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上崗以來參加的第二次培訓,收益匪淺。此次培訓的流程是:聽課——評課——專題講座。
示范課為沈從文的《云南歌會》。該老師上的是一節(jié)非常樸實的常規(guī)課,而非我們經常和見到的表演課。課堂的教學流程:導入——學習目標的展示——字詞積累——整體把握——品味語言——課堂小結。可以說這就是我們進行閱讀教學的最基本的模式,但為什么教學效果會千差萬別呢?我想關鍵點就在于教師教的方式,學生生學的方式,這兩點就決定了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就如王榮生教授提倡的:“教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的學;教學流程就是“學的活動”充分展開。這是我近期學習到的教育理念,仔細想想教學確實應該如此,而很多時候大多數(shù)教師只注重自己怎么上課,而忽略了學生怎么學,剝奪了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地位。依此理論來評價這節(jié)課,這節(jié)課只成功了一半。一堂課下來都是老師在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只作為知識接收的機器。所以在這一點上這節(jié)課是失敗。
當然這節(jié)課還是有很多亮點值得我去借鑒的。例如:在品味語言環(huán)節(jié)上,老師的示范就做得非常好,從學生的回答就可以看出來,老師的示范打開了學生的思維,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在課堂小結部分,老師讓學生分享學習的收獲,促進學生間思維的碰撞,這也是非常值得我去學習的。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