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榮的光榮事跡值得大家認真學習,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砹艘还擦?018年學習鄭德榮事跡心得體會,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來參考一下吧,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p>
篇一
鄭德榮同志是全國著名中共黨史學家、毛澤東思想研究專家,我國中共黨史學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把一生都獻給了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偉大事業(yè)和黨的教育事業(yè)。鄭德榮同志作為一名“紅色理論家”,一生忠誠信奉和堅定實踐馬克思主義,矢志不渝傳播科學真理,與時俱進探索理論真諦,是忠誠于黨、始終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典范,是牢記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范,是守衛(wèi)真理、黨性原則與科學追求相結合的典范,是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典范。
學習宣傳鄭德榮同志先進事跡,對于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和《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70周年,用當代中國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把鄭德榮同志作為“兩學一做”常態(tài)化制度化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大典型,總結好、宣傳好鄭德榮同志的先進事跡。我們要以鄭德榮同志為榜樣,堅定信念,開拓進取,矢志奮斗,為信仰高舉忠誠事業(yè)的旗幟,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動實踐中。
篇二
學習了鄭德榮老先生的先進事跡后,了解他生平事跡的記述,家人、學生的追憶,雖與老先生時空相隔,卻能真切的感受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那種強大的精神與力量。
鄭德榮老先生是一位學者,理論家,一生致力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系研究工作,為國家為社會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論、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發(fā)展、共產主義與中國革命關系等學術方面卓越、偉大。
作為一名勤奮創(chuàng)新的學者,他是中共黨史學科的一面旗幟,他把創(chuàng)新作為學術研究的不懈追求,潛心探索,精益求精。有太多項的研究成果填補了學術的空白,在海內外均享有學術界崇高聲望。
鄭德榮老先生堅定地樹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把一生都獻給了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偉大事業(yè)。面對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斷訴求,他筆耕不輟,始終以過人的政治膽識、巨大的理論勇氣去回應質疑,堅持用真理作為前行的坐標。
作為一名組工干部,我們也應該學習鄭德榮先生專注做事、專注做人,把本職的責任和群眾的期盼放在心上,挑在肩上,苦練內功,扎實工作,牢固樹立組工干部無私無畏、黑白分明、擔當善干的良好形象。
篇三
鄭德榮同志是東北師范大學原副校長,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著名的中共黨史學家、毛澤東思想研究專家,是中共黨史學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因病于2018年5月3日逝世,享年93歲。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五月,鄭德榮逝世是我們整個社會的一個損失。在對鄭德榮先生生前事跡的學習中我感受到了一個優(yōu)秀共產黨員典范、為人師表的楷模。通過學習鄭德榮先進事跡,內心深處感到震撼,鄭德榮同志畢生信仰堅定,勤奮創(chuàng)新,他是我們國家成長的見證者和貢獻者,他堅持“理想、勤奮、毅力、進取”的拼搏精神和“嚴謹、扎實、探索、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對照這樣的學習榜樣和楷模,我自己覺得差距很大,必須努力學、認真學。
作為一名平凡的老社區(qū)工作者我感到身上的擔子是十分沉重的,社區(qū)工作包羅萬象,服務群眾,方便群眾,造福群眾,是社區(qū)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要深入群眾了解民情民意,為群眾解決緊急的問題。學習鄭德榮同志堅定執(zhí)著的信仰信念、學習他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學習他不忘初心的堅守、學習他不懈奮斗的執(zhí)著、學習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我今后要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工作,堅持服務居民,一切為群眾著想,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我更加有決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更好的為居民群眾服務。我會無怨無悔,通過自己的工作,幫扶更多的群眾,在平凡的本職工作崗位上以身作則,開拓進取,充分發(fā)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篇四
作為一名守衛(wèi)真理的“紅色理論家”,他堅定地樹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把一生都獻給了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偉大事業(yè)。作為一名勤奮創(chuàng)新的學者,他是中共黨史學科的一面旗幟,他把創(chuàng)新作為學術研究的不懈追求,潛心探索,精益求精。作為一名默默耕耘的園丁,他堅守在教學一線,為人師表,甘當人梯,把自己的所思、所學、所想、所研、所得傳授給每一個學生。作為一名品格高尚的世紀老人,他把“理想、勤奮、毅力、進取”作為座右銘,將信仰信念融入人生追求、學術研究以及教書育人中,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他就是鄭德榮教授。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楷模,他把“理想、勤奮、毅力、進取”作為座右銘,將信仰信念融入人生追求、學術研究以及教書育人中,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住院期間,仍在病榻上反復修改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理論研討會的入選論文,臨終前兩天還在聽取學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心得體會,真正體現(xiàn)了老黨員、老教授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黨史學科的無比熱愛,對高水平境界的不懈追求。作為新一代共產黨員我們應該學習鄭德榮教授學習堅定信仰、先鋒意識、執(zhí)著堅守,堅守工作崗位,求真務實,發(fā)揮黨員的先鋒模仿作用,為中共共產黨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作為一名黨員,對黨必須忠誠,對黨的信仰必須執(zhí)著,這樣才不會被外界影響,能夠更加的堅定自我;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對自身工作的執(zhí)著,才能夠專心、用心的做好自己的工作。無論何時,我們都應以鄭德榮同志的先進事跡來激勵自己,以鄭德榮同志的精神來勉勵自己,積極努力的向鄭德榮同志學習,執(zhí)著信仰,專心事業(yè),做新時代的優(yōu)秀黨員。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yè)需要榜樣引領。鄭德榮同志是新時代的優(yōu)秀教師代表,更是共產黨員的楷模。我們要以鄭德榮同志為榜樣,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用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飽滿的工作熱情立足崗位,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后來者,要在他的基礎上,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篇五
宇宙有太陽,帶來了純潔的光明;共產黨有鄭德榮,永葆忠誠是他的顏色。進了黨的門,就是黨的人,忠誠是通向榮譽的必經之路。鄭德榮是我國著名中共黨史學家、東北師范大學榮譽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用最真實的人生譜寫了屬于他的榮譽。他一生致力于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諸多領域的教學和研究,構建了融精神、態(tài)度、方法于一體的獨特的治學理念;他一生跟黨走,自覺加強黨性錘煉,永葆為民情懷,勇立時代潮流;他一生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給學生上的第一堂課,不是講學術,卻是講做人,做一個忠誠的人。
工人有鐮刀和錘頭,帶來了幸福的生活;共產黨有鄭德榮,滿腔熱血是他的顏色。76歲的鄭德榮往返于6個縣市,連續(xù)作12場宣講報告,只為了紀念建黨80周年;黨的十九大即將召開,91歲的他立即申報了十九大專項重大課題;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92歲高齡的他還在帶病準備著紀念文章;他早已坐不起來了,卻依然堅持聽胡范坤讀完論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主要成果和寶貴經驗》。一腔的熱血是鄭德榮對黨最真實的寫照。
豐收的莊稼,帶來了金黃色的收獲;共產黨有鄭德榮,碩果累累是他的顏色。任教55年,始終堅持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培養(yǎng)了碩士生14人,博士生35人。他致力于教學改革,注重能力培養(yǎng)和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經常以新的科研成果,充實改革教學內容,他主編的《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是改革開放后全國首本,被教育部推薦為全國文科通用教材,發(fā)行百余萬冊;《毛澤東思想史稿》、《毛澤東思想概論》、《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思想化》是他深入研究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給黨和人民帶來的精神食糧。他先后應邀為廣東、浙江、陜西和北京等15個省市及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等十余院校以及教育部、總政和黨校舉辦的教師講習班講學。 他的“紅色理論”灑向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激起了人民群眾心中一波又一波思想上的浪潮!
世間萬物,均有顏色。而鄭德榮用忠誠、熱血和貢獻書寫了他自己的顏色,書寫了他自己的價值,書寫了黨交給他最光榮的任務!
篇六
2018年5月3日,鄭德榮同志走了,享年93歲。
鄭德榮同志是我國著名中共黨史專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
一要堅定信仰。鄭德榮同志的一生都在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偉大事業(yè),始終高舉旗幟跟黨走,是黨性原則和科學追求相結合的典范。,被譽為“紅色理論家”。每一名共產黨員都應該像鄭德榮同志學習,因為只有堅定信仰,堅持馬列主義,堅持工人階級的領導,不忘初心,才能實現(xiàn)我們的“中國夢”
二要勇于拼搏。早在建國初期,鄭德榮同志的學術論文就已經填補了傳統(tǒng)學術的空白,這些成績都離不開他勇于拼搏的精神。當下我們的任務任重道遠,我們廣大黨員干部更應該將這種精神運用到本職工作中去,發(fā)奮圖強,擼起袖子加油干。
三要忠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鄭德榮同志以一顆忠誠之心,始終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將自己的學術研究融入到國家的需求之中,他把奉獻作為自己最大的快樂。每名黨員都要以鄭德榮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