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既不愿意輕易地相信別人,也很難擁有巨大的自信,于是對別人說的話半信半疑,小編整理了一篇四月,只有你是你自己的尺度供大家欣賞!
有緣相遇的人:
你那里的天氣好嗎?四月的第二天,這里的天氣好得讓人想好好地舒展身體,然后痛痛快快地嘆口氣,是不是這樣就能以嶄新的姿態(tài)來迎接這個嶄新的四月。
我一直以為天氣好的話,人的心情也會好很多,但最近才越來越覺不是這樣的,我錯了。曾在書本上看到過普羅泰戈拉說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當時不以為意,也覺得這句話和“認識你自己”之類的表達一樣平淡無奇,一樣味同嚼蠟。但在今天這個陽光暖人的一天里,我打心底佩服說出這句話的普羅泰戈拉,他的腦袋瓜是怎么想出來的呢!
上午走在去教室的途中,看了看時間才10點,離上課還有半個小時?斓浇K點時我轉(zhuǎn)彎了,在便簽里寫下:沒什么是匆忙的,就多去曬一會太陽吧。想曬一曬太陽的想法來得強烈,于是我在到達教室前選擇了從另一條路出發(fā)。我以為我可以獲得快樂的,但好像好天氣并沒有讓我變得更開心起來。
偶爾還是覺得人有些無力,甚至要從陽光里索要快樂,好像只有這種快樂看起來不需要太用力,不需要使出多大的力氣。突然想起崔健的《藍色骨頭》里有這樣一句歌詞:誰能告訴我愛情到底要我使出多大的力氣。是啊,愛情、學(xué)業(yè)、優(yōu)秀、與人交往……都要我們使出很大的力氣才能換回一點舒心,哪怕只是為這一點“看起來還不錯”的模樣,也讓我們筋疲力盡。于是,我們就投身于天氣了,投身于那些看起來能輕而易舉就獲得快樂的事。
但快樂它也有它的脾性啊,哪有那么容易遷就。也只是在走這一段路,曬著太陽的這段時間里,我才意識到,我要的不是快樂,但這個說法其實是不對的,事實上只是因為我得不到快樂。就像還是個小孩的時候,想要的都把手背在身后違心地說不要,再大一些,也裝著成年人的模樣把得不到的都說成是不想要的。其實,我們很清楚啊,我們只是得不到,只是得不到,誰又不想擁有長久而平穩(wěn)的快樂呢?
得不到快樂,那就轉(zhuǎn)而求其次吧!后來我才漸漸明白,我很自私的,也是很膽怯的,只想呆在一種我熟悉的情緒里,安穩(wěn)地把日子過下去。平淡里偶爾出現(xiàn)的一點快樂,都會把它當作意外,然后把這意外封存起來,慢慢咀嚼,直到那甘甜都變得索然無味時才舍得讓自己從中抽離出來。你看,長久的庸常里我那么小心翼翼地用那僅僅一克的快樂來做調(diào)料,只是那微乎其微的一點甜就能讓我快樂很久了,這一點細細碎碎的快樂都讓我欣喜滿足了好久。
而更大多數(shù)時間里,快樂是不會光顧我的。我就只好在每一段踽踽前行的路上去尋求平靜、安慰。直到現(xiàn)在,甚至也把“平靜、柔和”當成快樂了,這是不是另一種自我欺騙呢?甚至有時候也覺得這比“把悲傷也當作幸福”的謊言更諷刺、更讓人心碎哽咽。但在波瀾不驚的日子里,平靜、柔和總是好的,至少能讓人略感輕松地睡去,然后安慰地醒來。呆在焦糖色的夕陽里時、沉浸在大風(fēng)里時、敲出一個又一個字時……我要的不多,只是平靜。
我慢慢開始懷疑文字的力量。你看,在我最初看到“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話時,我是那樣不屑一顧,而只有切身去經(jīng)歷,把該走的路都走過一遍后,才能有真正的理解或者說真實的、可觸碰到的共鳴。
我時常覺得我所寫下的文字過于繁瑣,是不是人本質(zhì)上是不自信的,也很難輕易信任他人,因此,明明簡短得只需要用一句話就能概括的話,我們要給它編造鮮活的故事,要加上形容詞,加上動詞,可事實上那個道理不會因為加了形容詞而看起來更生動,也不會因為加上了動詞看起來就變得真實有力。大概冗長的、漂亮的句子不及簡短明了的話語更接近真理,而任何紙上道理也比不得實踐。
而人,既不愿意輕易地相信別人,也很難擁有巨大的自信,于是對別人說的話半信半疑,然后帶著這份質(zhì)疑去踏踏實實地走一番才知曉,而后我們又把我們從實踐中懂得的真理說給別人聽,別人繼續(xù)不相信,繼續(xù)去確認……
對了,說完這些,不清楚有沒有小小的快樂在心里閃現(xiàn),也不確定死水上有沒有泛起一點波瀾,但至少有平靜,這也就夠了!
不管怎樣,我還是想把自己說給你聽,想把這些細細碎碎的生活、模模糊糊的感受說給你們聽……然后,都去經(jīng)歷吧,去過各自的生活,只有你是你自己的尺度!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