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很大,我們能做的事情其實很有限,我們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里,讓自己的生命充實起來,接下來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大家一起來看。
0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句風靡人心的話語,被印在《目送》的腰封上,旁邊還有幾個標黑加粗的醒目字眼——跨三代共讀的人生之書。
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涂抹不均勻的油彩綠色潑灑在封面上,這是大自然最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顏色,像極了我們青蔥歲月,充滿了渴望和希冀;時間在沙漏中一點點的流逝,桃花謝了春紅,白衣蒼狗,不變的大概只有我們腳下這厚重而又踏實的大地吧。
這抹無言的綠意,或許就是生命,抑或是人生。
初識龍應臺,總覺得她是一個高傲冷峻的政客、民主戰(zhàn)士,口誅筆伐,筆下的理智和思辨能力曾一度讓我誤認為她是一個冷酷無情的野心勃勃的鋼鐵硬漢。
后來在一個采訪中才知道,原來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她是一個軟潤的母親,一個孝順的女兒;再后來,便帶來了帶有她女性獨特魅力的人生三書,不再犀利,越寫越小,越來越天真細膩,把對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的溫情訴諸筆端,有一種被人深情注視著的感覺,一種生活在人世間的小女兒的煙火氣。
這才是我心中的龍應臺,卸去滿身民主斗士的盔甲,落地為女,用另一種方式向世人展示生命的美好、深邃與純凈。
指導人生的一本書,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里。
02
在《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中,滿是人世間的溫情,溫情之后又給人生命的想往與渴望。
不同于《親愛的安德烈》中至純的母親形象,也不同于《孩子你慢慢來》中母子兩代人之間的互動,在《目送》中,對于生和命有了更加遼遠和廣闊的感知和解讀。
書中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年老、兒子的剝離,看似讓人痛心扼腕,卻娓娓道來告訴你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學會辨識尋找和放手的時刻,懂得什么是什么。
書中寫到失敗和脆弱、失落和虛無,可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本源,一成不變才是最大的悲哀。
書中寫各種各樣的器物,那些沒有生命的東西,那些游離于人之外的生物,構(gòu)成了宇宙的大美,雖無言卻百態(tài)鮮活。
特別喜歡序言中的幾句話——
這世間的風景于我的心如此“明白”,何嘗在我“心外”?相機,原來不那么重要,它不過是我心的注解,眼的旁白。
每一個被我“看見”的瞬間剎那,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個當時,我都感受到一種“美”的逼迫,因為每一個當時,都稍縱即逝;稍縱,即逝。
這就是生命——稍縱,即逝。所以,我們要把生命浪費在美好事物上,為了這獨一無二、僅此一次的生和命。
03
曾讀過這樣的故事:
一個漁夫在海邊曬太陽,一位富翁走過來對他說:“為什么不去捕魚呢?”漁夫說:“捕魚干什么呢?”“捕魚你就能掙很多錢啊。”
漁夫問:“掙錢又為了做什么呢?”“掙錢你就可以買一艘更大的船。”
“買大船又做什么呢?”“這樣你就可以掙更多的錢。”
“那又能怎么樣呢?”“你就可以像我這樣,在海邊曬太陽。”
漁夫說:“我現(xiàn)在正在曬太陽啊。”
有人說,這個故事有誤導作用,兩人看似都在享受陽光,但是富翁擁有選擇權(quán),而漁夫沒有選擇權(quán)。
我卻不這么認為。
他們都有選擇權(quán),選擇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浪費”自己的生命。
也許漁夫可以像富翁說的那樣享受陽光,但很有可能是在保姆的陪伴下坐在輪椅上享受,但那種滋味定然與這種悠然自得不同的。
富翁看似是自由選擇,但是是以時間和生命為代價的,漁夫看似是飽受風險成本,但是他那種活在當下的情緒是伴隨一生的,即便日后他在金錢上或者其他方面無法保證自己繼續(xù)曬太陽,我相信他會像每天推石頭的西西弗斯,對世人說,“你瞧,我捉住了一只多么漂亮的蝴蝶。”
就像加繆所說的:“活著,帶著世界賦予我們的裂痕去生活,去用殘損的手掌撫平彼此的創(chuàng)痕,固執(zhí)地迎向幸福。
因為沒有一種命運是對人的懲罰,而只要竭盡全力就應該是幸福的,擁抱當下的光明,不寄希望于空渺的烏托邦,振奮昂揚,因為生存本身就是對荒誕最有力的反抗。”
美好的人生,不外乎順從本心去生活,跟隨自己的感覺,做想做的事,愛想愛的人。美好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是有所取舍并堅持過有美感的人生的過程。
愿你也能向生活提出喜悅的姿態(tài)!
活在細節(jié)里,不是活在目的里,把生命浪費在美好事物上。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