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影評范文(一):
《金陵十三釵》講述了1937年南京淪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暫時未被占領,教會學校女學生、秦淮河畔風塵女子、軍人和傷兵,還有一個美國人約翰,都先后進了教堂,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他們共同應對一場生死浩劫,產生了各種各樣連云港貨架哪家好?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凈土,暫時的寧靜很快被打破日軍沖進教堂并且發(fā)現了女學生,殊死抵抗的軍人在千鈞一發(fā)之際開槍救女學生,英勇犧牲。之后,日軍又強征女學生去慶功會為日軍表演節(jié)目,誰都知道,這將是一條兇多吉少的不歸路。女學生們不甘被日軍凌辱,準備群眾自殺,卻被以玉墨為首的妓女們救下。最后,這13個平日里被視為下賤的風塵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激發(fā)了俠義血性,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故事類似于回憶錄,是由書娟回憶作為旁白,我以為當貝爾飾演的神父開車將女學生們送走后,會描述一段這些秦淮河女生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劇情,很遺憾,電影在貝爾驅車護送女學生們離開后便結束了,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這部電影和國產的其他影片不一樣在于貝爾,正因他的出現使這部影片多了些國際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連渡邊篤郎飾演的日本軍官也都是用英語交談。能夠這么說吧,我之因此去看這部影片也是由于貝爾,他詮釋的蝙蝠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國拍戲,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現,真的沒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萊塢一線巨星,他能夠瞬間變成一個放蕩不羈的男孩令人捧腹,也能夠瞬間變成莊重的神父,義正言辭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釵,聽到這名字肯定是講女生的。十三個女生(電影中其實是十四個),只有看過電影的才知道內涵。但是一部戲只能有一個女主角,故焦點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轉身走路的妖嬈姿勢,這絕對是這個主角的招牌動作。每個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繹的入木三分,我連云港中央空調?都懷疑她平時就是這個樣貌。
雖說是青樓女子,這些女生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許就是影片的亮點。豆蔻為了給浦生談好聽的琵琶曲,回到滿目瘡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殘忍的刺死了;香蘭僅僅為了漂亮的玉耳環(huán)回到妓院無疑說明這個女生貪財愛慕虛榮的,而在她只剩最后一口氣的時候拽著日本鬼子的腿幫忙豆蔻逃脫連云港牙科?時,她的善良倔強令人生敬。這些女生們替學生們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環(huán)的最大亮筆。關于愛情的簽名
在這一座破舊的教堂里,真正的神父死了,當女學生們把貝爾作為唯一的依靠時,他做的只能是朝著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義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謊言去安撫孩子們受傷的心靈,手無寸鐵他做得已經夠多了。貝爾驅車送女學生們離開時的熱淚盈眶令人回味,那時的腦海里他想的是什么。是玉墨的安危,是戰(zhàn)爭殘酷的無奈,還是自己身臨其境的凄涼?這部電影總體氣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為領導的軍隊和鬼子負隅反抗的時候確實是情緒的最低點,但是沒有淚眼朦朧。
金陵十三釵影評范文(二):
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后感范文最完美的離婚
這天到電影院看了《金陵十三釵》,怎樣說呢?給我留下一路的害怕感,我害怕我會遇到那樣的狀況,雖然我同時也在慶幸我是出生在解放后的年代,但是坐在哪里的我深切的體會到當年如我一般的女子面臨的是什么樣的恐懼,一向冷汗淋漓,連照在太陽下方都沒有辦法感覺到溫暖……也許這個電影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但是它會讓看過的中國兒女永記那個殘不人道的國家在我們的家園里面留下的一道道血漬那個是真實的!那個年代,身為女子是一個絕對的噩夢,正因同為一個年代的還有一個禽獸之國魔性大發(fā)。也許晚了,但是我想說:“安息吧在南京被殘害的同胞們,若實在難以平息你們的怨恨,就像他們自己想象出的貞子一樣纏住那個國家,直到你們舒坦之后再永生~
上次看的鐵甲鋼拳和失戀33天也都在水準之上,但是時刻長了,想不起什么個性要寫的了。
因此這次吸取教訓,豆腐不能著急吃,影評卻需趁熱。
話說喬丹已經好多年不打籃球了。當年婁一晨的口頭禪“喬丹畢竟是喬丹”也已經久未耳聞。但是套在那里的話,張藝謀也當的起一句--老謀子畢竟是老謀子。即使在他最失敗的那幾部作品里,英雄拍的像美工宣傳片,黃金甲至少看到無數大胸部,雖然失敗,好歹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嘛。
這次就更牛逼了,畫面本來就是張藝謀所長,用在了對的情節(jié)上的話。。。。
開頭那段教導總隊的阻擊戰(zhàn),幾乎讓我錯覺是在看變形金剛IV。
歷史上的教導總隊,如果拋開林林總總的我國主流出版物的觀點,死守紫金山的教導總隊堪稱悲壯,一場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一萬多人編制的教導總隊戰(zhàn)役結束時只剩下千把人。南京戰(zhàn)役之后教導總隊罕有什么出色的戰(zhàn)績,但究其實質,當年的堂堂御林軍,基本上在這一仗之后,也就剩下個番號而已了。但又如何呢?不會有任何榮譽留給這些南京留守部隊的。
一萬人的死傷,留給此刻人們的感觸,大概還抵不上電影里幾十人幾分鐘的阻擊,和倲大為最后的那個特寫吧。當然啦,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和好處所在了。
看這部電影,其實我是沖著風騷入骨的秦淮河姑娘去的,這么一個細雨綿綿,而又萬幸不太冷的冬天夜里,我一點也不想把自己弄的多愁善感,可憐兮兮的。這段歷史也早已被主旋律翻炒的毫無意味,就像當年的汶川地震,我們的主旋律就是有這么牛逼的化神奇為腐朽的本領。
但結果大出我之前的預期。風情萬種,在特定環(huán)境下會被無限放大。在秦淮河畔看過去的話,最多也就是些艷情了。在這個人死到閻王爺都來不及收的南京城里,在一個殯葬師轉職的神父,一群毛都沒長齊的黃毛丫頭之間,玉墨的眼波蕩漾,薄嗔輕笑,這已經不止是風情萬種,是傾國傾城了。小湯唯之稱其實難符,色戒格局太小,湯唯沒趕上好劇本,或者就應改稱小倪妮才對。
說是好劇本,其實里面的人物還是有點好的過頭了。說好,是正因已經把行善的因果表達的很清楚了。即使是舍己救人的好事,究其原因但是是一些一些看不慣、一些不忍心。若非身處其境,是無論如何不會有也不該有舍身救人的念頭的。所謂人性,或者換用最近很流行的神秘兮兮又文藝腔十足的四個字-普世價值,究竟為何物?很難概括,能夠有億萬中表達方式,但不幸的是,我國主旋律宣揚的那些,不屬于億萬分之一。
說好過頭,是正因千古艱難唯一死,舍生救人已經太難得,舍身救人。。。。。。關鍵是,比死更可怕的是不得好死?慈毡救说腁V就知道他們有多變-態(tài),落在這些變-態(tài)手里,大概速死已經是最好的結果。而那些秦淮河姑娘本來完全能夠趁學生們去赴會的時候溜出南京,這正負之間的差別,何止生死。其實我是真的為這些秦淮河姑娘不值。美國人說人生來平等,何以要姑娘去替學生。我卻覺得這些能把一曲秦淮風唱的那么風情萬種的姑娘們是如此的難能可貴,比那些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黃毛學生可愛的多,這么交換,太可惜了。
真的很可惜埃不然你想嘛,在這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年代,要找個援助交際的學生妹簡直就是俯仰皆是,手到擒來,你倒是找個會拋媚眼的風塵女子給我看看?翻白眼倒是一個比一個純熟?赡,就是正因南京一役,斷了傳承吧。。
金陵十三釵影評范文(三):
在我的印象里,自宋朝以后,秦淮河就被賦予了一種優(yōu)雅、放蕩的女性氣質。李師師是宋朝的名妓,宋徽宗挖了地道與她幽會。有皇帝老兒帶頭,民間頓時風行起歌妓文化,一時刻,秦淮河畔,鶯歌燕舞,胭脂留香,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市井販夫,那里便是他們心慕的圣地。這些歌妓,不僅僅僅賣身,她們各自身懷絕技,琴棋書畫,吹拉彈唱,使得這一塊煙火之地成了一個文化的風向標,造成了秦淮河的繁榮景象。在之后的千年中,雖然政權屢屢更替,但絲毫沒有影響到秦淮河的歌妓文化,那里照樣笙歌繚繞,夜以繼日。但之后的政權畢竟沒有宋朝的開化,宋朝的歌妓是圣潔的,氛圍是浪漫的,而之后歌妓逐漸淪為了社會底層,妓女這個身份也變得骯臟起來。雖然如此,秦淮河的歌妓仍然保留了一些好的傳統(tǒng),她們在這一行業(yè)中,不僅僅僅只是帶給肉體上的服務,更為眾多尋花問柳之人帶給一種精神上的奢靡和滿足。因此,她們才稱之為歌妓,而不單是一般稱謂上的妓女。要我說,歌妓作為一個文化群體,她能夠是一種行業(yè),但妓女不是,妓女做的只是一種交易。交易越簡單、越直接、越赤裸裸,就越顯得骯臟。
恕我斗膽直言,我覺得歌妓文化是沒有必要做過多詆毀的。歌妓代表了女性的一種氣質,使女性的內涵變得更豐富。如果沒有構成這一種文化,女性氣質中表現出的放蕩就絕不優(yōu)雅;性雖然讓人滿足,但絕不會讓人懂得浪漫;美女確實很美,美得讓男生流口水,但絕不會讓人感受到心旌蕩漾這種完美。我當時在閱讀《姑妄言》這種禁書的開篇時,就突然意識到:男生尋花問柳把佳人擁在懷時,他滿足的不是性愛,而是一種對女性氣質的占有和享受。女性氣質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美學,一般人駐足遠觀去欣賞它,體會它,只有嫖客才千方百計想要占有它。而歌妓,確實能把這種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一向對女性充滿了好奇和神秘,當然性愛只是很少一部分,更多的是對女性氣質蘊含的美。因此在電影《金陵十三釵》公映后,我懷著極大的沖動進電影院觀看了這部影片。影片就寫了這么一群歌妓,她們的美攝人心魂,舉手投足間讓人意蕩神游,但她們不是純粹的性工作者,不只是為金錢而麻木不仁,她們同樣有母性,有愛。
看完這部影片著實讓人難受,這類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也確實太多了,但歌妓在這部影片中是一個最大的亮點。如果沒有她們,我一般是不愿看這類電影的,這不表示我不知國恥,而是發(fā)自內心地害怕、恐懼,殘酷的歷史我有使命不去忘記,但細節(jié)我不愿意深究,這無疑是一場惡夢。我看這部電影,就是沖著這些歌妓去的,我知道有她們充實女性氣質,這部電影能讓我們發(fā)現戰(zhàn)爭中的另一個側面。戰(zhàn)爭是灰色的,是慘烈的,雖然她們的存在并不能扭轉這種杯具,但她們在這種環(huán)境下仍然青春,仍然美麗,仍然滿懷向往,仍然充滿活力,甚至,她們能以自己的方式有所擔當。這就是女性氣質,只有她們這個群體才能體現出來。我假設,如果這部影片中沒有她們,那么觀眾只能看到血淚和仇恨。滿眼的血淚和仇恨,那么我們怎樣看到光明和期望?
我很喜愛張藝謀導演的這部影片,這是中國電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這么偉大的作品,從美學好處上說,注定是世界的,它成功地再現和塑造了一種女性氣質。
走出電影院,我立刻想起多年前一部同樣偉大的電影作品——《辛德勒的名單》,我試著把兩部影片相比較,發(fā)現兩者諸多相似,諸多亮點。同樣是描述二戰(zhàn)時的作品,歐洲人以此表現了民族的大義和悲歌,中國人也理應有這么一部作品與之輝映,畢竟,中華大地是二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之一,中國人民為這場戰(zhàn)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所幸,《金陵十三釵》滿足了這個世界性要求。(lz13)
最后我還是要強調一句:看《金陵十三釵》,我看到的是一種女性氣質。無論在什么歷史背景下,無論在什么環(huán)境中,女性獨有的氣質就像一面鏡子,總是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芒,光線越刺眼,反射就越強烈。這是一種美,我看到的就是這樣一種美。
金陵十三釵影評范文(四):
《金陵十三釵》從頭到尾,都展現著高雅、細膩、富有情感的色彩。單是這樣的色彩,已經足以撩起觀眾心中的感動。那斑斕的教堂彩色玻璃,以及神父房間內配合光線所顯現出的,那種厚實而帶著豐富沉淀的色彩,乃至十幾名妓女身上的服飾、首飾,在精心布置的光影配合下,顯得分外的雅致、細膩、和富有歷史回憶的深厚情感,這一切點點滴滴的色彩,都無不打動著觀眾的心。這樣美麗的而富有情感的顏色,在張藝謀的電影里是首次出現的,而且不遜于其它一流影片顏色,可見張藝謀對色彩表現和運用潛質,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也是對電影的美術水平的掌控,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除美術之外,演員的演繹,也是這部片一個極重要的看點之一。ChristianBale無疑是重量級的演技實力派影星,在他以往出演的電影里,大部分是偏重劇情的電影,這類影片更需要演員精湛演技的演繹。在國內電影明星中,其實鮮有幾人能媲美荷里活實力巨星的高超演技。不少演員個性是年輕一輩演員雖然懂得不再賣弄過分的面部表情,但是卻只會木訥或扮酷。只有少數經驗豐富的演員,如王學圻等,才是真正懂得透過級微小的面部表情以及極細膩的眼神變化,傳達出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奧斯卡級的ChristianBale,對于這部片里那個,內心世界充滿矛盾及不斷變化的人物,自然是演繹的入骨入髓。而由于有這位演技大師的帶動,影視新人倪妮,在片中都有超水準發(fā)揮。她的表演也趨于沉穩(wěn)、內斂、細膩,比很多國內知名巨星都好。越是內斂細膩的表情傳遞,越是接近真實,越是真實感,就越能感動觀眾的心。雖然ChristianBale的帶動作用是很大,但作為導演的張藝謀,對于整個團隊的表演水平的把握與提高,當然也是功不可沒的。沒有高水平的導演,是不可能有高水平電影的。透過這部電影,張藝謀把國內演員對于演技的明白,推向更高層次的詮釋。
雖然這部片,比起《阿甘正傳》、《朗讀者》等真正實至名歸奧斯卡金獎電影,在演員表演、美術、故事細節(jié)等等方面還略遜一籌,但不可否認,該片已經真正踏上奧斯卡級別了。當年《臥虎藏龍》那樣的爛片獲得奧斯卡金獎,不少有識之士都羞于在外人面前談及它。如今若是《金陵十三釵》有幸榮登奧斯卡金像寶座,國人再也無需羞愧了,能夠堂堂正正地享受這份自豪。
本片的另一個亮點是戰(zhàn)爭場面的細致展現。近年來,觀眾看過最好的現代戰(zhàn)爭場面電影當屬《雷霆救兵》(SavingPrivateRyan),該片對戰(zhàn)爭場面的近距離細致真實的刻畫與再現,加上在戰(zhàn)爭中交織的人性與情感的細膩描述,攝影的細膩表現手法,演員的細膩演繹,使該片成為戰(zhàn)爭類影片在觀眾心中的參考標準。之后《集結號》的成功,就是從《雷霆救兵》中得到很多參考與學習的成績。但《集結號》中呈現的是大戰(zhàn)場、戰(zhàn)壕戰(zhàn)的場面,而《金陵十三釵》的戰(zhàn)爭場面是城市廢墟中的巷戰(zhàn),在這方面與《雷霆救兵》更相似,因此在槍戰(zhàn)的細節(jié)方面有更多的發(fā)揮空間,也有更多在《雷霆救兵》能夠學習參考的地方,因此在局部槍戰(zhàn)的細節(jié)描述,以及戰(zhàn)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細節(jié)刻畫方面,更勝于《集結號》。
有不少人認為張藝謀的電影一向是在故事方面很薄弱,我覺得這是正因故事缺乏細節(jié)。而這部《金陵十三釵》的細節(jié)是十分豐富的和耐人反思的。除了以上提及的美術色彩方面的細節(jié)、攝影的細節(jié)、槍戰(zhàn)的細節(jié)外,各方面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細節(jié)、故事發(fā)展的細節(jié)、演員對于這些細節(jié)的把握與細膩刻畫,這些都是一次豐盛的大餐,供觀眾細細品味。男主角從一個只想著賺錢的仵作佬,慢慢變成一個能冒著生命危險挺身救女學生的英雄;十幾個風塵女子從只知道逃命和如何與男生調情的妓女,慢慢變成一群舍身救女學生的女英雄。這些變化是順著事情的變化而變化,正正因有豐富的細節(jié),使得變化貼合邏輯與人性的本質,才會表現得那么的真實自然,才會那么感人肺腑。對于日本軍人,有些是徹頭徹尾的冷血野獸,有的是有著人性的外表卻掩蓋不住冷血的本質;而一個普普通通的父親,為救女兒,忍辱為日軍做翻譯,還要被罵為漢奸,最后還是可憐地死于冷血野獸的搶下。而這些人物與故事發(fā)展的刻畫,都是有豐富的細節(jié)作為鋪墊與支撐的,因此才那么真實感人。
故此我認為《金陵十三釵》是成功的,是張藝謀的一次蛻變,也是中國電影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
金陵十三釵影評范文(五):
《金陵十三釵》是一部關于妓女的電影,一部關于南京妓女的電影,一部關于南京大屠殺時候的妓女的電影。
南京是一座悲情的城市,所謂“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聽起來這座十朝古都充滿了神采飛揚的富貴氣,但是仔細算來,建元于此的王朝,不是偏安,就是短命,唯獨有明一代國祚稍長,但是從朱棣那一朝起,帝國的首都就被標注在了北京。但凡宗廟易主,江河破碎,莫不是生民離亂,萬姓死亡,就如張養(yǎng)浩唱過的曲子:“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雖然作為行政中心,南京命運多舛,但是畢竟那里的生活太安逸了,因此文人學士流連此間,究竟是建功立業(yè)的襟抱,還是忘不了秦淮河上的軟語和琵琶?
1937年,這個富庶的帝王之州,被攻破,占領,屠城。將繁榮變?yōu)榻雇,將祥和變(yōu)橥缆荆瑢⒍Y貌變?yōu)楦癄,侵略者透過施暴來強調成功和權力。
作為安逸和富庶的最卑微的代表,妓女們的惶恐和安全感的喪失,能讓人們更加深刻的看到這安逸和富庶被破壞得有多么徹底。妓女所求的僅僅是卑微地活著,光鮮而又毫無顏面地活著。如今,南京城破,連妓女們都覺得災難正伸手卡著她們的咽喉,那么災難是真的來了。
她們提著箱子,頂著槍林彈雨,一路逃進教堂,她們以為那里是與世隔絕的安全地帶,以為洋人能夠保護她們的安全。那些花花綠綠的腰肢,覺得是否能夠安安穩(wěn)穩(wěn)地睡覺和打牌才是要緊事,而身外的這座名叫南京的城的安危,她們并不在乎。杜牧恨恨地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也許,他是在感慨流連此間的士人自己不爭氣,但這句話被流傳下來的原因還是妓女的茍活和家國命運之間的錯位。的確,道義、職責、同情、危亡,甚至最起碼的尊嚴,都與她們無關。在教堂里,這些釣魚巷的女生們的生活除了改換了居住條件、暫時沒有了生意外,和平時并沒有二致,打牌唱曲,爭風吃醋,說著酸溜溜的話。而這些妓女身上的根性,也暴露出了一個偉大的精致的禮貌被野蠻的海盜禮貌攻克和蹂躪的原因。
和這些妓女光鮮而又毫無顏面的活著構成比較的,是教堂里面的女學生,黯然但卻高傲,在災難面前用信仰的力量支撐著個體的尊嚴。她們和妓女們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對于“人”的明白的分歧。教堂里的妓女和妓女身上跳躍的性和欲望,這種設置充滿了戲劇性和張力。在女學生的眼中,躲在地窖中妓女們是墮落和魔鬼的化身,是與信仰背道而馳的誘惑和危險,是不被信仰和道德允許的骯臟。她們和妓女之間的緊張關聯(lián),成了推進故事的一條重要的線索。
其實,按照各自的本心,她們并不想拼合在一齊成為一個臨時的團隊,然而在日本人的踐踏面前,同是中國人,同在教堂里面避難,同是女生,她們不得不休戚與共。于是,這個臨時的并不合拍的團隊開始了相互拯救。
先是日本人第一次闖入教堂,女生們來不及撤退到已經打開的地窖里面。此時的書娟,冒著生命危險引走了日本兵,保全了地窖里的妓女們。這件事就發(fā)生在女學生剛剛與妓女們發(fā)生過激烈沖突的清晨。女學生們這樣做,不是消散了對妓女們的芥蒂,而是源自信仰的本能。
第二次危機來自日本軍官到教堂聽女學生唱詩。書娟急中生智,救下了正因找貓暴露在日本人面前的妓女蚊子。而這,只是更大危機的前奏。
最大的一次危機,來自日本人的邀請,他們邀請教堂里的女生參加慶祝日軍占領南京的大會,為大會獻歌。但是,誰都知道所謂的慶祝,對于這些女學生來說意味著什么。女學生們在書娟的帶領下,趁著夜色爬上了塔樓,企圖自殺,企圖以這樣一種對信仰不敬的方式存留一個弱小的生命最后的尊嚴和高貴,她們寧可放下對天堂的向往,也不愿意淪落進現實中的人間地獄。妓女的首領玉墨站了出來,提出了代女學生赴會的辦法。
這是一群怎樣樣的女子?飽嘗了人世間的艱辛和夜夜笙歌的喜樂之后,毅然決然放下了最卑微的茍活。也許,她們心甘情愿地以為自己的命賤,以自己的賤命換取女學生純潔高貴的活著。她們的選取和改變,不是沒有來由的,操持皮肉生意的妓女應對日本人的強暴,都感到了深刻的屈辱,豆蔻之死就是她們身邊的驚嘆號,讓她們看到了在日本人的占領下連卑微地活著都是那么的難。被蹂躪的民族喪失的不僅僅僅是祖國,而且更是在侵略面前作為人的尊嚴。于是,這樣一群卑微的女子,站了出來,站出來挽救那些為上帝獻歌的天使。當卑微者舉起了反抗的手臂,她們獲得的將是最動人的崇高。
她們是女生,是最平凡的女生,垂愛一齊美麗的事物。最后一夜,殯葬行業(yè)出身的冒牌神父幫她們化裝成學生的摸樣,那些儀式感很強烈的場面極其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包括之后妓女們齊唱《秦淮景》,這支太平時代煙花柳巷的鶯聲浪曲,竟然能夠把南京唱得那么美,那么芳華絕代。然而,芳華絕代的款款秦淮,如今已是斷瓦殘垣,尸殍狼藉。原來即使是太平時代最為人忽略的曲調里,都包含著對這座城市,這個國家的某種熱愛。
張藝謀并沒有重蹈陸川的覆轍,《金陵十三釵》也沒有像《南京,南京》那樣蜻蜓點水一般的處理故事。它只強調一個完整的故事,其余所有的設置都服從故事的敘述。軍隊和狙擊手的巷戰(zhàn),是為了突出環(huán)境背景,以及強調教堂外部保護的喪失。漢奸的戲也穿插在故事中作為整個故事的有機構成。而且故事用力地分布十分得當,張藝謀把這個南京大屠殺中的故事講述得張弛有度,是他近一些年來講故事比較成功的作品。
這個片子改編自嚴歌苓的同名小說,起初是一個中篇,之后又演繹為長篇。和電影相比,小說女性色彩更加鮮明,故事的重心在嫉妒、記恨和懺悔上。張藝謀的電影《金陵十三釵》首先要講述一個關于災難的故事,沒有按照原著的意韻處理為女性故事。他更強調在大災難面前人的價值觀的沖突和認同,信仰對人的支撐,以及同舟共濟的拯救。他更強調日本侵略軍殺戮了我們的肉身,但是屠殺不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
盡管電影的主題和故事沉重,但是《金陵十三釵》的畫面并不是色彩素淡。張藝謀依然表現出了對色彩的偏愛,妓女們的鮮艷和絢爛,教堂圓窗繽紛的玻璃,狙擊手殞身的紙鋪,色彩越是豐富和華麗,戰(zhàn)爭和傷害越是觸目驚心。那一襲華美的繁榮,如今但是是支離破碎的過眼云煙。難能可貴的是,張藝謀這一次沒有沉溺在色彩的狂歡里,而是緊緊地貼著故事有節(jié)制地控制著視覺語言的使用。
有網友指責《金陵十三釵》也學著美國人反思戰(zhàn)爭的視角,把人性和情色混合在一個容器里面,以博得國外電影大獎的垂青。我并不認同這種論調。我堅信在南京的電影院里,沒有哪個觀眾會有這種觀感。我們不是在泛泛地反思“戰(zhàn)爭”和“人性”這兩個空洞的概念,我們反思的是民族的胸口一道深深的刀疤。我的鄰座是一對白發(fā)蒼蒼的老夫妻,唏噓之聲貫穿了他們的觀看始終。我堅信他們的嘆息來自歷史的深處,我堅信那是最真誠的打動,我堅信那是關于這部電影最有力量的評論。
誰說商女必須不知亡國恨?教堂里的妓女們懷揣著利刃犧牲和受難去了,秦淮河邊還會有人唱起靡靡之音的《秦淮景》嗎?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