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渠縣城——別人眼里的一處遺址,我心中的一座城池。
明媚的三月,陽光和煦,春風宜人。我們一行驅車出發(fā),在一個周圍都是農田的路口停了下來。路邊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新渠縣城遺址”。如果不是這塊石碑,人們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在這塊沉寂的土地上,二百多年前曾是一個車水馬龍、喧囂熱鬧的繁華縣城。
站在遺址前,我想起一句話:寂寞吾城,殘磚礫瓦。放眼望去,是一片廣闊的農田,還沒有種上莊稼,顯得光禿禿的。遠處幾座老房孤零零站在田野里。溝渠縱橫交錯,像老人臉上的青筋一樣醒目。陽面的冰草已經稀稀疏疏地長出來了,淺淺淡淡的,呈現出“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景象。走近,田還沒有犁,土地是黑油油的,去年遺留的稻茬在田里直立著,倔強的不肯倒伏。如同她腳下的那段歷史一般,呼之欲出。渠壩之上散落著一些斷磚。高老師撿起一塊青磚,我們圍過去,觀看著,七嘴八舌地議論著。
新渠縣城遺址在今姚伏鎮(zhèn)東,位于平羅縣姚伏鎮(zhèn)永勝三隊。原城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周長四里三分,城墻高二丈六尺,護城壕寬七尺,深六尺,城有南北兩道城門,南曰“錫!,北曰“納秀”。城中心建鼓樓一座,分東南西北四個鼓樓洞。乾隆三年(1739年),因地震城毀。“南門陷下數尺,北門門洞僅如月牙。商賈民房及倉廒亦俱陷入地中,糧食俱在水沙之內,令人刨挖,米糧熟如湯包,味若酸酒,已不堪食用 ,四面各成土堆。戶民被壓溺而死者甚多!
一場地震讓這個繁華的縣城瞬間灰飛煙滅。站在這塊空地上,想象著腳底下那一場驚天動地的災難:天翻地覆,煙塵滾滾,哭喊、呻吟……感受到的是一種莫名的悲涼?粗@殘磚,我們悲凄憑吊,唏噓感嘆,這應該是常態(tài)吧?
曾經堅固的城墻、雕花的樓閣,如今都消失了,只剩下殘破的磚塊,安靜的躺在地上,在風雨中,把千年的故事化為一聲哀怨。
這里的每一個磚塊都有一段故事,仿佛在訴說著它們曾經搭建過城池,訴說著它們曾經有過的輝煌。每一個磚塊都有鮮活的記憶,現在安靜地貼在大地上,聽著大地母親的心跳。也許只有這樣,它們才能找到歸屬感。它們默默無言,我漫無邊際的聯想……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首詩
殘磚和碎瓦下的隱秘世界
安住著無數生命和靈魂
他們的輪回你不曉得
你的輪回,他們也不曉得
我撿起半截殘磚,時間在它的表面留下沖刷的痕跡。指尖劃過磚面,我仿佛觸摸到那段歷史。一段場景從遠古走來,一副畫卷像清明上河圖一樣在我眼前徐徐展開:“犁云遍野,麥浪盈疇”。古色古香的街道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大紅的燈籠高高懸掛,寫著“酒”字的幡旗在風中飄搖。大街上有叫賣的小販,有閑逛的市民,有巡游的官吏,有坐轎的女眷……茶樓里,文人雅客們端著茶杯,淺斟慢酌,興起時,還時不時地吟出幾句文縐縐的詩;酒店里,小二一邊響亮地吆喝著、應答者,一邊端著飯菜忙碌如蝴蝶般地穿梭于客人之間。布攤前,你一句,我一句的討價還價,隨著“成交”二字,手起剪落,一尺花布已移交到對方手中。人們其樂融融,百姓安居樂業(yè),一派祥和安定的景象。
“該回了吧?”同行老師的一句話,讓我從穿越中回到了現實,眼前還是田野、殘磚、老屋……
要離開了,覺得還是不虛此行。盡管這里只剩下殘磚,但也遺留著歷史的痕跡,讓我們在觀瞻它們的同時更接近歷史,還原真相。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