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是在和睦的相處著,有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從身邊的事物上面得到很多的感悟,我們也要記住愛與護的界限,接下來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這篇文章說的是什么吧。
有一次在柏林的街頭偶遇一個流浪者,他多年以來每天都去同一個地方,那里的麻雀仿佛是他的好友,一群幾十只圍在他身邊。他對每一只的樣貌、習(xí)性都了如指掌,如數(shù)家珍。他帶來干面包,卻并不是隨意撒在地上喂食。說喂食甚至不腎恰當,那似乎是一個交流的過程。他做一個表示“等待”的收拾,一地的麻雀就都原地停下,仰頭看著他。流浪者不說話,也沒有太大的動作,只用眼神,便選中了其中三只,這三只撲棱棱地飛上他攤開的手掌,啄食一番,理理羽毛,似乎只是朋友間每日的例行問候。有時他用手指輕輕一指,便有幾只心領(lǐng)神會,或是飛上肩頭,或是站在胳膊上。那是一個多么奇妙而魔幻的場景。我被好奇心牢牢攫住,便上前與他攀談。我問他如何做到與這不會說話的小動物心靈相通,他回答,沒有什么特別的,只是善意與耐心。我又問,你是馴獸師嗎?或者在馬戲團或動物園工作過?他回答,不,我只是一個和你一樣的普通人。我問,可是你為什么要堅持做這件事呢?把它變成收費表演不是很好嗎?他回答,沒有收費,沒有表演,現(xiàn)在不是也很好嗎?我覺得有趣,你也覺得有趣,所以你才來與我對話。
都說人生是一場殊途同歸的旅行,享受這走一趟的樂趣就是最大的意義。然而人們很容易為了微小的目標而忘記這一點。雖不知道他為什么四處流浪,但沒有沙發(fā)和大床,沒有手機和電腦,沒有獎金和利息,每天與麻雀觀云賞花,用一塊干面包創(chuàng)造出童話奇境,誰能說這是一種低人一等的活法?
一年后的一天傍晚,我們突然聽見廚房傳來奇怪的響動,窸窸窣窣,而且聲音的來源近而真切,與平時上下鄰居家傳來的居家動作聲截然不同。又說不準那是什么聲音,像是有人往水管里灌了一抔干沙子,像是小紙盒子里關(guān)了一只貓,想到近日新聞報道夏季入室盜竊案增加的消息,再豎耳一聽,便覺得是心懷鬼胎的人在管道里笨手笨腳爬行的聲音了!
小森從敞開的廚房門口悄悄地斜探出手機,熄滅的屏幕恰好成為一面幫助我們暗中觀察的鏡子。小小的空間一目了然,什么人也沒有。正當我倆面面相覷,窸窸窣窣的聲音再次從我們頭頂上方響起。
油煙機的管道沿著櫥柜伏墻而設(shè),在陽臺處收窄成一條十厘米長,五厘米寬的方型排氣管,奇怪的聲音正是從排氣管靠近出口的位置傳來。會不會是老鼠?我渾身的雞皮疙瘩一下都起來了,小森也有點緊張,他拿起拖鞋往管道上重重地敲了幾下,里面驚慌失措地一陣撲騰,兩只灰影一前一后地飛了出來,落在不遠處的松枝上。
一對小麻雀沒好氣地瞪著我們。一只圓胖,胸前一撮灰黑色的毛;一只秀氣,亞麻色的羽毛清新柔美。
一開始的驚慌和厭惡突然變成了意想不到的驚喜,我們?yōu)楣艿乐械膬晌恍≈鞲髌鹆嗣,圓胖麻雀名“那個男的”,秀氣麻雀名“那個女的”。
怕“那個男的”和“那個女的”再受驚擾提早搬家,我們用油煙機時都格外小心,總要旁敲側(cè)擊地試探一番,確認沒鳥在家才緊鑼密鼓地一番煎炸爆炒,趕在小主們回家前使用完畢。七八點鐘的夏夜,太陽還沒完全下山,天色微暗,清風(fēng)宜人。我們把掛著半透明亞麻簾子的玻璃門開到一個恰到好處的角度,一人端個碗,坐在沒開燈的半明半暗的廚房里邊吃邊等。
“那個男的”先到家,它并不進門,而先站在鳥巢下方一米處,我們陽臺上的晾衣架上一邊觀望,一邊按照某種韻律“啾,啾啾”地叫著。我們便明白這是在給“那個女的”探路,不一會兒后一只小巧的棕色影子果然從不遠處的樹梢上飛回了巢里。
有時我們按捺不住好奇心,白天趁麻雀們不在家的時候悄悄地去串門子。手機綁在小桿子上,打開閃光燈,伸到別人家門口往里拍。麻雀的家比我們想象的更簡陋,甚至沒有一個正式的窩,只有幾片干樹葉,一些脫落的羽毛和雜草充當家具。
別人也許活得挺自在的,偏偏我們先入為主地覺得這小兩口特別可憐,總想做點什么給他們改善一下雀生。
小森替我找來一個喝空了的塑料牛奶瓶,我們往里混合灌入米粒、麥片、碎堅果和寵物鳥食,搖的勻勻地,每天倒一點出來放在陽臺上的小碟子里,天氣熱時再添一小碟西瓜。
一開始小兩口來蹭飯時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躲在門口拍攝的我們稍微弄出一點小動靜,它們就嚇得丟下碗碟立即逃遁,也沒有一點買單的意思。于是我們把家里養(yǎng)的常青藤之類的小植物都挪到陽臺,八字排開,圍成一條通往食物和水的康莊大道,只差鋪條紅地毯。這個辦法雖然滑稽但是有用,兩位食客感受到了善意,來得更勤了,別說不見外,有時還帶一串朋友來。三四五六只小東西,唧唧喳喳,打打鬧鬧,水碟里好好的清水不要喝,非要伸頭到水生常青藤的小玻璃瓶里喝。
我們作為人類有種優(yōu)越感,老是覺得人家可憐,那么丁點大的一個小動物,一天到晚飛來飛去連個像樣的家也沒有,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上頓沒下頓地天天餓著?蔁o論是小兩口還是他們請來的客人都看不出生活潦倒凄慘的痕跡,大多時候只是叮叮當當象征性地在盤子里啄幾下,好像來這兒只是為了吃個下午茶的小零食,用秀氣的棕色鳥喙梳理一下羽毛,聊一聊雀生瑣事、貓狗動向之類。
有段時間我們忙,對兩口子的關(guān)注少了許多,再想起來去看時,已經(jīng)變成了一家三口。一只一身細密絨毛的小圓球瞪著一雙大眼睛,站在我們的窗臺上,因其多動生猛,賜名馬里奧。也許它是在這里出生的,所以尤其膽大,看我們走動,拿著相機靠近也不飛走。日常也是調(diào)皮搗蛋,來一趟好比我們小時候去爺爺奶奶家,上房揭瓦,捉雞攆狗。明知自己圓胖重,吃東西還總愛站在碟子邊邊,還老“咚咚咚”地蹦,碟子失去平衡,往往哐當一下就翻了,碟子里的米粒麥片撒得到處都是,它自己也嚇得夠嗆,慌不擇路地就往外飛,緩一會兒又飛回來,在一地米粒里頭瞎蹦跶,非把一個好好的陽臺弄得一片狼籍才算功成身退。
這些長著翅膀的小生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意想不到的趣味,清早在一地陽光和無憂無慮的鳥鳴中醒來,一天的好心情也就成了它們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回禮。
這種共存的關(guān)系與養(yǎng)寵物有所不同,既不是足不出戶的貓,也不是亦步亦趨的狗,更不是籠子里的鸚鵡和水缸里的熱帶魚。它們是來去自由的,不受我們牽制,也不直接依存于我們,只是相敬如賓地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chǔ)上保持著合適的距離。這樣的關(guān)系如此甜美。
然而人總貪心而不知足,明明看到有一條界限,卻無視理智的反對要去跨越它。
那一天是我的畢業(yè)典禮,上午我倆出了一趟門,買點東西。半路上突然看到一只像極了馬里奧的小麻雀,但比馬里奧更小,像是出生沒多久,似乎不會飛,沿著人行道邊的墻漫無目的地一蹦一停。我們又驚又奇,又愛又憐,怕野貓把它叼了,怕汽車把它碾了,于是立即決定要帶它回家,給小三口家添個天外飛丁。
我不敢捉,小森膽子大,一把把它捧起來,小麻雀受了驚嚇使勁掙扎,小森也不敢使勁,手上輕輕地捂著,我們就撒開腿往家跑。也許麻雀太小,沒兩步竟從指縫里掙出來,一下子栽到了地上。再捧起來已是雙目圓睜,大張著嘴,身體還輕微掙扎著,還沒到家就已經(jīng)不再動彈了。我們還幻想它只是摔暈過去了,把它放在暖和的舊衣服里,旁邊放上清水。然而直到我們晚上回到家,它還是沒有醒來。
我們把它埋在了附近小山上的神像腳下。
后來我們也搬家了,只有手機里還存著一段清晨鳥鳴,時常提醒我反思愛與護的界限。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