下沉廣場的一側有臺階一直通向路面,臺階本身可供人們作短暫休息。廣場的一角下沉,給整個廣場增添了不少生氣,是一處勝筆。但同地面在同一高度上的地上廣場,通道由大理石砌成,感覺很冰冷,沒有親切感。再者,廣場可供人們休息的座椅很少,一方面可能由于市中心用地緊張,不宜人們作過長時間的停留,另一方面也可能夠由于市政廣場本身性質的要求。
實習期間,一并看了鐘鼓樓,對位于西安市中心位置的旅游之地,也有一定了解。
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并分別與明城墻東、南、西、北四門相接,這就是西安人引以為自豪的鐘樓。它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許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鼓樓,東與鐘樓隔廣場相望。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習報告《城市規(guī)劃原理課程認識實習報告》。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鐘樓大四歲,迄今已有6XX年歷史,為重檐三滴水與歇山頂的木結構,高大雄偉。清代曾兩次修耷。樓上原有巨鼓一面,傍晚擊鼓報時,故名鼓樓。昔日樓檐下懸掛有巨匾,南為“文武盛地”,北為“聲聞于天”。鼓樓斗拱彩繪,外觀莊重絢麗,與鐘樓為姐妹樓,亦有“晨鐘暮鼓”之說。
鼓樓系古典建筑,基座為長方形,用青磚砌成,樓高33米,面積1924平方米。樓基正中辟有南北券門洞,連通北院門和西大街。建筑結構采用重檐三滴水式與歇山琉璃瓦頂形式,與鐘樓相輝映,樓內有梯可上,登至二樓,憑欄可眺望終南山與全城景觀。
同作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廣場,大雁塔北廣場就顯得生動很多。
西安大雁塔北廣場位于舉世文明的佛教圣地大雁塔腳下,廣場周邊改造工程占地近1000畝,主要包括北廣場、南廣場、雁塔東苑、雁塔西苑、雁塔南苑、慈恩寺、步行街和商貿區(qū)組成,總占地約1000畝,總投資2.6億元人民幣,堪稱西安城市建設的一大創(chuàng)舉。與此同時,大雁塔北廣場創(chuàng)造了多項建筑紀錄:水景廣場水面面積達2萬平方米,廣場內有2個百米長的群雕,8組大型人物雕塑,40塊地景浮雕;有著綠化無接觸式衛(wèi)生間,大量坐凳、超光萬米的彩色光帶以及超大規(guī)模的音響組合等。大雁塔北廣場中心部分東西寬218米、南北長346米,以大雁塔為廣場中心軸三等分,中央為主景水道,左右兩側分置“唐詩園林區(qū)”、“法相花壇區(qū)”、“禪修林區(qū)”等造景設計,廣場南端設置百米落瀑、觀景平臺及百米長大型浮雕構成北廣場的端景區(qū)。
廣場的整體設計概念是以能突顯大雁塔慈恩寺及大唐文化精神為主軸,結合傳統(tǒng)與現代的設計手法,精致大氣的設計構成,利用南北高差9米,大雁塔北廣場設計九級踏步,每個臺階五步,每級水池有7級疊水,與大雁塔7層相印合。由北往南逐步拾階而上。進入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為八座大唐文化柱及兩座萬佛燈塔,萬佛歸宗、盛世雄渾,堪稱北廣場的門戶;北廣場中心為中央水景;唐八大精英人物雕塑環(huán)繞水景四周;四處石質牌坊為廣場的東、西、北三個主要方位;現代唐風的商業(yè)建筑分布于廣場東西兩側。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