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次的培訓中,不僅明白了用什么樣的思維模式分析問題,在科研中感悟到了團隊的力量,只有發(fā)揮好自己的工作,凝聚團隊的向心力,才能做好工作。下面是小編帶來的臨床護理科研方法與實踐培訓學習心得感悟,快來看一看吧。
護理部派我到北醫(yī)三院參加臨床護理科研研討班,培訓班學習感悟如下:
開幕式上,**、**主任給學員講述科研思維與臨床護理決策、如何利用科研思路解決臨床問題,幫助學員打破對護理科研的恐懼感。
護士們要打破一些固定思維,例如:我不會做研究,我沒學過怎么寫論文,科研這種事情有人做就行了,我可以不寫。但是誰也不是剛生下來就會用筷子,幾乎所有的技能都是經過實踐來掌握的。說沒時間?NO,其實是我們浪費了太多可以讓自己變得有價值的時間。我們在手機上刷抖音、吃雞,可能覺得當時很有意思,但是這些又能留下什么?如果利用時間做一些研究或者寫論文,雖然枯燥,可是這件事情可能使很多人受益,這是在做有價值的事情。對一個護士來說,只會技術性的操作,那她就只是護士,很多年之后會變成老護士,但是如果她又有技術又搞科研,那就厲害了,多年之后她是一名護理專家。其實從老護士到護理專家,跨過那簡單的一步就行,就是去做研究。
通過這次學習我深深體會到了做科研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需要的是一個團隊。因為一項研究不是只一個人就能完成,團隊里的每個人要有自己的角色,而且有自己拿手的技術,例如:文獻搜索、英文文獻閱讀提取、文獻管理、數據收集、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數據分析、論文整合等等,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優(yōu)點、技能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每一個研究專家背后都有一個強大的團隊支持著她。
這次培訓班在北醫(yī)三院開展,我看到了生機勃勃的科研力量。每一位主持的護士長都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論文5-10篇以上,甚至發(fā)SCI的人都有很多。他們都是科研的骨干力量,不僅有科研才能還很有口才,整個主持過程落落大方、妙語連珠。她們是這個科研團隊的承上啟下的中堅力量。我私下里和她們交流,發(fā)現(xiàn)她們每一個人都很有緊迫感,覺得一天不學習就跟不上大家的步伐。我深受感觸!要加緊學習,不斷前進。
患者信息的電子化管理。很多大醫(yī)院科研的開展依托著患者信息化管理,例如:北醫(yī)三院護理部蘇春燕老師的臨床護理科研實踐分享,她的論文:行為改變分階段理論模式在59例腹膜透析病人容量控制中的應用,就把北醫(yī)三院強大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統(tǒng)展示出來。出入量、蛋白攝入量、磷的攝入量等數據的記錄和收集這些非常繁瑣的工作量,借助信息電子化管理,研究的過程事半功倍。
在最后一天上午的學習中,我遇到了王志穩(wěn)老師講循證護理個案論文的書寫。他用小麥、面粉、面團、饅頭的故事形象地給我們介紹了原始研究、系統(tǒng)分析、Meta分析、指南的“制作過程”。整個課程生動、幽默、附帶人生哲理。讓我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受。她的介紹讓我把對循證護理的模糊認識又上升到了一個嶄新的層次。在臨床中要應用循證的方法、要用循證的思維去解決問題,并把整個應用的過程寫出來,成文、成研究性文章。
另外,我通過這次培訓班還進一步學習了如何申請專利,提高專利意識。我給普外科車新穎發(fā)了一些專利認證的資料,實現(xiàn)資源共享,共同提高。學習了一些文獻的管理工具EndNote、mendeley 、醫(yī)學文獻王、新科學等工具的應用,這些工具的掌握也是驚喜和意外收獲。了解了審稿的過程,如何使自己的文章更有質量,能高效過審。如何申請國自然等基金課題項目申請。蘇春燕老師鼓勵我們寫SCI和英文論文。向王艷老師學習量表和問卷的設計和信效度的研究,受益匪淺,我還向王艷老師詢問了一些問卷設計的問題,也留了她的聯(lián)系方式。
最后,一位澳大利亞的護理研究學者告訴我們:一定要捆綁團隊,只有有了很好的團隊,團隊內部互相鼓勵、在完成每一步的時候,一起慶祝成績,激勵自己,繼續(xù)前進。
感謝這次學習機會,我會從自身做起,鼓勵自己創(chuàng)作、鼓勵周圍的護士開展科研訓練,一步一步展開學習!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