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一個偉大的行業(yè),燃燒自己,照亮他人,在教育路上,我們要不余遺力,勇往直前,為了讓城鄉(xiāng)教育差距越來越小,我們要多次組織送教活動,讓農村學生獲得更好的知識。下面給大家?guī)淼氖?018國培送教暨校本研修指導者專項培訓心得體會。
遇見仿佛是一種神奇的安排,是一切美好的開始。
在這金秋十月,作為語文學科工作組成員的我,有幸參加了教師進修學校組織**市2018國培送教暨校本研修指導者專項培訓,懷著滿腔期待,我走進**蕪湖及古都**,開始了一周的研修生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次培訓收獲最大的是前輩們對我思想上的沖擊,每天的感覺是幸福而充實的。因為每天都能領略不同領域的名師風采,每一天都能聽到不同類型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而此刻仍縈繞在我腦海中的便是**市鎖金一小的那堂展示課。
陶老師執(zhí)教的這節(jié)課從“四看”諾貝爾入手,一看生字詞,讓學生連詞成句,鍛煉了學生提取反饋信息的能力,注重基礎的同時很快的讓學生進入了文本內容的學習,提高了教學效率;二看課文與資料的對比,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及寫作手法,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提出了“小研究”,將課堂煥給學生,讓學生自讀、自悟、交流、想象,在課文的講解中,教師十分注重朗讀,從標點到字詞,從無到有,從有到聚焦,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再加上動作肢體,學生全然沉浸于諾貝爾發(fā)明出炸藥的那一瞬間,指導朗讀后讓觀課的我仿佛身臨其境;三看價值意義,讓學生領會諾貝爾獎設立的初衷,感受其人性光輝,教師極具感染力的朗讀更升華了學生的情感;最后,四看閱讀和實踐,推薦人物傳記和辦手抄報,拓展了學生的閱讀更增強了動手能力,縱觀整堂課,由小挑戰(zhàn)到小研究,層次感豐富,似一件精致的工藝品。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基于陶老師的這堂課,鎖金一小曹校長帶來的“讓學習方式撬動課堂變革”主題講座,嚴謹而又不失風趣,更是讓我產生了思考。
尤記得在提出“小伙伴”學習時,曹校長給我們帶來了一段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視頻,播放的是斯霞老師的識字教學片斷,我欣喜于影像中孩子們的純真可愛,更驚嘆于當時老師的教學方法。在學生在黑板上寫完生字后,轉身微笑說,請小朋友們提意見。出乎我意料的是稚嫩的孩子們提出的意見是那樣的準確,那樣的一針見血。反思我自身,被21世紀多種先進教學方式包圍的我,對于這樣的課堂確是久違的感覺。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我“高估”了自己而“低估”了學生,殊不知師生之間循序漸進的對話,學生之間不同觀念的碰撞更能誘發(fā)新的思想的產生;殊不知他們的批判精神、認知態(tài)度及在場思維,是值得我去肯定的;殊不知習慣把課堂節(jié)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謂的“民主”并不能真正放手,更談不上鍛煉學生的能力了。
誠然,反思迫在眉睫,改變刻不容緩。學會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有效率的、全面的成長,讓學生既有知識存儲,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也會知識提取,更好的應用到實踐中,這樣的教學似乎才能稱之為有效。而曹校長提出的“小研究”環(huán)節(jié)正給我指明了方向,確立一個研究中心,明確規(guī)定時間要完成的任務,讓孩子有發(fā)言權,尊重孩子,耐心引導,這不正是一個老師該做的嗎?這難道不比教師反復強調而學生仍舊茫然有效果的多嗎?
研習之路是短暫而紛呈的,回校之后我仍感恩這一次的“遇見”,遇見精彩的課堂,遇見全新的理念,遇見成長的自己。這次培訓給教學經驗不足,教學理念有待更新的我開啟了一扇明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不斷學習,期待遇見更好的自己!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