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六講》是一部由蔣勛著作的書籍,在書中創(chuàng)造了美學的本質(zhì):孤獨美學。書中出現(xiàn)了很多的經(jīng)典語錄,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欣賞吧!
孤獨是不孤獨的開始,當懼怕孤獨而被孤獨驅使著去找不孤獨的原因時,是最孤獨的時候。
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fā)慌,孤獨則是飽滿的。
孤獨沒有什么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孤獨是一種沉淀,而孤獨沉淀后的思維是清明。靜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因為不管在身體里面或外面,雜質(zhì)一定存在,我們沒辦法讓雜質(zhì)消失,但可以讓它沉淀,雜質(zhì)沉淀之后。就會浮現(xiàn)一種清明的狀態(tài),此刻你會覺得頭腦變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靜。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jīng)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所以,生命里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里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我相信,這個生命走出去時不會慌張。
當?shù)赖伦兂梢环N表演,就是作假,就會變成各種形態(tài)的演出,就會讓最沒有道德的人變成最有道德的人,語言和行為開始分離。
每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能找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
有沒有可能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你以為找到了,卻反而失去意義,當你開始尋找時,那個狀態(tài)才是意義。
所以最好的文學就是在語言的精準度里制造語言的曖昧。
成熟的愛是倚靠不是倚賴,倚靠是在你偶爾疲倦的時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倚賴則是賴著不走了。
我要說的是,孤獨沒有什么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可是我相信,如柏拉圖的寓言,每個人都是被劈開的一半,盡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學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解釋,但孤獨絕對是我們一生中無可避免的命題。
每個人都急著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焖俣M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nèi)心里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我想談的就是這樣子的孤獨感。因為人們已經(jīng)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里的話丟出去,卻無法和自己對談。
若是民眾無法思考,社會的繁榮強大都是假的,都將毀于一旦。
我們希望用語言拉近彼此的距離,卻又怕褻瀆,如果不夠親近,又會疏遠,于是我們用的語言變得很尷尬。在電影中呈現(xiàn)的就是這種“孤獨的溫暖”,因為當你站在火車月臺上,大家就會互相鞠躬道早,日復一日重復著這些敬語、禮數(shù),可是永遠不會交換內(nèi)心的心事。 ...... 我相信人最深最深的心事,在語言里面是羞于見人的,所以它都是偽裝過的,隨著時間、空間、環(huán)境、角色而改變。語言本身沒有絕對的意義,它必須放到一個情境里去解...
“作為一個不思考的社會里的一個思考者,他的心靈是最寂寞、最孤獨的。因為他必須要先能夠忍受,他所發(fā)出來的語言,可能是別人聽不懂的、無法接受的,甚至是別人立刻要去指責的。”
我們心靈一旦不再那么慌張地去亂抓人來填補寂寞,我們會感覺到飽滿的喜悅,是狂喜,是一種狂喜。 就像氣球,被看起來什么都沒有的氣體充滿,整個心靈也因為孤獨而鼓脹了起來,此時便能感覺到生命的圓滿自足。 只是有時,這份鼓脹的思維,也能瞬間隨著氣球的爆破而徒剩滿溢的落寞。
思維最大的敵人是結論,任何一種結論,來得太快的時候,就會變成思維的敵人。我通常會很快的找到一種能夠接受的結論,因為有顧慮結論來的太快,通常之后會反復去想這個結論的其他方面,所以看起來我總是放不下某些事情。 我很不喜歡那種大而化之的結論,絕對的是或不是,有或沒有,他們似乎要讓你一切思維活動都在它的絕對前停止。
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于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tài)。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你感到巨大的空虛感,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你忘記了,想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干的原因。
嵇康說,不是每一個人都配聽《廣陵散》。如果活不出孤獨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獨行,藝術、美是沒有意義的,不過就是附庸風雅而已。 每次讀向秀寫的《思舊賦》總會為之動容,生命孤獨的出走,卻整個粉碎在群體文化的八股教條之下。
即使我們與最親密的人擁抱在一起,我們還是孤獨的,在那一剎那就讓我們認識到倫理的本質(zhì)就是孤獨,因為再綿密的人際網(wǎng)絡也無法將人與人合為一體,就像柏拉圖說的,人注定要被劈開,去尋找另一半,而且總是找錯。大團圓的文化是讓我們偶爾陶醉一下,以為自己找到了另一半,可是只要你清醒,你就知道個體的孤獨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
孤獨的同義詞是出走,從群體、類別、規(guī)范里走出去,需要對自我很誠實,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氣。
青春的美是在于你決定除了青春之外,沒有任何東西了,也不管以后是不是繼續(xù)活著,是一種孤注一擲的揮霍。
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fā)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jīng)到了最完美的狀態(tài)。
所以我說孤獨是一種福氣,怕孤獨的人就會寂寞,愈是不想處于孤獨的狀態(tài),愈是去碰觸人然后放棄,反而會錯失兩千年來你尋尋覓覓的另一半。有時候我會站在忠孝東路邊,看著人來人往,覺得城市比沙漠還要荒涼,每個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與孤獨處在一種完全對立的位置,那是寂寞。
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不叫秩序,秩序應該是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意見,但彼此尊重。
在一個空間里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我相信,這個生命走出去時不會慌張。
那匹走向曠野的孤獨的狼,就是人類最后的高貴品質(zhì),那種不被環(huán)保、不被豢養(yǎng)、不被馴服的孤獨──狼馴服了就是狗,都變成狗以后,只有寵物,自我的征服性和自我的挑戰(zhàn)性不存在生命里面。
我擁抱著一個摯愛的身體時,我知道,自己是徹底的孤獨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無可奈何的占有。 我試圖用各種語言與人溝通,但我也同時知道,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 我試圖在家族與社會里扮演一個圓融和睦的角色,在倫理領域與每一個人和睦相處,但為什么,我仍然感覺到不可改變的孤獨? 我看到暴力者試圖以槍聲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槍聲只是擊向巨大空洞的孤獨回聲。
有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速度與深遠似乎是沖突的,當你可以和自己對話,慢慢地儲蓄一種情感、醞釀一種情感時,你便不再孤獨;而當你不能這么做時,永遠都在孤獨的狀態(tài),你跑得愈快,孤獨追得愈緊,你將不斷找尋柏拉圖寓言中的另外一半,卻總是覺得不對;即使最后終于找到“對的”另外一半,也失去耐心,匆匆就走了。 “對的”另外一半需要時間相處,匆匆來去無法辨認出另外一半的真正面目。
其實母親手上一直握有一把剪刀,專門剪孩子的頭發(fā),比中學時代教官手中那一把更厲害。這一把看不見的剪刀叫做愛或是關心。
我想說的是一種語言的孤獨,當語言不具有溝通性時,語言才開始有溝通的可能。
每個人都急著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
孟子說人性本善,人是性善的發(fā)揚;另一個非常大的荀子流派,則說人性是惡的,因為性惡,才需要很多的教養(yǎng)和禁忌去限制。
美如果加上特立獨行,就會變成罪
我將卓文君視為一個革命者,就是因為她聽到父親的威脅后,當場與父親決裂,和司馬相如私奔。最厲害的是私奔也不跑遠,就在爸爸家門口當鑪賣酒, 汪精衛(wèi),他在十七、八歲時,夢想著中國的改革,所以他去刺殺慈禧太后、刺殺五大臣,后來事洩被捕,在獄中寫了一首詩,末兩句是:「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鼓贻p的頭就是要去革命,何必留在脖子上?何等豪氣。因為很多人欣賞他的詩
我可以孤獨嗎?
我常常靜下來問自己:我可以更孤獨一點嗎?
我渴望孤獨,珍惜孤獨。
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
這里我其實是想寫出一種心理狀態(tài),當我們失去一樣很重要的東西,心痛到一種讓你覺得魂牽夢縈的程度時,它已經(jīng)變成另外一種存在的狀態(tài)。失去的東西反而變成更實際的存在,因為你太珍惜它、太需要它的存在。
與其流著淚默默舔傷,不如張開雙臂,好好了解并擁抱這個一生的朋友。
孤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何與它相處。
孤獨是一種沉淀,而孤獨沉淀后的思維是清明。靜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因為不管在身體里面或外面,雜質(zhì)一定存在,我們沒辦法讓雜質(zhì)消失,但可以讓它沉淀,雜質(zhì)沉淀之后,就會浮現(xiàn)一種清明的狀態(tài),此刻你會覺得頭腦變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靜。所以當心里太繁雜時,我就會建議試試靜坐,不是以宗教的理由,而是讓自己能夠得到片刻的孤獨,也就是莊子說的「坐忘」。
每個人都在說,卻沒有人在聽。
孤獨一定要慢,當你急迫地從A點移動到B點時,所有的思考都停止。生命很簡單,也是從A點到B點,由生到死。如果你一生都很忙碌,就表示你一生什么都沒有看到,快速地從A點到了B點。難道生命的開始就是為了死亡嗎?還是為了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與孤獨相處的時候,可以多一點思維的空間,生命的過程會不會更細膩一點?
讓自己有一段時間走路,不要坐車子趕捷運,下點雨也無妨,這時候就是孤獨了
如果暴力是一種野蠻,我們的矛盾即在于人一旦沒有了野蠻和暴力,以為那就是完美的人性了,實情卻恰恰相反,人反而開始失去生存的力量。
例如統(tǒng)獨的問題,是臺灣最值得思辨的一個問題,可是直到現(xiàn)在,很少看到兩個人好好坐下來,說他為什么贊成統(tǒng)一,或為什么贊成獨立。我們很少與人進行思辨,只是急著發(fā)表結論,當對方的結論和自己不一樣時,就是舉拳頭決定了。
永遠沒有一個人值得你羨慕。
看一本小說,不要看他寫了什么,要看他沒有寫什么。如同你聽朋友說話,不要聽他講了什么,要聽他沒有講什么。
生命里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里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
莊子孤獨地與天地精神往來,不與人來往。他從人群中走出來,再回看人間的現(xiàn)象,所以他會思考。
凡所有你認為可以簡化的東西,其實都很難簡化,反而需要更多時間與空間。與自己對話,使這些外在的東西慢慢沉淀,你將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你的另外一半。因為你會從他們身上找到一部分與生命另外一半相符合的東西,那時候你將更不孤獨,覺得生命更富有、更圓滿。
苦修面壁的沉默,就是一個人的孤獨語言,他在尋求什么?只有自己知道。當你靜下來,處于孤獨的狀態(tài),內(nèi)心的語言就會浮現(xiàn),你不是在跟別人溝通,而是與自己溝通時,語言會呈現(xiàn)另一種狀態(tài)。所以不管禪宗或西方教派,都有閉關的儀式(天主教叫閉靜、靜修),參加的人通常在第一天會很難過,有人形容是快瘋掉了,可是達摩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讓語言從一種向外的行為變成一種向內(nèi)的行為,而將佛法傳遞給二祖、三祖、四祖、五祖,直到六祖惠能。
所謂“活死人”,就是要對抗所有活著的人,當活人不再是活人,死人才能活過來。
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兩個人坐在荒野上,等待著一個叫做戈多的人,等著等著,到戲劇結束都沒有等到。生命就是在荒蕪之中度過,神不會來,救世主不會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也沒有來。
孤獨是一種沉淀,而孤獨沉淀后的思維是清明。
完成美學的詩需要孤獨感,可是現(xiàn)世的繁華難以保持孤獨感。所以我說“革命者”是現(xiàn)世的失敗者,因為他們沒有成功而保全了革命的孤獨。
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 我擁抱著一個摯愛的身體時,我知道,自己是徹底的孤獨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無可奈何的占有。
所以,我認為思維孤獨,是六種孤獨里面最大的孤獨。作為一個不思考的社會里的一個思考者,他的心靈是最寂寞、最孤獨的。因為他必須要先能夠忍受,他所發(fā)出來的語言,可能是別人聽不懂的、無法接受的,甚至是別人立刻要去指責的。作為一個孤獨者,他能不能堅持著自己的思維性?是很大的考驗。
把自己的聲音變成唯一的聲音
青春如果太切合實際,就不配叫做青春了。因為青春本來就是一個巨大的夢想的嘉年華。
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jīng)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有的時候就是這么奇怪,困境反而會使人生存。就像暴力,如果你做個問卷調(diào)查說暴力好不好?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會說暴力是不好的,可是那百分之零點一的意見,不會因此變得不重要。
疤痕是受傷的標志,很多原始社會以疤痕為美
人在某個方面被放棄之后,會另外找方法證明自己。
原來學生運動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可怕,反而有一種嘉年華會似的東西,包括朗誦聶魯達的詩,包括選一件示威游行的衣服。革命是可以重新注解的,或許,革命是因為你的青春,并且轉化為一種青春的儀式。
“嘯”這個字,口字邊再一個嚴肅的“肅”,那是一個孤獨的人走向群山萬壑間張開口大叫出來的模樣
暴力是很難檢查的,因為暴力的形式會偽裝成另一種情感。愛和暴力是兩種極端,卻可能同時出現(xiàn)。
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是鼓勵特立獨行,讓每一種特立獨行都能找到存在的價值,當群體對特立獨行做最大的壓抑時,人性便無法彰顯。
有時候生命有“后來”反而是更大的難堪。
人類數(shù)千年來不斷思維,用有限的思維圖解無限的孤獨,注定徒勞無功吧。
沒有懷疑就無法萌生孤獨感,因為孤獨感就是生命對生命本身采取懷疑的態(tài)度。
對人性的無知才是使人變壞的肇因,因為他不懂得悲憫。
有時候荒謬得到合理化之后,就無法檢查其荒謬。
我們很少與人進行思辨,只是急著發(fā)表結論,當對方的結論和自己不一樣時,就是舉拳頭決定了。
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今日人類面對一個非常大的困境,就是我們身體的任何器官都可以替換,這會不會讓你想到「到底人是什么」的問題?過去,人之所以為人,好像有一個固定的人之所以為人的東西,這東西是什么,我們說不出來。但是當器官可以替換時,人變成由許多零件組裝起來的一個整體,那么組裝的局部到底是我,不是我?
“對的”另一半需要時間相處,匆匆來去無法辨認出另一半的真面目。我們往往會列出一系列條件來尋找符合的人,身高、體重、工作……可是感覺都不對。
所有你認為可以簡化的東西,其實都很難簡化,它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與自己對話,使這些外在的東西慢慢沉淀,你會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可以是你的另外一半。因為你會從他們身上找到一部分與生命另外一部分相符合的東西,那時候你將更不孤獨,覺得生命更富有、更圓滿。
既是人性本善,何來那么多的禁忌與法律?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