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洋務運動是在中國面臨內憂外患之際,試圖通過練兵制器、興辦軍事工業(yè)以求“自強”。因此,他們的活動促進了軍隊的近代化和軍事工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近代文化;軍事工業(yè);文化教育
【Abstract】Ocean duty sport be to try to pass to train soldiers to make a machine and establish military industry when China face internal revolt and foreign invasion in order to"self-renewal".Therefore, their activities helped the modern age of the troops to turn with military industry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Modern age culture;Military industry;Cultural education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洋務運動,風行三十年,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的運動。中央以奕訢為首,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其目的 “安內”“御外”為目的;主要內容包括編練新式陸海軍、創(chuàng)辦新式軍事工業(yè)、興辦近代工礦交通電訊企業(yè)、設立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等。由于洋務派主張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自強、求富,因而他們引進了大量的工業(yè)設備,新的技術及文化、思想等,不可避免地給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帶來了較大的沖擊,促進了中國向近代化的進程。
1.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軍隊建設的近代化
洋務運動是在中國面臨內憂外患之際,試圖通過練兵制器、興辦軍事工業(yè)以求“自強”。因此,他們的活動促進了軍隊的近代化和軍事工業(yè)的發(fā)展。
李鴻章是舉辦洋務最多、成績最卓彰的人物。他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器不能及”。從1861年起,他們開始了以購置西洋槍炮,操練西式陣法的練兵活動。1862年奕訢等人在天津組建了洋槍隊,聘外籍教練,選派京營八旗兵到天津接受訓練。與此同時湘軍、淮軍逐漸取代了八旗綠營等舊式軍隊,稱作“防軍”。中法戰(zhàn)爭后,清政府更意識到“當此事定之時,懲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師為主”。大力購置鐵甲艦,北洋水師于1888年正式建成,擁有艦船二十五艘。陸軍的新發(fā)展和海軍的創(chuàng)建促進了我國軍隊建設的近代化。
。玻髣者\動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近代化進程
洋務運動在籌辦軍事工業(yè)的進程中,由于耗資巨大,有虧無盈,日益感到經費不濟。近代中國洋務派理論家,第一位駐外國公使郭嵩燾主張辦礦務、修鐵路、興電訊等,寓“求強”于“求富”之中,認為“兵者末也,各種創(chuàng)制皆立國之本也”。于是洋務派又提出“寓強于富”的口號,著手籌辦民用性廠礦企業(yè),這些企業(yè)包括采礦、冶煉、交通運輸及紡織業(yè)等。從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務派先后創(chuàng)辦了二十幾個民用企業(yè)。其中較重要的有福州船政局、開平礦務局、電報總局和上海機器織布局、漢陽煉鐵廠、湖北織布局等。民用企業(yè)采取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的形式,招集商股作為資本,雇傭工人進行生產,產品主要作為商品銷售于市場,以牟取利潤。這些民用企業(yè)的性質屬于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yè)。這些企業(yè)采取了機器大生產,引進了大量的機器設備與技術,同時中國也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業(yè),生產出了自己的工業(yè)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經濟侵略。輪船招商局,成立六七年來,已收入運費二千萬兩,將中國航運業(yè)的權利收回了約五分之三。所以說這些企業(yè)終究意味著中國古老的大地的出現(xiàn)表明了新興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方式。
洋務派的求強求富活動,最重要的是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也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指引了道路,創(chuàng)造了機會,起了摧生扶幼的作用。一些企業(yè)后來直接轉化為民族資本主義,官督商辦、官商合辦這種形式也保護了民族資本主義。
同時,洋務派舉辦的軍、民用工業(yè)中,產生了大量的產業(yè)工人,從而使中國近代產業(yè)工人的人數擴大起來。據統(tǒng)計,1894年以前在近代軍事、民用企業(yè)中約有工人3.6萬人,這一數字已多于外國在華企業(yè)中的工人數(3.4萬),也高于在私人經營的近代企業(yè)中的工人數。
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和近代產業(yè)工人的出現(xiàn),促進了中國封建自然經濟的解體和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3.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文化教育的近代化進程
西學東漸沖擊了中國的傳統(tǒng)的文化教育,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已逐步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為培養(yǎng)新式洋務人才,洋務派相繼創(chuàng)辦了一批“西文”、“西藝”學堂。奕訢曾指出“欲悉各國情形,必行諳其言語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崩铠櫿乱灿型形鲗W“自強之道似有裨助!庇谑牵髣张蓪χ袊鴤鹘y(tǒng)的封建教育進行了改革。首先,是1862年京師同文館設立,學習外文,主要培養(yǎng)翻譯和外交人才。1863年,李鴻章在上海創(chuàng)辦廣方言館。1864年,兩廣總督瑞麟在廣州設立同文館,各自招收當地少年入館學習外語,使中國擴大了對世界的了解,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為中國向近代化的邁進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其次,洋務派還創(chuàng)辦了一批專門培養(yǎng)軍事、科技、制造、礦務等方面專門人才的學堂。1867年設立的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武備學堂等。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學生赴美留學;1877年清政府從福州船政學堂選拔一批學生留學英、法學習海軍駕駛、作戰(zhàn)技術。 洋務派通過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為我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對中國教育的近代化起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4.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思想的近代化
洋務論者已把師夷之長,奪夷所恃與變法主張結合起來,在學習西方,通向近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洋務派中出現(xiàn)了要求政治改革,主張君主立憲的人。郭嵩燾提出西方各國富強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梢,從仿造堅船利炮、師法工商技藝到要求政治改革,表明一部分洋務派對西方長技的認識已在不斷深化。在此思想的啟示下,19世紀80—90年代,中國出現(xiàn)了早期維新派,開始從洋務派中分化出來。鄭觀應提倡設議院,從更深層的政治制度方面從事改革。
因此說洋務運動不僅只是學習西方的技術,同時還啟迪了人們去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政治制度,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由于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獨立完成中國近代化的任務。
首先,洋務派是在極力維護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來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這根本不可能在國內形成適應近代化工業(yè)發(fā)展的良好的環(huán)境,帶有濃厚的封建性。這一點在軍事工業(yè)中尤為突出,主要表現(xiàn)為:各局廠采取封建衙門式管理體制,不是獨立經營的企業(yè)單位,成為清政府的一個分支部門。其一,所有權屬于清政府,采取封建衙門式管理。其二,就企業(yè)的經營目的看,雖打著“求富”的目的,但仍必須滿足清政府的特殊需要。這與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是背道而馳的,這樣的軍事工業(yè)、民用企業(yè)很難得到充分發(fā)展。
從洋務運動所處的國內環(huán)境看,封建頑固派盲目排斥一切新事物,并幻想回到閉關自守的時代。他們反對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洋務派不得不做出讓步,使許多計劃難以實施。
從國際看,列強他們想完全控制中國,以便創(chuàng)造他們經濟侵略的良好環(huán)境,因此不會真正對中國進行技術開放。
因此說由于洋務派本身的弱點,以及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它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自強”“求富”的目標,不能獨立完成中國近代化的任務。
再次,洋務派創(chuàng)辦企業(yè)的目的在于維護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正如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因此,洋務派學習西方只是浮淺的模仿,只是資本主義在封建主義肌體上的嫁接,他們不能也不敢推翻封建體制,所以在維新思想出現(xiàn)后,他們就同頑固派結合起來共同反對新思想。
同時,洋務派在當時由于他們的封建性,不可避免地要抑制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因此說,洋務運動對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也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結論:總觀洋務運動,由于它向西方學習,購器、制器,引入了先進技術,先進技術人員,從而使中國有了自己近代化工業(yè),軍事體系,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同時在文化教育、思想上促進了近代化,無論是自保還是自治,在當時內憂外患,新舊交替的過程中,洋務運動加快了中國的近代化步伐。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