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論文是被SCI索引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目前我國科技界對SCI論文概念模式,小部分研究者誤認為SCI是一本期刊,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審稿流程,歡迎查看!
1 . 一篇論文投到國際SCI期刊,編輯會對稿件由一個初步的意見或結論。首先看論文的內容是否符合期刊的定位或scope,比如一篇有關臨床的case report論文投到了JBC,其下場是可以想象的,像這種情況,編輯就不用再浪費時間了,不用外審了,直接退稿,當然退稿信會簡單解釋原因,但都應該是通用格式,像這這種情況,作者不用太不爽,因為editor并不是拒絕你的數(shù)據(jù)和/或結論,下一步很簡單:就是再找一個合適的期刊,再投。
2.如果論文是適合在該期刊發(fā)表的,接下來編輯就會看下面兩個問題:1)論文手稿是否完整,有沒有缺少某些部分,圖和表有無遺漏?; 2)手稿的格式是否符合期刊的格式?最起碼要符合基本格式。上面兩個問題如果有一個問題的答案是”NO”,論文也會立馬退回,絕大多數(shù)期刊的編輯都不會讓審稿人去浪費時間去審閱明顯有上述問題的稿件,這也是對繁忙的審稿人的起碼尊重。
3.上面1、2條通過后(當然有些稿源豐富的期刊還會由作為大同行的編輯對稿件的內容本身,尤其是創(chuàng)新性進行評估),下面編輯要干的活的就是找合適的審稿人(一般是兩個)進行外審,下面審稿過程就是包括我在內的不少作者比較熟悉的,略去不提。
4.兩位同行的評審意見收到后,往下編輯要干的活,有時候很容易,比如兩位審稿人都建議接受(accept),并且都有很強的理由,論文只需小修甚至無需修改,這種情況下,編輯要做的決定是顯而易見的。但現(xiàn)實往往并非如此簡單,不然是個人都可以干這活了,很多情況下,兩個審稿的意見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或者其對稿件的推薦意見并沒有很強的證據(jù)說明,這種情況下,編輯有兩種選擇:或做最后決定,或再找一個或更多地審稿人繼續(xù)審,看是否能有一致的評審意見。如果編輯對文章的內容可以說是大同行,此時他/她就可以作為第三個審稿人做出自己的判斷,編輯很可能會如此做,尤其是當其中一個審稿人的意見比另外一個明顯更有說服力的時候。當然,第二個選擇,即再外審顯然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比較弱的編輯往往會如此選擇。但是這第二個選擇,任何編輯都一定要如此行的,尤其是對論文的內容自己不熟悉的時候。
5. 外審結束,編輯也做出決定后,此時作者就會收到通知(現(xiàn)在幾乎都用email了),注意:這是編輯的最后決定,審稿人或者editorial Board members只對文章是否錄用做出推薦意見,最后的決定是而且一定是由編輯做出的,尤其是對于采取匿名審稿方式的期刊,更是如此。
6.一般而言,編輯的決定由三中類型:”accept’, “reject”, “modify”。上述決定一般在文章投稿后4-6周內都能搞定。如果您在投稿8周后,還沒有收到編輯的最后決定(或者解釋稿件耽擱的理由),此時,就不要再猶豫,趕快和編輯聯(lián)系。作為作者,我們有權利在合理的時間內(4-6周)知道稿件的命運,或者至少知道論文的進展情況。
重要性
1.隨著經濟全球化,科學研究也日益全球化,SCI論文是進行國際科學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國際同行了解我們的主要渠道。
2.發(fā)表SCI論文,可以向世界顯示我國基礎研究的實力,提高我國在世界科學界的地位。在世界著名刊物如Nature和Science上發(fā)表一篇重要文章,對于某一學科而言,其意義不亞于在國際體育比賽中取得一塊金牌。
3.發(fā)表SCI論文的多少和論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國際上通用的評價基礎研究成果水平的標準。是招聘、提升、考核、評獎的重要指標。
4. 就基礎研究而言,在什么樣檔次的刊物上發(fā)表的論文,便具有什么樣檔次的水平,一目了然,一般不再需要鑒定。成果不是在國際知名的SCI刊物上發(fā)表,便很難被認為是國際水平的。
5. 發(fā)表SCI或SSCI論文是地理與資源所基礎研究領域博士生取得博士學位的必要條件。也是聯(lián)系出國深造時使國外導師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
基本要求
·Clear: 思路清晰、概念清楚、層次清楚、表達清楚
·Complete:內容完整、結構完整勻稱,切忌虎頭蛇尾,有始無終
·Correct:科學內容正確(不出錯)、資料數(shù)據(jù)正確(數(shù)據(jù)可靠、可信)、語言正確(無語法錯)
·Concise:論述深刻、充分揭示其科學內涵、使用定量方法
只有克服心理障礙,建立自信心, 熟悉SCI文章的思維方式及語言風格,勇于嘗試,才能取得成功!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