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雜書看的比較多,《忘卻力》就是其中一本。眾所周知地,日本的青少年教育一向被國內所追捧,各種比較兩國孩童區(qū)別的新聞也是屢見不鮮,書腰上的那句“被收入日本中學的國文教科書中”,這大概是本書吸引我的原因吧。
從小媽媽就教我:不能忘!好像我所接觸到的家庭里面都是大同小異吧:要記住“饕餮”怎樣寫,要記住“櫛風沐雨”的意思,背誦并默寫《離騷》,要記住老師說得每一句話!不論對錯,我就這么記著,不敢忘記,生怕忘記,以忘記為恥辱。直到第一次看電影《阿飛正傳》,里面講到的那只無腳鳥的故事:
我聽人講過,這個世界有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夠一向飛啊飛,飛到累的時候就在風里睡覺……這種鳥一生只能夠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時候。
我不正是這只鳥嘛,在記憶的道路上從不停歇,不敢停歇。
到了中學,漸漸地有了自己的想法與經驗,我開始講究勞逸結合。在學校專注學習,完成所有學業(yè);在家從不翻書包,認真享受時光,學習與生活涇渭分明,成績亦是一日千里。而這,剛好暗合了這本書的思想。
書里面提到了一種概念:知識代謝綜合征。如果進入大腦的數(shù)據(jù)、知識的數(shù)量超出了自然消化的潛力,會將發(fā)生滯留現(xiàn)象,長此以往,過剩的記憶、數(shù)據(jù)對精神會產生負面作用,這就是知識代謝綜合征。既然大腦的容量是有限的,就更就應抓住重點去記憶,學會篩選不相干的事,并且主動忘卻,從而為新的重要的事情騰出空間,這樣大腦才能持續(xù)活力。
以海明威為例,他會將寫出的作品先存進銀行租賃的保險柜里,手稿就放下了,暫時忘掉。過了一段時間再拿出來推敲,以此往復直至滿意方才安排印刷發(fā)行。據(jù)聞,在海明威去世后,出版社發(fā)行了他存在銀行保險柜的兩卡車手稿,反響都很一般。
那要如何矯正知識代謝綜合征呢,書中也給出了辦法:其一是把剩余的價值較低的知識信息拋除掉;其二是透過思考把知識消除掉。知識與思考是互補的,有了知識就不必思考了,但明白不等于知識。文章用了一半的篇幅協(xié)助我們糾正“忘卻是不對的”這一觀念,再提出發(fā)揮忘卻力,活化大腦,從而實現(xiàn)學習和思考相混合的生活方式。
除了提出觀點,作者也十分善良地告訴我們如何更好地思考。一個是抓住時機:在空腹和斷食的時候,餐前大腦最活躍。二是抓住地點:“立刻、枕上和廁上”、“浴中、途中和集中”。三是掌控情緒:開放自己的感情,排遣負面的情緒以及學會傾訴,都是有益于恢復理智,學會思考的好辦法。
在結合忘卻力和思考的道路上,作者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案。
痛快玩耍,認真學習,就像呼吸,排空了濁氣才有空間去吸納新鮮空氣,體現(xiàn)的是勞逸結合的生活智慧,但當今社會很難透徹地理解“靈活學習”的真諦。學習的時候不要記筆記,那是抄寫,即會打亂學習的連貫性,也不利于資料的理解。
一個太多,幾個剛好。專心致志剝奪了忘卻的時間,而腳踩兩只船則能夠順利地忘卻,所以做事不宜過于專注,一心多用才貼合內心的要求。不但是工作,而且在學習方面,適當分心可能產生用心的影響。對這一點我始終存疑,
在寫下這篇讀后感的時候,我想起了“三三制”,解放軍十分行之有效的一套戰(zhàn)術思想,強調以密切的協(xié)同,層層推進,交替掩護進攻。作者也運用了這個這個方法,用三步走戰(zhàn)略,每一步驟下再分三步,層層推進,讀的時候會覺得很散,在印證自身成長的經歷后,就把我說服了。
不妨去試試,忘卻力。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