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精選(1):
人生的入世與出世
做一個入世之人,留一種出世之魂,讓生命走向深刻與輝煌。出世是一種淡然,能以一種超然的心態(tài)應(yīng)對生活;而入世則是一種職責(zé),以一種用心向上的心態(tài)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出世使你不為外物所累,入世讓你不忘心中的信仰。以入世的態(tài)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tài)度去收獲,這就是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入世馬云,事成;出世星云,心平,這就是圓滿人生。沒有入世的腳步,就登不上出世的峰巔,難脫世俗,身心囹圄;缺乏出世的眼光,則看不透人世的風(fēng)云,難享入世,不得悠閑。思入世而有為者,須先領(lǐng)得世外風(fēng)光,否則無以脫垢濁之塵緣;思出世而無染者,須先諳盡世中滋味,否則無以持空寂之后苦趣。
孟子說,達(dá)則兼濟(jì)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就是出世與入世。朱光潛先生說過:以出世的態(tài)度做人,以入世的態(tài)度做事。星云大師:人,應(yīng)當(dāng)以出世的心態(tài)立身,而以入世的心態(tài)做事。入世之心做事,事事完美;出世之心做人,人人簡單。人字兩筆,,一筆順天,一筆法地。入世兩步,一步入世,一步出世。翩翩入世,方能品味人生百態(tài);飄飄出世,方能領(lǐng)悟生命真諦。用出世心看千帆過盡,用入世心迎萬木盛開;癁轹H鵬做逍遙游是莊子的出世,居廟堂先天下之憂而憂是范仲淹的入世。出世神若浮云,觀乎萬物而與物同化;入世身懷社稷,佑護(hù)天下蒼生而鞠躬盡瘁。
儒、釋、道三家。儒,是不出世而入世,是真入世。道,是入世而出世,入世是假,出世是真。佛,是出世而入世,出世是假,入世是真。用出世的心態(tài)入世,用入世的心態(tài)出世,外儒內(nèi)道,內(nèi)圣外王。入世者聰,出世者慧,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業(yè)者覺。以儒家的精進(jìn)入世,以道家的自然出世。以出世之心入世,當(dāng)不為物羈,不為媚俗,而自成高格;以入世之心出世,則心有佛,心有萬民,若果悲天憫人,當(dāng)證得無上菩提。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則世緣易墮;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則空趣難持。
佛法曰:當(dāng)知真心為出世,妄心為入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是空,入世是有;出世是法身,入世是報身。出世是真,入世是妄。然真妄不二,離開人世,亦無出世。大乘佛法者又云:不離入世,不廢出世,故首在修心。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入世修行,出世修心;以無為之心出世,以有為之心入世;以禪心出世,以分別心入世;以出世無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過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調(diào)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調(diào)做事。
感悟精選(2):
出世還是入世
一向以來都很向往那中古人的隱居生活,個性是武俠小說里的世外高人那樣的隱居,在江湖有名聲,江湖有人需要求你,而自己則不慕名利與權(quán)貴,一心只追求和所愛之人過著閑云野鶴的生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種得一園雛菊與傲梅,房后種幾株翠竹為茅草屋遮陽。隔三差五有三兩知己,一齊煮茶論道,或促膝長談或?qū)慕剑娋婆c畫,撫琴對月,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富麗山河盡收眼底,云霧與飛鳥,青山與流水,枯葉與小道都能相伴每一日。沒有塵世紛擾,沒有情仇與愛恨,一切都是那么安之若素。
然而那些詩意生活的向往,終究覺得有些消極,仿佛是在逃避著世俗紛擾。所以,終究覺得人生的好處還是要在塵世中尋找,活著或許就是追求個揚(yáng)名立萬,有個武林地位。也許生活才是人生的全部吧,愛人和被人愛才會讓你感覺活著有好處。追求個名留青史無非就是為子孫后代做個表率。既然如此,我輩當(dāng)然要加倍努力,用心入世。雖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恩怨,而所謂的笑傲江湖不知有多少人能做到,也許就是內(nèi)心的一種向往,有個向往總是好的,不然生活會失去好處。
之所以會有這些感悟,和這些年來內(nèi)心對人生的不斷拷問有關(guān)。這一生或許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無數(shù)次拷問,然后不曾與人探討,讓時間來給予答案。一年來,痛失母親。母親雖然不是我唯一的親人,卻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讓我們一家心靈有所慰藉的人。從小到大不管是姐姐們那些女兒還是我這個兒子,都和母親好。父親太過剛愎自用,不曾疼惜母親?傇谧优媲氨┡瓱o常。
即使他對我百般疼愛,但終究但是是因為男重女輕的觀念在他心中根深蒂固。早在幾年前,我的姐姐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家里留下我,母親,父親空蕩蕩的三個人。父親不茍言笑,母親溫柔如水,我則遠(yuǎn)涉他鄉(xiāng)學(xué)習(xí)。子女都不能;丶遥膊恢线^的是怎般寂靜。
其實我們這些子女很多時候回家是為了看看母親。之后母親離去后,我們幾個都心照不宣,心里都明白,姐姐們沒事以后都會很少去看望那個家了吧。
由于我從小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長大,我自知我心里也許有那么點不與尋常孩子相同。我總會有奇奇怪怪的想法。小時候最多的就是期望自己快些長大自力更生,離開那個家。然后自己避開一切世俗找一處青山綠水之地獨自生活,真的很厭煩那些世事紛爭。這樣老成的念頭裝在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腦子里,古往今來不知是否數(shù)我。但這樣的念頭真真實實在我腦子存在了二十一年。
也曾自己一人生活,不理世事三年,那三年里我個性享受,以為我要的就是那樣的生活。因為經(jīng)濟(jì)還是依靠父母,很多俗事也都是父母解決,我才有了個看似遠(yuǎn)離凡塵的生活狀態(tài)吧。其實那時的自己就是還太年輕。
但是最近,也許是母親離去一年,去年這個時候都沉浸在母親離去的太匆匆的巨大悲痛中。一年過去了,不知他們傷痛修復(fù)的怎樣,我是一個很少把情緒放在臉上的人。他們總以為我冷漠我對這事無關(guān)痛癢,他們又怎知大悲不泣的道理。母親的離開一向像一把利刃在我的心上劃,這樣的痛綿長而無聲。
我總以為自己最大的夢想是能夠遠(yuǎn)離江湖,笑傲江湖。以為那樣才能放下心中最沉重的悲痛得到真正內(nèi)心的清靜。有時甚至很想修禪,想像喬布斯一樣義無反顧去最求禪的意境。
然而,最近深刻體會了朋友不在身邊,親人離去的悲哀,我才認(rèn)同了人真的就是群居動物,真的。個體離不開群體,群體卻不會在乎少了誰。個體要做的就是主動在群體中謀得一席之地。有個江湖地位十分重要。且不說的那么黑暗,就從人的本性說的,上帝對人類的設(shè)定就是需要在分享中才能得到快樂的。
說來分享是件很神奇的事阿,把自己擁有的東西拿出來貌似減法的做法,結(jié)果卻是變多了很多完美的東西。
其實這也是生物的本性,宇宙中沒有能夠獨自生存的生物,所有生物都需要同類。就像武俠片里講的,或許是世仇的兩個人,當(dāng)所有人都死了,江湖沒了,如果再將世仇的人殺了,報了仇的人也會很痛苦,文藝的人會覺得是英雄相惜,其實說到底就是生物的相互依存。
看過很多心理學(xué)方面的書,幾乎每一本心理學(xué)的書都會似有似無的說到一個道理,要研究人類的心理,最終還是要回到研究動物的本性。因為人本來就是動物阿,只但是大腦比較發(fā)達(dá)有了思想意識罷了,但這些思想終究是不能替代人的動物本性的。
所以,即使能夠生活在青山綠水之中,還是不能完全脫離人類禮貌。至少需要三兩奔走于城市山林間的好友,或者是一兩本書。這都是不能脫離群體的本能在作祟。我想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出現(xiàn)過一個能離開群體生活的人吧。魯濱遜如果不是回大陸的信念一向支撐著他,也不會有他的故事讓我們讀。當(dāng)年蘇武若不是有李陵偶爾去陪他喝酒聊天,蘇武也很難堅持十九年一個人子在北海放羊。看過歷史的都明白,蘇武自殺過很多次,不是不成功就是被李陵剛好趕到救下了。而那些從小遠(yuǎn)離了人類禮貌的人,他們不是被野獸吃了,就是融入了另一個生物群,比如狼人,就是融入狼的社群。所以人不管怎樣,都需要一個群體,因為人是群居動物。
想明白了這些,我想我不再奢求找一處世外桃源,過上與世隔絕的生活,那是幼稚的想法。此刻的我想,還是要到人最多最繁華的大城市施展抱負(fù)。人的價值終究還是要社會來給,我也不再消極避世,勇敢用心的應(yīng)對世間紛擾。老子說世間萬物皆是相生相克,沒有那些紛擾,又怎樣有快樂?沒有江湖恩怨,又怎樣會有兒女情長?
我想象的世俗生活就應(yīng)是這樣的,我在大城市有自己的事業(yè),自己的驕傲,在青山秀水間有自己的小木屋,種得一園雛菊與傲梅,房后種幾株翠竹為茅草屋遮陽。隔三差五與三兩知己,驅(qū)車前往,一齊煮茶論道,或促膝長談或?qū)慕,詩酒與畫,撫琴對月,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富麗山河盡收眼底,云霧與飛鳥,青山與流水,枯葉與小道都能相伴每一日。偶爾也能夠自己一人偷得浮生半日閑,在繁忙俗務(wù)中偷懶一段時間,但不是推開那些事務(wù)。
年輕嘛,就該像一只雄鷹,到大城市里搏擊奮斗,像戰(zhàn)士一樣,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青春是一段崢嶸歲月,我們風(fēng)華正茂,書生意氣,正是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yáng)文字、糞土當(dāng)年萬戶的時候,又怎樣能去追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呢?
但是,生活不僅僅要有眼前的雄姿英發(fā),還要有詩意和遠(yuǎn)方。所以我還是忘不了想要在青山綠水間有自己的小木屋。
感悟精選(3):
感悟:以出世的態(tài)度做人,以入世的態(tài)度做事
朱光潛先生說過:“以出世的態(tài)度做人,以入世的態(tài)度做事。”我很信服這話,以為朱先生是用極簡單的語言,說出了人生極復(fù)雜的道理。人生一世,如草生一秋,是匆匆忙忙的短暫。所有的人,上自帝王顯貴,下至黎民蒼生,都是這匆匆舞臺的演員和看客,常言浮生若夢,過去把這話是當(dāng)做消極的思想來批判的,其實,誰都明白,人生到底是一出杯具。無論是天才還是愚飩,到頭來都擺脫不了一個毫無二致的結(jié)局。有了這樣的洞察,人們就會在不免有些蒼茫的悲涼中,獲得某種頓悟。參透一切苦厄,把身外之物看淡,豁達(dá)、瀟灑,了無牽掛,無憂而有喜。我理解,這就是“出世”的思想,是指從總體上看,要把世事看淡。
但若只停留在這一層面上,那就確定有點“消極”的味道了。只講“出世”而不講“入世”,則對人生的體悟還說不上全面深刻。有了“入世”對于“出世”的加入和融會,就把人的高低、不同的境界區(qū)分了出來。
從具體上看,人活著要謀生,要做事,不論是為自己,還是為社會,都來不得半點虛妄。太陽每日升起,每日落下,一個人的一生能看到幾次日出日落的景致?因此就要珍惜,決不虛度光陰。春花秋月,賞心樂事,酷暑嚴(yán)冬,黽勉苦辛。要每日都過得充實、有好處,有益于人,也有益于自己。用心,有效,把眼前做的每一件事,都看成盛大的慶典,既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不悲觀,不厭世,一步一步堅定地向前走去。明知愈走愈接近那誰也無法逃避的終點,卻始終是堅定地前行。這樣的人生,是擺脫了大悲苦而擁有大歡喜的人生。
感悟:
有時,一句話能夠讓我們受用一輩子,比如:“以出世的態(tài)度做人,以入世的態(tài)度做事”,世事紛紜,煩事擾攘,我們要以超然的心態(tài)對待。做事謀生,用心主動,我們要用有限的人生鑄造輝煌。人生本是一場杯具,但我們能夠做到擺正心態(tài),笑對人生。
感悟精選(4):
出世與入世
不知何故,忽然我的腦子了冒出了出世與入世的詞兒來。
我明白,關(guān)于出世與入世的理念及其爭論自古有之,也頗眾說紛紜的。其實,我壓根沒看過其他人的說法,也好,這樣更利于我獨立思考,不至受限于前人的見解。
我覺得能夠從以下幾方面區(qū)分出世與入世:時間,空間,資料
時間上,我們都明白,時域無邊,時間只是人類為了方便而創(chuàng)設(shè)的一個概念,時間本來無始無終的。但是,人的壽命是有限的,每一個人都只能分享無限時域中的那么一點點。如果我們以自身的生命的始末作為視點,觀察事物、分析事物、做出決定,那么,時域就局限在人的壽命里,這就是所謂的“入世”了。相對而言,如果我們把時域的視野與無限的自然時域同步,至少不局限于自己壽命里,那就是所謂的“出世”。
空間上,我們也明白,雖然隨著交通工具的日益先進(jìn)、信息流通的范圍不斷擴(kuò)大,人的空間感確實越來越大了,但是,人的活動空間與無限的自然空間相比,畢竟是十分有限的。除了個別太空員能夠遠(yuǎn)離地球外,絕大多數(shù)人的活動空間充其量就是地球了,一般人的活動空間就更小了。如果人把自己的思維空間局限在其活動范圍內(nèi),那就是“入世”了,反之,如果人的思維空間超出其活動空間了,也就是“出世”了。
資料上,我們都常常聽到“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老話。我不是考究這句話的錯與對,而是從這一說法能夠反映出,人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般而言充其量也是擴(kuò)展到他們的親戚朋友罷了。所以,按照一個人觀察事物、分析事物、做出決定所強(qiáng)調(diào)的與其利害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性的范疇來看,如果人的思維空間局限在自己及其親戚朋友范疇內(nèi)的,就是“入世”;如果人的思維空間超出甚至遠(yuǎn)遠(yuǎn)超出其自己及其親戚朋友之外的范疇的,那就是“出世”了。
綜上所述,簡而言之區(qū)分入世與出世:就是從一個人的思維空間中時間、空間、資料的觀念與個人的壽命、活動空間、利害關(guān)系(也就是自己的關(guān)聯(lián)范疇)的關(guān)聯(lián)性做出決定。當(dāng)然,我們最好把出世與入世視作一個哲學(xué)概念,因為他們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他們之間沒有、我們也不可能冠之以定量的界限。
雖然不知是否正確,不管怎樣,對我而言,這也算是一個頓悟吧。
你出世還是入世呢?
任何一個人,不管是出世還是入世,能夠始終懷著真善美和公平正義去看待事物、處理事情,樂在其中,天天快樂,就能夠無怨無悔了!出世、入世又何妨?
感悟精選(5):
出世與入世
佛法真理,本不可說。出世入世,亦是假名,姑方便說,都?xì)w一心。究竟何心是出世?何心是入世?當(dāng)知真心為出世,妄心為入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是空,入世是有;出世是法身,入世是報身。出世是真,入世是妄。然真妄不二,離開人世,亦無出世。故六祖云:“離世無菩提。”這種道理要用心參究,才明白我佛慈悲應(yīng)世之大事因緣。
初學(xué)佛者,只談出世,不談入世,而昧于佛法者。一味入世,不知出世,如此皆落邊際。何以故?世法即佛法,離妄無真,離真無妄。而且佛法真實道理:入世就是出世,出世就是入世。故經(jīng)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又云:“如如不動。”當(dāng)知出世入世,乃是體用不二之理。出世為體,入世為用;離體無用,離用無體。佛法真理,如是如是。而凡夫妄生分別,執(zhí)著入世,則起惑造業(yè);執(zhí)著出世,則厭離生死。殊不知諸法如幻,生死亦不可得。如來為破此等執(zhí)著,故恒順眾生,示現(xiàn)種種方便,引其入道。其實應(yīng)無所應(yīng),無住無所住,其法身真心,十方遍滿,妙用如如,正表出世。而其報身,本此真心,F(xiàn)示幻身,隨機(jī)應(yīng)化,正表入世。學(xué)佛人如果明白此理,住無所住,生無所生,無住無生,即是真心。當(dāng)下自在,何有出入。但是此理微妙,初學(xué)不易領(lǐng)悟,所以要從無住生心上用功。經(jīng)云:“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即是出世,生心即是入世。無住生心,即是出世入世不二之妙心。
大乘佛法,不離入世,不廢出世,故首在修心。修持不相應(yīng)者,并非佛法不相應(yīng),因?qū)W人不肯在心上用功。故不明心地,不知何心是真、不知何心是妄;又不知真心妄心,即是一心;更不知一心之妙,亦不可得。所以修持不相應(yīng)。修持不相應(yīng),則功不成,而用不彰。蓋佛法真理,不能悟到,其他道理,亦難徹底。因此世道,遂受影響。須知世道漸衰,并非世法不良,乃是人心不正所。何以故?人心不正,則道心不立,以致舍真逐妄,舍本逐末。從流忘返,真理愈晦,世道愈衰。所以說事在人為,道在人行。世法佛法,本無二致。故儒家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如人人能本仁心,行仁事,入則仁慈仁孝、出則仁愛仁恕。以仁感仁,以仁而格不仁,何愁世道不仁。
現(xiàn)代人如果常說:用出世的態(tài)度或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yè)。這主要是態(tài)度方面的,或者說是世界觀與人生觀。就是人生在世,確實要很好地處理出世和入出的關(guān)系,要用辨證的觀點看待這一問題,才能有正確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關(guān)系、成敗、對錯等做為行事待人的基本準(zhǔn)則。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當(dāng)局者迷,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jié)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xiàn)實,囿于成見,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面的看問題,也就難有什么大的作為。這時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guī)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tài)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tài)對事。站得高一點,看得遠(yuǎn)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yè),就會事半功倍。
從另一方面看,一個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一味地看不慣,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不想去做一點實際的,入世的事情,到頭來也是“閑白了少年頭”。這正像自己揪著自己的頭發(fā)要脫離地球一樣。都說儒家主張入世,佛家,道家主張出世,其實也不盡然。就拿道家的莊子的思想來說吧,又何嘗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丟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價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為他的心已是白熱化了。他為了深入這個世界,務(wù)必先走出這個世界,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談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門、清心寡欲、萬世皆空;“入世”——步入煩世、宣揚(yáng)佛法、弘揚(yáng)文化。小乘佛法講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脫離凡世間的困擾和誘惑,尋找寂靜清幽之所,靜心修行而到達(dá)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雜念,舍棄身外之物,物我兩忘,身外無我,我亦非我,無我無常,出世的終極目標(biāo)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脫。與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講求入世,透過入世修行,教化大眾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不同呢,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惡這個問題上的分歧所導(dǎo)致的,小乘佛法認(rèn)為,人性本惡,只有很少的人能夠“悟”,透過離開罪惡的塵世進(jìn)行修行才能夠祛除惡根,成就善果,這是一種悲觀消極的態(tài)度。大乘佛法認(rèn)為,人性本善,只是世間充滿苦難,迷失了眾生的本性,能夠透過渡化,勸人行善,讓眾生擺脫苦難,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隉磐成正果。所謂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種樂觀用心的態(tài)度。能夠說,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兩項差不多。如儒家講氣節(jié)。不以財富、權(quán)力、聲望為追求目標(biāo),而講修身、養(yǎng)德、濟(jì)世。這是出世觀和入世觀的統(tǒng)一。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