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我們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了,學(xué)會了用另一面去面對別人,你又有多長時間沒做自己了呢?接下來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這篇文章說的是什么吧。
“
你多久沒做自己了?
”
坐在對面的朋友鄭重其辭地給我拋來了這個問題,讓我一時間不知道該怎么回答。
一是我不知道他說的自己是指什么,二是無論他指了什么,我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朋友看出了我的疑惑,于是補充道:
“昨晚躺在床上,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好久沒吵過架了,不敢表達(dá)自己的情緒,即便是面對愛人,也因為怕對方不高興,所以一味忍讓。”
“我覺得自己就是個‘討好者’,這讓我覺得不真實,靠著忍讓得來的友情也不真實。”
朋友說的“討好者”已經(jīng)是個挺老的詞了,它還有個詞叫“討好型人格”。
第一次聽到這個詞,還是在奇葩大會上,蔣方舟在談到自己的過往時,說自己曾是個“討好者”。
“在兩個人的相處中,我好像都不會表達(dá)自己真實的情緒,不會去跟對方爭吵,非常地害怕沖突,非常害怕讓別人不高興。”
她希望能被所有人喜歡,即便那個人自己并不喜歡,但還是會希望能被他所喜歡著。
我家里有兩個哥哥,小時候因為家里經(jīng)濟條件的原因,老媽總會把我們寄養(yǎng)在親戚家里。
有時候一個禮拜,有時候是一個月。
也因為這樣,我從小就很懂事,會幫著干家務(wù),摘菜花,有時候還會跟著一起下田去抓“水雞”。
慢慢地,也懂得察言觀色,也學(xué)會了耍嘴皮子,討人喜歡。
嬸嬸買了新發(fā)夾,會夸她戴著好看;
表哥寫作業(yè),會夸他寫的字好看;
會當(dāng)著大家伙的面,夸飯菜好吃。
得益于此,我成了三兄弟里最討喜的,也成了爸媽眼里最省心的。雖然現(xiàn)在想來,那時的我確實有些“綠茶婊”。
其實我也不想這樣,但我更不想被親戚討厭,不想給父母添亂,所以只能假裝懂事,強迫自己乖巧。
后來人長高了,家里經(jīng)濟也回暖一些,于是上了學(xué)校,成了學(xué)生,交了朋友。
可那種希望能被人喜歡的感覺,卻再也擺脫不了了,做什么事都會在意別人的看法,說什么都順著別人的意。
別人不想掃的地,我一個人掃了;
別人不想擺的桌椅,我一個人擺了;
別人不想做的作業(yè),我寫完借給他們抄了。
我的字典里好像就沒有不字,所有事都是“可以”,“好的”,“沒問題”。即便很多時候心里想的都是:“你們自己做吧,我不想幫你們。”
可到說出口的時候就變成:“好的,沒事,交給我吧!”
一味的討好,一味的迎合,確實讓我交到了很多朋友,但也讓我變得矛盾,受了委屈只敢關(guān)在房間朝自己撒,覺得難過了也不敢說,需要幫忙也不敢提。
我成了一個積極樂觀、待人友善的人,成了一間行走的萬事屋,成了一個精神上的cosplayer。
扮演著別人喜歡的一切角色,唯獨做不回自己。
所以,我特別羨慕那些敢把情緒都掛在臉上的人,所有的情緒都能表達(dá),所有的情感都能抒發(fā)。
這讓我覺得很真實,他們就像是王小波筆下那只特立獨行的豬,而那個時候的我,不過是一只只會搖著尾巴乞求喂食的豬。
不過好在,現(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逃出了豬圈,沒有成為案板上待宰的肥豬。
我們都不愿意做一個事事聽從別人決定的人,因為我們是會思考的,會有意見,也會有不同的看法。
但因為沒有自信,我們放棄了,因為害怕對方離開,希望得到對方認(rèn)可,我們放棄了。
選擇拼盡全力,千方百計地去討好,就算犧牲自己的時間或是感到很疲憊,也要去照顧、幫助別人。
去遷就和退讓,去成為一個討好型人格,選擇隨波逐流。
但其實,沒有誰離開了誰就活不了,除了嬰兒,誰都不用說一定得靠著誰活著。
我們都有自己的特點,盡管這些特點可能不夠完美,可能略有瑕疵,或沒有太多的價值,但它依舊屬于我們,每個人獨有。
我們總說要樂于助人,要友善相處,可是我們也要保留有自己的底線。
拒絕是每個人的權(quán)利,你自己的感受比別人的需求和感受更重要,這并不是自私。
討好別人而放棄自己的邊界,別人也不會因此而喜歡和尊重你,所以用不著為了別人的喜歡放棄你全部的驕傲。
正如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說的:
“真正欣賞你的人,永遠(yuǎn)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
所以,不要在意太多,為自己而活。
畢竟光是做好自己,就夠我們花上一輩子的心思。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