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張愛玲,中國現(xiàn)代作家,作品主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張愛玲散文讀后感,提供給大家參考閱讀,希望你們閱讀愉快!
張愛玲散文讀后感一張愛玲說:這是真的。美麗的女孩,經(jīng)歷了人世種種磨難,到后來她應該是失去了青春和美貌,但卻依然記得那個春天,那棵桃樹,那件月白色的衫子,那個年輕人,以及他說的“噢,你也在這里嗎”。
張愛玲的短文少,《愛》是其中一篇絕佳。
短短的三百多字,窮盡了人生所有不如意?傆性S多人為了文中男女主角的錯過而扼腕唏噓。不是平行線,他們有著最甜蜜的交集,但是兩條線的交點是那么微小。短短一句話的時光,他們相遇相愛,卻也帶來一世相離的苦楚。天意弄人,最美好的初戀情懷因為意外成為無奈和心酸。然。
可是這短短的三百多字,又是包含了多少的甜蜜。困厄可以有很多,可以鋪天蓋地、驚險襲來,但在這苦難中,唯一需要用來支撐自己的,便是那一瞬的愛。女孩從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中生存下來,是因為她內心深處有著最純明的渴望。她永遠記得,那個春天美好的愛戀,她是希望能再尋回它的。所以她可以一直堅持,一直銘記,哪怕歲月更迭!坝谇f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中,沒有早一步, 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眲偳哨s上了,給她送來了能夠作為一生財富的愛,絲絲縷縷,無盡綿長。這一輩子也該足夠。
每次當我想要讀讀張的作品的時候,我總會去重讀《愛》,也總會想起奶茶的那首《原來你也在這里》:
請允許我塵埃落定用沉默埋葬了過去 /滿身風雨我從海上來才隱居在這沙漠里 /該隱瞞的事總清晰千言萬語只能無語 /愛是天時地利的迷信喔原來你也在這里 /啊那一個人是不是只存在夢境里 /為什么我用盡全身力氣卻換來半生回憶 /若不是你渴望眼睛若不是我救贖心情 /在千山萬水人海相遇喔原來你也在這里
奶茶的能撫平人的悲傷的治愈系聲音將張愛玲沉寂了半個多世紀的這篇文章詮釋得恰到好處,《愛》是蒼涼惆悵且無奈的,盡管她沒有動用痛徹心扉這樣的詞來寫這個故事,但張的看似平靜的語言卻隱藏了無限的悲哀,這里面淺淺的哀愁的情緒就像名貴的香水,不管你離多遠聞,怎么努力地聞都是這個始終不變的味道,若即若離,卻讓人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而《原來你也在這里》卻有著溫暖的曲調,奶茶用她暖暖的聲音,填補了張愛玲半個世紀多的荒蕪,終于圓滿了這段錯過后終于相聚的愛情。
平淡的文字道出了所有的蘊藏在內心深處的感情,質樸卻坦誠,美好得令人心痛。也許在他們無法相守的以后,女孩曾努力地把自己當做一個被人看低的侍妾,但她總是會記得那一句平常得無以復加的“哦,原來你也在這里嗎?”。那時的她,干凈美好,全身上下都是純潔的細胞,單純的思想使她曾讓她對未來充滿了希冀,也始終安靜平和地生活著,可是當歲月剝奪了青春,只留下了斑駁的印記在臉上與心上的時候,只能回首望望年輕時的簡單記憶。
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還好他們之間有過那句“哦,原來你也在這里”,歲月縱然無情,但前世的多少次回眸才換來這次的不期而遇啊。
張愛玲曾說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薄吧n涼是一種啟示!薄稅邸反蟾攀菍⑦@樣一種蒼涼描刻得淋漓盡致。而正是在這樣簡略的蒼涼之下,才能集顯愛的偉大與真摯。張愛玲自身的經(jīng)歷也算坎坷,幼時特殊的家庭際遇讓她更懂珍惜、守護愛,而后來愛情的失敗,她該是更看透了情這一字的。智慧如她,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構劃一個愛的完美世界。拿得起,怎能輕易放下?v然自己無法得到,也可以將之放在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時時惦念懷想,也算是一種苦澀的浪漫。她便是這樣的人罷,只是這樣的人在這世上又有幾多。所以,文字中也無可避免地透露出蒼涼。這似乎是對現(xiàn)實的嘲諷,也是一種悲哀的無可奈何。
多希望這樣一個美好的女人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歸宿。但我想,即便不能,她也是可以淡淡一笑,然后歸于平靜的。因為她大概已經(jīng)明白,什么是為愛而生,向愛而死。
張愛玲散文讀后感二私以為這樣的雨天,倚窗而坐,沏一盞清茗,讀上半卷宮詞,幾篇散文實在不失為一件美事。在這喧囂的城市中,偶爾附庸風雅仍是極為必要的化用襄王登蘭臺之宮時慨然之言:快哉,此雨!
的確,這樣的雨天邂逅愛玲的散文實在別有一般滋味。誠然,愛玲的散文遠不及其小說為人所稱道,但寥寥數(shù)語間仍可見那份獨屬于愛玲的驚心,冷艷。別人筆下千篇一律的溫潤纏綿到她這里竟是這般陰森,灰暗。
是的,這才是愛玲,絕代風華的愛玲。雖然頂著才女頭銜的她的名字幾乎至于家喻戶曉的地步,然而對她的了解和喜愛實在是小眾的,甚至于將她當做那一派上不得高臺盤的言情作家,這實在是大錯特錯的。
愛玲的文字之美不在于情節(jié),不在于辭藻,單單在那一點陰森的灰暗,那一絲惆悵與絕望,是真正的纏綿。
所以曾經(jīng)有有識之士談到愛玲小說的改編劇,認為即便是王家衛(wèi)都無法拍出那份味道來!秲A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半生緣》這幾部膾炙人口的小說曾被改編過數(shù)次,無一例外,都是失敗之作。電影電視劇,講究的是市場,是營銷手段,所以為了吸引眼球往往喧賓奪主,嘩眾取寵,拋卻了本身作品的內核,基調,轉而追逐大眾的浪漫調子。實在是大錯特錯,尤其是類似于《傾城之戀》這樣疑似大團圓的劇本更是慘遭毒手,私以為《傾城》的惆悵無奈不亞于《沉香屑》。所以說,許多人眼里的愛玲根本上是稱不上才女與絕代風華的,或者說,他們所認識的,根本不是愛玲,因為愛玲的情懷,她的愁,人們不懂。
看過愛玲的照片,實在稱不上是一位美人。然而,她身上所透出來的那一份冷艷高貴卻是直逼你的眼目的。曾經(jīng)有人拿民國時代另一位有名的才女林徽因與她作對比。林的確也是難能一見的才女,然而不同的是林的美麗是明媚的,是較為貼近生活的,換言之所有女人都愿意自己成為林徽因,但是鮮少有人希望自己是張愛玲。愛玲的風華似乎全靠那一份冷艷的氣質。那為什么說林也是難能一見的絕代風華呢?因為這兩人的美不是源于外表,而是內心,才華使之出眾。所謂美人,未必需要秉傾城之貌,最重要的還是蕙質蘭心。試問誰會喜歡一個雙目無神,空洞乏味的木頭美人。單憑美貌,無人能真正做到風華絕。我們現(xiàn)在形容美人的傾國傾城一詞最早源于漢武皇后李夫人,而讓閱盡無數(shù)美人的漢武帝終生年年不忘的原因卻是她最后拒見圣顏的聰慧之舉。而即便是以紅顏禍水著稱的楊貴妃,她的美麗也不是空有美貌的,通音律,善霓裳舞,這些都表面楊玉環(huán)可并非只是一個木頭美人。
說回愛玲的文字。其實我一向是非常反感學校語文教學中對文章的鑒賞方式的,這種鑒賞僅僅只能停留在辭藻的層面,即使對情感的品位也太過于格式化,而不能深刻到韻味。真正好的文章往往不會是因為它華麗的辭藻,它往往只是一種共鳴,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并不是這些條條框框,簡單粗暴的賞析所能表達的。對愛玲的文字,我想起紅樓夢中,薛寶釵的花語:任是無情也動人。然而,她卻也不是無情,反倒又是一種薄情轉是多情累的感覺,是的,這一切的一切,完全靠的還是一種感覺。
今日本來不過是心血來潮,卻不想洋洋灑灑倒是寫了這許多,似賞析又不是賞析,然而,依舊還是覺得有些褻瀆了這份怦然心動,反倒敗興當真是悔之悔之!
張愛玲散文讀后感三張愛玲筆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頗多,在她們身上隱射出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女性獨有的個性以及她們的悲慘 的命運。
初讀《半生緣》總覺得曼楨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鴻才害的,質問曼璐怎么可以這樣設計害自己的妹妹。其實,曼路也是很可憐的,為了家里的生計淪落為舞女,但卻不被家人理解,結婚后又無法生育,才會想讓自己的妹妹做自己丈夫的姨太太。應該說這是整個社會形態(tài)所迫,社會的腐朽黑暗,人的思想昏庸無能,當然曼楨優(yōu)柔寡斷、委曲求全的個性也是導致這樣一個悲劇結尾的重要原因。
曼潞和祝鴻才對她的所作所為只是一個開始,但把她推向深淵的卻是她自己,并且由于她的認命她的妥協(xié)不僅害了她自己更害了深愛她的世均,也間接的害了翠之害了叔惠。她不只是讓自己不幸福更加讓三個家庭都不幸福了。如果她不委曲求全,直接去向世均坦白一切,如果他可以接受那固然是美滿的結局。如果他覺得難已接受她的失貞,那至少以后可以坦然的生活,而不活是活在回憶或假象如果當年如果向愛人坦白可能會是另外一番情形。
活著不是為了后悔,曼楨最后對世均說的那一句:“世均,我們回不去了,回不去了!边@句話包含著多少悔恨,多少無奈。她自己也知道原本這幸福是屬于她,但現(xiàn)在她失去了這個資格并且是永遠的失去了,人世間最痛苦的莫過于此啊。沒有死去活來的告白,也沒有山盟海誓的轟烈,一切就如同我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當愛情靜悄悄地到來,又被人生的起落所折磨,被歲月的洪荒所沉淀,被生活的重擔所壓迫,那份堅持與無奈,到最后竟然只是留下一句平淡得讓人幾乎心碎的道白。
張愛玲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不一部悲劇小說,其實也是現(xiàn)實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縮影。很多人到老的時候 還在后悔“早知當年如何如何”,豈知這個后悔也將成為后悔,后悔自己為什么要后悔。
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除卻《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的尾巴!秲A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 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fā)比悲劇更像悲劇。張愛玲用她的傳奇故事不顯山不露水地表現(xiàn)著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鄙俗與狹隘,描寫了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虛偽,所謂愛情自私的本質,對女性的奴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
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蘇離婚后寄住母家,錢財被騙,又為兄嫂不容,只得尋求再嫁,苦無姻緣,便搶異 母妹妹的對象范柳原,范是個老尖精滑的留學生。一個不誠娶,一個但求嫁。兩個人都不愚鈍,很有些小聰明,可謂真正的凡人,凡心熱熾。張愛玲站在白流蘇的背后,讓兩個人的靈魂躍上紙面,斗來斗去。白流蘇大家閨秀般的矜持,不時挑逗,范柳原窮形盡相,甚至挪用詩經(jīng)里:“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zhí)子之手,與子攜老”來做假。滿篇你來我往的小技巧。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以一個城市的陷落為代價而換取一段感情的最終結果看似壯觀但其實又如何呢?也許張愛玲從來不認為愛情是可靠的,愛情在她心里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些點綴本無什么大不了,兩個人因為城市的陷落突然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和固有的灑脫,突然間發(fā)現(xiàn)兩個人在一起可以獲得最大限度的溫暖,于是就有了傾城之戀。他們最終結合在一起了,可是張愛玲卻不說是愛情發(fā)展到婚姻的自然結果,反而說:“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這其中充滿了悲劇意味。那時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悲劇性地依靠男人。所以,白流蘇雖然自私,小家子氣,但是也還情有可原。
其實,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也是另一種世事動亂吧,愛情也像《傾城之戀》里面的男女主角樣,茍合著。張愛玲筆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這恰是生活的真實,人性的自私、卑瑣、冷漠、 虛偽、扭曲,甚至幾乎病態(tài),在其筆下一覽無遺。
《金瑣記》里那個貪婪的七巧,一生的快樂和幸福早早地被腐爛的空氣埋葬。
在文章的一開頭,是通過兩個丫頭的對話,讓我們初步的了解的曹七巧。同時兩個丫頭的對話,讓我們 看到,曹七巧很可憐。如文章中寫到“鳳蕭道:你是她陪嫁來的么?小雙冷笑道:她也配!”丫頭即如此輕蔑地看待她,再加上她的身份與姜家并不算門當戶對,且當初是以“姨太太”娶進門……而且她的丈夫是個軀體殘疾,“沒有生命意義的”姜家二少爺,對于一個正常的女人,能忍受,堅持下去么?還有她娘家哥哥的索取……“不承情也罷!我也慣了。我進你們姜家的門……誰見我的情來?誰有半點好處到我頭上?”這樣的環(huán)境怎能不叫她不暴躁,不尖酸刻?甚至最后到達性格的“扭曲”呢?曹七巧的命運本是不幸的,但她并不從自身的不幸中滋生出可貴的同情心,而是以制造別人(確切的說是她親身兒女,而且也只能是她的親骨肉,因為那是她所唯一能接觸到的人)的更大的不幸來獲得快感。如小說中說道“有時她也覺得犧牲得有點不值得,暗自懊悔著,然而也來不及挽回了。她漸漸地放棄了一切上進的思想,安分守己起來。她學會了挑是非,使小壞,干涉家里的行政。她不時的跟怒親慪氣,可是她的言行舉止越來越像她的怒親了”。再如兒子,她以給長白娶媳婦的方式管住他,但又不讓兒子與一個女人有正常的生活和快樂。她處處親近長白,要長白給她燒煙泡,陪她通宵聊天。最后使得媳婦被殘酷的精神折磨致死,姨太太做了"替身"。不到半年,也吞煙自殺了。
其實,人性中本來就有卑劣的一面,它所呈現(xiàn)的姿態(tài)完全就由它所處的環(huán)境而決定,在一個美好,自由、相互尊重的環(huán)境中人性中善的一面被全面激發(fā),時刻體會到愛意的人,才有能力將愛傳遞下去,而在被壓抑被摧殘的環(huán)境中,人性中惡的一面被煽動起來,一個處于充滿危機、敵意氣氛中的人,怎么會具有愛的能力呢,它只能出于本能的自衛(wèi),而自衛(wèi)的方式也是具有攻擊性的。所以,當張愛玲在塑造曹七巧這個人物時也許更多地是寄予同情,更犀利的批判這個使人變成鬼的社會吧。 一位奇女子,以她出奇的才華,敏銳的洞察力和對生活獨有的詮釋,把三四十年代上海的萬千風貌述諸 于文字留給后人品味與感悟,她筆下的女性形象,風情萬種,性格各異,但又都是在那個時代中特有的產(chǎn)物,她們的命運跌宕起伏,讓人揪心,充滿著幾許無可奈何,總激起讀者的幾許長嘆。
她就是張愛玲,永遠的張愛玲……
張愛玲散文讀后感四扣了張愛玲和讀書筆記兩個高帽子,惶恐自己承受不住自己對下文的期待,竟不知怎么寫下去了。
“夜深聞私語,月落如金盆”。這個時候,關了燈,躺在床上,和一部手機吐露出來的也是真真切切的心腹話了吧。
那這篇讀書筆記就記錄自己絮絮叨叨的心里話。
《流言》是張愛玲的散文集之一。不知道為什么,特別喜歡張愛玲。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高中班級有一個叫做張玲的女孩,讓我聽張愛玲這個名字就覺得親近。我喜歡張愛玲三個字讀起來響亮。張愛玲原名張瑛,母親送她上學第一天,填名字錄,覺得自己的名字讀起來暗調調的,遂由英文名改成愛玲。通俗得越讀越喜歡,也就不再換了。
第一次接觸張愛玲(我文中所有出現(xiàn)的張愛玲,意思是有關寫張愛玲的書籍或者是她寫得書)是在母校所在地——淮南,畢業(yè)半年正值冬天,因為孤身一人,漂泊了竟然想回到母校的懷抱,求她收留我,終究還是離開了。我在等火車之寄,百無聊賴,走進新華書店,不經(jīng)意拿了一本書,講得就是張愛玲的身世。
因為自己當時孤獨無依的處境,看到張愛玲凄慘的身世,不免覺得我同她一樣?上б塑,只讀到3/4的樣子,她去香港求學就戛然而止了。終究沒看到她與她愛的人之間的故事,很是遺憾?墒,那本書的名字,封面是什么樣,全然不記得了。記憶中冷冰冰的下午,一個書架,一排排書,一個女孩子窩在書架的腳下看同她一樣可憐的人的身世,女孩的內心彷徨無助,臉上的神情卻是同情張愛玲,也是在同情自己。這個畫面輕飄飄,霧蒙蒙的不清楚,可是卻怎么也散不去,深深地停留在心中某個角落。
后來見到張愛玲一句極其經(jīng)典的話: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玫瑰變成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成了“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成了飯桌上的一顆飯黏子,紅的成了心口上的朱砂痣。
寫婚姻中愛情的逝去,幾個比喻,就將愛情敗給了時間,現(xiàn)實,瑣碎,幻想說得是多么的通徹。然而她得有多愛胡蘭成,才能寫得痛徹心扉,是有多才情,才能有如此妙語。
直到現(xiàn)在,決定認認真真博覽群書,才下了決心,買了一套張愛玲,誓必要弄清楚張愛玲,尤其是她與胡蘭成的愛情。
保留著對張愛玲愛情故事的好奇心,《流言》里收集的散文,無一篇與此相關。不搞清楚不罷休的心態(tài),竟然想接著一本一本地讀。
看《流言》時無時無刻不感嘆張愛玲的想象與細膩。最后一篇《太太萬歲題記》里,切開的青椒,成為耳朵的樣式。主婦們清理每一瓣里面的籽和絲絲縷縷的棉毛,是在給孩子掏耳朵。還有“頭發(fā)落下,披披拂拂”這樣的疊詞,我真是極愛極愛得。
張愛玲看戲,看畫,讀詩,品他們出來的語言卻又一種按她的喜好,雞蛋里挑骨頭的嫌棄。她也說過,相對于同齡人,他瞧不上得。所以我讀得時候不免會想,既然你看不上,還看它干什么?心生厭惡之情。可是厭惡了,還要去看,是真愛了吧。
我還極佩服張愛玲創(chuàng)作的素材都是身邊之事,比如《被窩》,《說胡蘿卜》,《雨傘下》!墩f胡蘿卜》行文二百字不到,就是說的一種用胡蘿卜做得湯,沒了!队陚阆隆犯蹋鑼懥讼掠,沒傘的人往撐傘的人身邊躲,反而被傘邊的雨簾子淋得更濕。窮人巴結富人,下場終究是不好的。冬日睡晚了,窩在《被窩》里睡不著的所思所想,中國人的,日本人的,歐美人的被子,床單之間的區(qū)別。這些都是一個人生活的情趣吧,看到覺得有意思的事,用有意思的語言寫出來,回頭再讀,又覺得有意思,那么生活就是有意思了。
《流言》中看得最傷心的一篇是《私語》,讀了兩遍,每遍都會抹眼淚。張愛玲自敘身世,凄凄慘慘戚戚,說她姑姑家無它本身是完整的,她是個外來人,所以才會經(jīng)常打壞東西。她想念自己在天津的家。我想念很多人,為什么想念,就是因為見不到呀!我現(xiàn)在在上海如一場夢似的,不知是醒著還是睡著。就算和爸媽生活在一起,也覺得這兒于我不是我的家,我只是借住一段時間,借我爸媽一段時間。從小到大,跟著奶奶,暑假寄居在舅舅,姑媽家,從來沒有覺得我有個家庭。所以我是極渴望有個家的,然后就是越渴望越?jīng)]有。現(xiàn)在和爸媽一起時間漸漸長了,家庭的嬉笑怒罵也算體驗到了,煩人但也甚是喜歡。
《流言》中讓我最驚嘆的是《中國人的宗教》。“表面上中國人是沒有宗教可言的。中國知識階級許多年來一直是無神論者。佛教對于中國哲學的影響又是一個問題?墒欠鸾淘谄胀ㄈ说慕逃纤坪趿粝潞苌俚暮圹E。就因為對一切都懷疑,中國文學里彌漫著大的悲哀。只有在物質的細節(jié)上,它得到歡悅——因此《金瓶梅》,《紅樓夢》仔仔細細開出整桌的菜單,毫無倦意,不知為什么,就因為喜歡——細節(jié)往往是和美暢快,引人入勝的,而主題永遠悲觀。一切對于人生的籠統(tǒng)觀察都指向虛無。
世界各國的人都有類似感覺,中國人與眾不同的地方是:這“虛無的空虛,一切都是虛空”的感覺總像個新發(fā)現(xiàn),并且就停留在這階段。一個一個中國人看見花落水流,于是臨風灑淚,對月長吁,感到生命之暫,但是他們就到這里為止,不往前想了。滅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他們并不因此就灰心,絕望,放浪,貪嘴,荒淫——對于歐洲人,那似乎是合邏輯的反應。像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人,一旦不相信死后的永生了,便大大地作樂而且作惡,鬧得天翻地覆!
這是她有關生與死的思考。這也是我看來唯一一篇與她可憐身世無關的一篇。其他的就算是有滋有味,也無不能讀出來冷清的孤獨處境。一生如果因為身世可憐,就逃脫不了自憐自艾的心境真是可憐的?墒牵墒恰
其他有關寫作的《天才夢》,《寫什么》,《詩與胡說》也給了我看書,寫作上的指點。我學習寫作的方式是看別人的文章,并且一點兒都不學習寫作的章法,因為我怕拘泥了我的想象,所以總覺得我是野路子,寫出來的東西不夠正常,高潮,鋪墊,留白……胡亂排序。所以也沒那個自信向別人炫耀我寫了一篇文章,你看看唄。更像日記,但是魯迅不也是寫日記出身的么,或許我這個也有可讀之處吧。
昨晚把《流言》放回到書架上,因為經(jīng)常摩挲,封面邊角泛白,我又想到我現(xiàn)在學得攝影,線條的藝術,只是又不太懂,只是覺得好看,有意思。用了“點兵點將”的方式挑到了張愛玲的《傾城傾戀》,取下可以活動的封面,想讓她永久保留干凈如新的樣子。內頁第一張的顏色是石灰泥色,一個字也沒有。再看封面,一大群水墨藍,像花,其他的也看不出來了。
張愛玲散文讀后感五以前時代的事情,漸化作一卷電影膠片,橋段;一張老照片,黑白;一段別人看的故事,不明。漸漸落了微塵,泛了昏黃。皆那么無言,卻是僅有的痕跡,讓這世界記得。張愛玲便是這樣,她生前寫了太多經(jīng)典,而我今天要說的,卻是她逝后才面世的作品,《小團圓》。
那是張愛玲最為神秘的作品,她一度欲銷毀!缎F圓》是篇近似于自傳體的小說。張愛玲的魅力在于,文字到她的筆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鉆進你心里去。她的言辭無比精致,一貫嘲諷的細膩工筆。我是“張迷”,迷戀她的文字,迷戀閱讀她文字時的感覺。她的文字仿若附著魔力,有讓人愛上她寫的故事,她這個人的欲望。她寫文字像蜘蛛編織它的網(wǎng),讓人漸漸墜進去,陷下去不上來也寧愿。十里洋場,她穿著另類時髦,古裝短襖旗袍,上海灘,她是最濃郁的一道沉香。胡蘭成,只能說他毀了張愛玲這個人,卻成就了“張愛玲”這個名字,這個作家。盡管張愛玲的一生過得悲涼而憂傷,可我想,她的心是充實的,畢竟,她來過了,有太多東西能夠證明她來過已足夠。她,空白地來到這世上,空白地離開這世上,卻填補了世上的空白。
在09年的4月《小團圓》才漸漸浮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讓人有點兒神秘有點兒興奮,《小團圓》的女主角——九莉,她是張愛玲本身的寫照,九莉具備特殊的文采,因此吸引了之雍,一如張愛玲因文章吸引了胡蘭成一樣,正如他們的初相遇呵。盛九莉和邵之雍的故事原是她張愛玲自己和胡蘭成的故事,但讀起來,卻不像看張愛玲和胡蘭成的經(jīng)歷那般強烈和憂怨,張愛玲的敘述給我感覺有些淡,是無奈后的釋然?還是徹底的心灰意冷?她像寫別人的故事給自己看一般,有了幾分灑脫。張愛玲這樣說《小團圓》:“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后也還有點什么東西”。那么,幻滅后,有的是什么東西呢?是很長的回憶和自己曾來過的證明,以及,擁有的停留。畢竟,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圓滿和存在才是有價值的,縱算完全幻滅,亦是存在的結果和證明,因為,如果沒有存在過,連幻滅都沒有。存在的痕跡是要留給這個世界上自己愛過的人,和愛過自己的人。
《小團圓》中,九莉本通過了倫敦大學的入學試,可是趕上太平洋戰(zhàn)爭的她被迫放棄遠赴倫敦的機會,而選擇了香港大學,在香港她一直名列前茅,無奈,畢業(yè)前夕香港卻淪陷了。關于她的一切文件紀錄盡數(shù)被燒毀。什么都沒有了!其實,這便是張愛玲本身的經(jīng)歷。對于這件事,她卻只輕輕地說:“那一類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罷?……我應當有數(shù)。”也許我們都無法體味這種苦楚的滋味,當我們有那么一天,努力了太多太多,卻得了無果的結局。一定不會像張愛玲那么輕描淡寫和釋然,也許我們會絕望會瘋狂,可張愛玲不會。她選擇了并懂得接受。同為學生的我,倘若遇上這樣的事,會萬念俱灰的罷。我想,經(jīng)過酸雨的洗禮之后,花木存活下來的盡管很少,但畢竟是有的,張愛玲便是這樣,她的傲慢撐起她自己,經(jīng)過不復柔和的歷練。讓我一下懂得,曾努力過的東西覆滅,一味想復原是無用的,我們記得,曾經(jīng)那么努力地努力過就好。我們就算沒有結果,但是有比別人多付出的過程,就不一定不值得,那些來過、做過的證明,是我們最美的回憶。
就正如一爐沉香,燃滅之后,冷卻掉了,卻還留下沉香屑,更值得的是,還會有一道道沉香的余香,彌散著,余香,猶在……
那是95年的9月,8號那天,張愛玲永遠地離開了,她離開得安靜而不為人知,75個年歲,張愛玲就這樣走過。她也一如那一爐沉香,她也本就是由沉香開始的,她的處女作《沉香屑·第一爐香》讓人們知道了張愛玲,如今她燃滅后冷卻,依舊留下沉香屑和余香,亦無憾了。因為,她留下了那么多文字,紀念她的愛情,證明她的存在,而且,還讓太多人讀到了她含有魅力的文字。她來過,她分享了。那一道沉香的余香,綿亙長存——她的經(jīng)歷,她和胡蘭成之間,有太多故事和記憶,值得記得,卻又最好忘掉,因為他們之間的回憶是苦楚的。
就用徐志摩《偶然》里的句子結束罷“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沉香冷卻,余香猶在……
張愛玲散文讀后感六兩天時間,讀了張愛玲的兩部小說!栋肷墶泛汀秲A城之戀》。以前總是聽說張愛玲是位大才女,文學成就很高,但我終究是沒有機會看看她的小說,這不久才從書店借了一本她的精品集。
也許是因為那時的社會背景,那種時代的書特別是愛情故事,總是有一些悲涼的情調在字里行間,讓人讀完又覺得回味,還有隱隱的遺憾,感慨那種未始先了的情緣。
這兩部,電視曾播過的,只是我覺得原著看來的更有一番味道。我們現(xiàn)在的年代,也大抵是有特點的,名著總要拿來拍成電視,卻又拍不出書中那些味道,讓人看起來似乎都落入了俗套。譬如有些場景,世鈞與曼幀在十四年后的重逢,柳原與流蘇在墻下的細軟耳語,抑或是曼幀被祝鴻才侮辱,在熒光屏上看來,倒也就是那么回事——大抵是因為看多了都覺得麻木。倒是從這些文字中讀來,卻從心底泛出隱隱的痛來。
亂世的中國,那些男作家大文豪寫文章,總要將深深地諷刺與影射融入到文中。張愛玲則不然,比起那些讓人發(fā)冷的黑暗諷刺,她只是用了女子特有的委婉特質,將愛情寫入到舊上海那種繁華背景下,也同樣讓人感到深深地震撼。
說批評與諷刺,也有。你看張愛玲那尖尖的臉的輪廓,以及那昂起的頭,分明是在冷眼旁觀些什么。我看書,并不喜歡再去研究作者的時代背景,對于我來說,到底是有些無聊。這些話,只能才疏學淺的說,但有些東西,也確實能讀懂的。
雖說是女作家,但并不是瓊瑤式的纏綿,這也好,我總歸是受不了那些的。雖說只看了兩部而已,但我也可以說她的小說,絕對是悲哀多于圓滿。比如《半生緣》這種讓人遺憾感嘆命運不公的結局,魯迅有言,悲劇是將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對,我喜歡這句話,也表示極致的贊同。曼幀是美好的女子,終是被命運毀滅,她與世鈞的感情也是美好的,但也是被毀滅。與其是說命運悲慘,倒不如說是社會造就這樣的人與命。曼璐與顧太太并不是絕對的錯誤,舊上海物欲橫流的繁華與壓迫造就了這樣的思想和頑固。這里,我卻莫名的想起老舍筆下的祥子,同樣是社會的犧牲者。呵呵,那時的中國,這樣的真實的不在小說中的,還少嗎。也是——那時的社會,哪里有什么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傾城之戀》中,流蘇大概覺得這種結局是圓滿的,她心中總是將愛情與利益放在一起的,得到了這個人和他的情,她認為就是得到了一個女人該有的圓滿。但在我看來,也并不是如此。
《半生緣》里描寫景致的并不多,給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舊上海的弄堂,那樣的弄堂,我未到過,只是在圖片中見過,我卻覺得有深深的壓迫感,只有在看到曼幀與世鈞并肩從那里走過時感到了一絲的溫暖的情愫。那樣的一線天中,也一定是充斥著我們所不了解的黑暗與封閉的陳舊的思想枷鎖。——又或者是受《悲傷逆流成河》的影響?那本書中也有這樣一個弄堂。
倒是《傾城之戀》中,景致突然多了起來,也許是因為環(huán)境不同,所以環(huán)境精致了多?但我認為,那絕不是同一時期寫的,這猜想大概是正確的。有時候看到這里描寫的環(huán)境,并不覺得美好很多,也許是因為這里面,流蘇總是將愛情與利益勾扯在一起,——也許是她太精明了?
不管如何,張愛玲的文學成就與這些文字,我們終歸是贊同的,不過也算名至實歸,她的文字,讀來,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jié),只是悉松平常的場景,卻能在溫暖的時候讓人覺得欣慰,悲傷的時候又讓人覺得難過。作為虛構的故事,這就夠了。
看到她的小說我便又想到現(xiàn)在,讓人可以回味的愛情故事真是越來越少了。本土作家好像也并不被我們這代人認可,只是總看到層出不窮的80后作家,延續(xù)著什么華美的殘忍、明媚的憂傷。這樣的書,我也愛看,畢竟是面向年輕人的,但讀來,總覺得少一些中國小說的回味悠長與震撼人心。殊不知,這些非主流之風蔓延成主流,在我看來,也沒什么味道了。
在別人看來,我的這些文字,有人總要帶些嘲弄的眼光看的,想來真讓人覺得悲哀。
不管怎么說,愿中國名著可以真正走進我們的生活。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