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隨筆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松,沒有任何的負擔,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嚴密的結構,僅僅在是用文字傾訴自己的故事,那么大家看過什么優(yōu)秀的隨筆文章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幼兒園教師隨筆,歡迎大家欣賞!
幼兒園教師隨筆(一)
生命在于運動,在一個人的發(fā)展過程中,健康的生命是保證人的發(fā)展的物質基礎。人的認知、情感、意志和個性等方面的發(fā)展,都需要建立在基本的身體健康之上。毛主席也曾經說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那么,健康的身體從何而來,從運動中來,運動塑造了身體,運動對強健身體有積極的作用。
在運動的過程中,教師要作為一個主動的觀察者,積極地為幼兒提供建設性的幫助與指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為本,觀察先行。”沒有仔細的觀察,就談不上正確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過去對為什么要在體育活動中觀察幼兒的行為,觀察幼兒的表現,我并不真正了解。體育活動,只要幼兒玩得開心、盡心,注意安全就行幼兒園老師心得隨筆短篇201*幼兒園老師心得隨筆短篇201*。直到我這學期有幸有機會參加了體育教研組的活動,課題組的老師帶領我們研究幼兒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后,我才明白,原來觀察幼兒不僅僅要看表面現象,更重要的在于研究、總結孩子的行為表現,采取適宜的教育措施,為他們的健康發(fā)展鋪路搭橋。
第一:體育活動中要觀察什么
我覺得,體育活動中要以幼兒為主體,滿足不同層次水平的自主性活動,這種模式更需要教師觀察在前。教師要有積極的觀察心態(tài),在體育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各種機會與條件,讓他用自己的方式去運用自己獲得的技能與經驗參加活動,參加鍛煉。幼兒對自己的估計與自己的實際經驗、能力相比會有偏差,在任何時候,都需要教師去關注他們。
帶著探索,我走入了幼兒的體育活動,在和幼兒一起玩樂中,我發(fā)現大多數幼兒都聚集在玩梯子的場地中,有的幼兒從一只至二只架起的梯子中走過去,而有的幼兒從二只至三只架起的梯子中走過去,來來回回,忙得不亦樂乎。今天,玩梯子就成為幼兒最關注的事情,也就是他們的興趣所在。有了興趣,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作為老師,在這個適時的時候,就要對幼兒提出指導和幫助的方法,讓幼兒對玩梯子的興趣保持下去發(fā)展并延伸這個內容,不斷在原有的內容上生成新的內容,讓幼兒的興趣點達到最高程度。教師的心中要始終有這樣一個意識:孩子任何時候都需要我。有了這種心態(tài),教師就會以主動的觀察者身份出現在孩子的身邊。于是,我走過去提醒幼兒,想一想,梯子除了架在輪胎上玩以外,還可以架在何物上玩呢?有的說,放于墊子上玩,試一下,不行,墊子太軟,梯子陷于墊子中,玩起來沒勁。有的說,把梯子豎起來,兩邊用椅子扎牢,可以在梯子的間隔中鉆來鉆去,試一下,行。
“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和操場上的運動器械串起來一起玩呢?”我和孩子們拿著梯子走向大型運動器械,試了幾次,終于給梯子找到了一個最合適的位置,把它架于繩索欄桿架的下方,下面即是草地,又保證安全,梯子的兩頭牢牢地斜扎在繩索欄桿上,形成一個斜坡度。孩子們紛紛欲試,新的興趣點又出現了,更加激發(fā)了幼兒對體育活動興趣的維持和鍛煉的目的。當幼兒試著在斜坡的梯子上向上行走時,又遇到了一個新的挑戰(zhàn),怎樣攀登和翻越欄桿才能達到終點?有的幼兒沒有掌握好手的位置,試了沒行,但是,在老師和同伴們的鼓勵下,決不氣餒,終于通過自己的反復實踐成功的翻越了欄桿。在這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自信心增加了,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有了勇于挑戰(zhàn)自我的機會,讓幼兒在體育活動中健康成長。
體育活動中,我們要把孩子看成是一個完整的人,注重全面和諧的發(fā)展。除了發(fā)展“身”,還要起到發(fā)展智力,促進幼兒個性社會性健康發(fā)展的功能。在觀察中,要了解這項活動是否適合本班幼兒的身體發(fā)展水平,這項活動的器械與場景的設置、規(guī)則的制定是否便于幼兒鍛煉,是否具有鍛煉價值。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適度的要求才能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發(fā)展,要求過高或過低都不行。在教育實踐中,我也發(fā)現幼兒普遍對有一定難度的活動較感興趣。如在一次“長登的游戲”活動中,讓幼兒自己自由選擇不同高度的長登往下跳,大部分的孩子在較高的長登后面;當我在另一邊將幾個長登疊放成最高時,所有的孩子都不約而同的排在了我的后面,都躍躍欲試。由此可見,孩子們喜歡冒險,對有一定難度的活動較感興趣幼兒園老師心得隨筆短篇201*幼兒園老師心得隨筆短篇201*。作為教師,要了解自己班級孩子的特點,能力發(fā)展的不同程度,提供給幼兒的運動的材料要適合每一個孩子的不同水平,不同的層次面,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對體育活動感興趣,找到真正適合自己活動的器械與材料,才能讓幼兒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去。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幼兒,既要了解兒童的現有發(fā)展水平,更應關注兒童的發(fā)展?jié)撃堋?/p>
因而,我在體育活動的觀察中,注意發(fā)現幼兒的興趣點,及時捕捉到幼兒的閃光點,捕捉到幼兒的信息,讓他生成下去。因為,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他一定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孩子的潛能就能得到發(fā)展、得到發(fā)揮,他們的表現也的確讓我大吃一驚。他們會在活動中積極的挑戰(zhàn)自我,挑戰(zhàn)難度,從而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我認為,體育活動中的觀察,要改變過去“一刀切”的做法,從幼兒的個體差異出發(fā),對發(fā)展水平、能力不同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果對所有的幼兒提出一種要求,能力強的幼兒感到吃不飽,提不起興趣,能力較弱的幼兒則不敢吃,喪失了信心。這都將影響幼兒的發(fā)展。因此在觀察后的要求上要因人而異。以“長登游戲”活動為列,為了發(fā)展幼兒高跳下的能力,活動中我提供了好幾種不同的高度,讓幼兒自己選擇
孩子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高度進行練習,然后,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增加高度。作為教師,我只是起到引導、保護的作用和用微笑鼓勵他們。通過活動,大多數的孩子能從最高的長登上跳下,只有少數幾個孩子不敢完成,但我沒有強求他去完成。因為對所有的孩子來說,他們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發(fā)展。所以,活動中對孩子的要求,就是每個人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和發(fā)展。
幼兒園教師隨筆(二)
陳老師: 你梅樹上的花怎么都沒有盛開呀?
包包答: 我的梅樹剛剛種它的花還開不出來。
陳老師: 嗯 ( 無語)眼神轉至另幾個 一樹含苞梅花 者,
其他幾個馬上機靈附和: 我們(201*年班主任工作總結精簡版)的梅樹也剛種沒有開出花來。
老師的心里話:這是今天美術活動點畫梅花講評時我和包包的對話,包包和這幾位附和的孩子他們的美術作品就是 一樹含苞的梅花 ,怎么理解這句話呢,我來解釋一下:點畫時只點一下成單個的稱含苞,點畫時連點五下并排成圓形稱盛開。當然盛開的梅花點畫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關鍵是要有一定的耐心幼兒園老師心得隨筆短篇201*幼兒園老師心得隨筆短篇201*。班中有很多的孩子都點畫得很成功,一棵梅樹上既有盛開又有含苞的花朵,別提多好看了。而這幾位 一樹含苞的梅花 者呢,作畫的時候缺少耐心,別人才點了幾朵,他們就畫完了全部,余下的時間就在教室里玩開來說多自在就多自在,反正老師正忙著輔導這個幫助那個也沒空管他們,他們趁機就鉆起了這個空子。也許你會說他們是不會點盛開的梅花才這樣的吧,不不不,這幾個孩子個個機靈能干,他們的水平我知道,否則和他們白相處一年了,他們也就猴子屁股坐不住,我也不急不惱,等我把大部分孩子輔導好再收拾他們
陳老師: 陳老師這里有幾棵種了幾年的梅樹了,他們的花都盛開了,來,你們來給它們畫上吧!
邀請包包上來點畫第一朵,我和小朋友齊念點畫兒歌提示他,大家微笑并充滿了期待的眼神。包包不負重任,第一朵梅花又大又圓鮮艷欲滴。大家鼓掌表揚,包包昂頭回坐自信滿滿。接著的第二朵第三朵 一樹梅花盛開來。再看剛才還為自己偷懶找理由的 一樹含苞梅花 者早就個個笑成了花。
老師的心里話:對小聰明的機靈孩子我也就耍點小聰明以制之,我也夠聰明吧!其實,在孩子中不乏喜歡貪玩而胡亂應付的孩子,如果簡單使用批評或者強制孩子完成的辦法就會造成孩子對創(chuàng)作本身的厭倦久而久之會流失興趣,那么,我們教學的初衷也就變味了。所以,不如順勢而發(fā),為孩子再創(chuàng)造一個機會,以鼓勵的積極心態(tài)去引導孩子完成任務,效果反而好。
幼兒園教師隨筆(三)
20多年前,我把只有兩歲半的女兒送進了幼兒園,由于女兒從小在農村長大,對城里的環(huán)境和幼兒園的生活都不適應,所以在幼兒園整天哭哭啼啼的,幾天后競發(fā)高燒病倒了。心疼孩子的姥姥決定不再讓孩子去幼兒園。我們在孩子病愈后,做通了姥姥的工作,又把孩子送回了幼兒園。老師抱起孩子,當即向老人保證一定會照顧好孩子的,并對我女兒親切地說: 病剛好就來幼兒園,你真棒。這些天你沒來幼兒園老師都想你了,老師很喜歡你,你喜歡老師嗎? 女兒怯怯地點點頭,臉上露出了笑容。傍晚,我去接孩子時,她胸前帶著一朵小紅花,高興地告訴我: 老師夸我病剛好就上幼兒園,是個好孩子,這朵小紅花是老師給我戴上的,還讓小朋友都向我學習呢
女兒對這朵極普通的小紅花愛不釋手,晚上臨睡覺時將小紅花端端正正地掛在了房間的突出位置上,三年之多。搬新家后,她又把這朵已經褪色的小紅花珍藏在自己心愛的小盒子里。至今女兒都讀研究生二年級了,每次回來都要把那朵小紅花拿出來欣賞。
我想起馬克?吐溫說過的一句話: 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活上兩個月。 贊美對成年人都可以有如此大的作用,更何況是對孩子呢?
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要善于及時發(fā)現孩子的閃光點,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這對孩子以后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