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類讀書方法之中,朗讀因能調(diào)動多種感官的參與,加深讀者對作品的理解,發(fā)展語感,培養(yǎng)讀者的審美情操,達到其他方法不易達到之功效,而倍受師生青睞。朗讀的形式可謂多種多樣,有范讀、配樂朗讀、誦讀、齊讀、單讀、接力讀、對讀、分角色讀、賽讀、錄音讀、表演讀等等。但不同體裁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美質(zhì)。不同作家的作品,有不同的語言風格:或幽默詼諧,或端麗典雅,或莊正樸實,或睿智宏富。如果朗讀方法不當不但不能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作品,還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使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朗讀方法在不同體裁作品中如何準確運用是很值得探究的。下面筆者針對幾種常見的文體在教學中所采取的朗讀方法作以思考和總結。
一、“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朗讀在韻文教學中
清末閱讀學家曾國藩在《諭紀澤》的家書中說“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朱自清亦在其《朗誦與詩》一文中指出:“語言不能離開聲調(diào),詩文是為了讀而存在的”,“只有朗讀才能玩索每一詞、每一語、每一句的義蘊,同時吟味它們的節(jié)奏”。洪鎮(zhèn)濤先生也說,朗讀是語文的第一教學法。面對優(yōu)美的韻文,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有層次、過程合理的朗讀呢?
1、“識得廬山真面目”——范讀再現(xiàn)韻文的旋律。
無論是詩詞還是抒情散文,自身都有一定的韻律,或整齊對仗,或參差錯落,或一氣貫通勢如排山倒海,或似斷還續(xù)聲如山泉丁冬。詩文的旋律源自漢語的平仄、壓韻、對仗及句式的變化,因此,準確的朗讀是學習的第一步驟。而教師的范讀或名家標準朗讀錄音能給學生以示范,解決識字斷句的問題,尤其在古文的教學過程中,時代的隔閡、語言的變化讓學生學習起來很費力,范讀能有效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后,學生可以自由朗讀,或齊讀或單讀以求知識的鞏固。
2、“用我的聲音觸摸你的靈魂”——學生的個性化朗讀
對同一首詩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感悟。因此,不同的讀者在朗讀過程中對同一句的語速、語氣及重音的處理各有不同,如李白的《將進酒》一詩的前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币痪淞髀冻鲎髡邥r光易逝的感傷、懷才不遇的悲憤,但有的學生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時高昂急促擲地有聲,如挾天風海雨撲面而來,再現(xiàn)了詩人狂放的個性;有的學生讀“君不見”時較從容親切,為下文蓄勢,“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氣貫通,“天上來”達到語調(diào)最高處,“奔流到!睔鈩莼趾肴缗派降购;“不復回”則如瀑布飛流直下,深惋悲嘆。個性化的朗讀體現(xiàn)了學生對詩人對作品的不同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礎上的個性化再創(chuàng)造。沒有充滿個性色彩的朗讀,學生就不會產(chǎn)生和作者的共鳴,不會有自己獨特的感悟,不可能養(yǎng)成獨立的審美習慣。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配樂朗誦
詩最早是唱出來的,詩與音樂可謂情同手足。詩詞歌賦以其優(yōu)美的旋律陶冶著、感動著人們,以達到或興或觀或群或怨的目的。因此,在韻文的教學中,萬不可忽視音樂的存在,忽視音樂之于韻文教學的功用。韻文的風格多種多樣,異彩紛呈。有的豪邁奔放有的含蓄婉約;有的瀟灑飄逸有的沉郁頓挫;有的輕快明麗有的慷慨悲歌。如能給這些美文配以風格相似的音樂,則如紅花配之以綠葉,藍天點綴以白云,相互彰顯,互為襯托。精美的配樂朗誦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聽者在音樂的渲染中更好的感知的作品意境,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語言美音樂美雙重的熏陶。例如給《再別康橋》配以大提琴曲《天鵝》,《天鵝》舒緩優(yōu)美的旋律對表現(xiàn)作者對康橋的無限眷戀起到強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湖水之于天鵝恰如康橋之于作者,二者互為襯托,能引起聽者強烈的共鳴。而古琴曲《陽關三疊》的旋律低沉憂傷與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離別的傷感相輔相成,催人淚下。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組織配樂朗誦比賽,讓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融入詩文的境界中,讓文學音樂一起提升學生的思想審美境界。
二、“如影隨形”——朗讀在小說教學中
高中教材所選錄的小說大多通俗易懂且篇幅較長,很多教師因此忽略了教學中朗讀的環(huán)節(jié)。課堂上只剩下空洞的形象分析,抽象的藝術手法的研究,學生學習起來則似霧里看花水中望月,或如囫圇吞棗難以消化。沒有聲情并貌的朗讀,學生學習的情緒很難被調(diào)動起來,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師很容易從“主導”地位滑落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便成了一句空話。但面對長篇幅的小說,課堂上全篇朗讀已不切實際,一則時間不允許,另則有些內(nèi)容只是起到貫穿情節(jié)的作用,沒有必要揣摩推敲。這樣,根據(jù)教學重點的要求,有目的有側(cè)重的朗讀是應對小說教學的長備法寶。在這一點上,我很欣賞浙江省嘉興一中教師蔣雅云分析《荷花淀》的人物形象時采用的朗讀辦法。文中有多處對話,分析人物語言是理解人物的鑰匙,而把握人物語言的最便捷最有效方法是朗讀。在與學生達成共識之后,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蔣老師先是讓同桌兩人分角色朗讀從“女人抬頭笑著問”到“女人留著眼淚答應了他”。之后讓學生談談對水生嫂的印象并就最能表現(xiàn)水生嫂心理狀態(tài)、個性特征的語言進行研討。其中“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一句曾被印刷廠誤印成“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一個標點的改動,停頓的長短,影響著水生嫂對丈夫從軍的態(tài)度,影響著這一人物的思想覺悟,此處失誤被孫犁先生說是“原則性錯誤”。其中的微妙不讀一讀是很難覺察的。蔣老師選取有關片段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品味、分析、理解,又讓學生帶者正確理解來糾正自己的朗讀,可謂一箭雙雕。
三、“條條道路通羅馬”——朗讀在戲劇教學中
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給戲劇教學帶來很多方便,我們可以讓學生觀看相應的電影、電視、課本劇 ,也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讀,或表演讀等常規(guī)方法。但我們不能滿足于已有的經(jīng)驗,打破常規(guī)有時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天早讀時間,我推門走進教室,學生見到我立刻暴笑不止,一位學生見我困惑不解,解釋說,她們正用河南方言朗讀《茶館》的人物對白。(要知道,我校為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嚴禁學生在校園里說家鄉(xiāng)話,甚至在校園里給親朋打電話也不能流出鄉(xiāng)音)。見同學們興致盎然,我也覺著很有趣味,便鼓勵鼓勵她們繼續(xù)下去,同時在把握人物的語氣語調(diào)等方面作了具體的指導和要求。在興趣的支配下她們讀的更認真更投入了。事后,我對此事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學生的普通話已達到相當?shù)乃,在此沒有必要局限于普通話朗讀,另外,每節(jié)課有不同的教學重點,為完成既定教學目標各種方法都應該可以嘗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何愁學生沒有收獲呢?因此在《三塊錢國幣》一文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吳太太尖酸刻薄、胡攪蠻纏、得理不讓人、無理攪三分的的形象,我用四川方言給她們范讀了吳太太的一段臺詞。川腔只有舌間前音沒有舌尖后音的特點和它特殊的聲調(diào)很好的刻畫了吳太太自以為是、善于口角、自私狡辯的特點,另外咿咿呀呀平平仄仄更符合她的女性特征。這種新穎的朗讀讓學生捧腹大笑的同時也讓她們領會了語言的魅力。在這種思路的啟發(fā)下,學生模仿京腔京調(diào)排演了話劇《茶館》,在本校的語言藝術大賽上取得了同類節(jié)目第一名的好成績。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濃了。
體裁的多樣化決定了朗讀的方法的多樣性,不同的體裁應采用不相應的朗讀方法。無論哪一種朗讀,目的應該是明確、具體的,教師給予的指導應該是科學的,同時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只有將朗讀與語文教學科學地結合起來,方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