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一書由蔡崇達所著,這是一本講述關于現代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思考,讓我們看到現代青年人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的常態(tài),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這本書?下面給大家?guī)淼氖瞧つ易x后感范文1000字欣賞,大家一起來看看。
這本書是18年我在出差途中買的,一個人坐長途車需要消磨時間,買下這本書一方面是覺得看書相比看手機來說對眼睛更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書的書名起的著實不錯——《皮囊》。
有些意外和搞笑的是,因為讀了這本書,我在飛馳的高鐵上哭了一路。(可以想象那畫面,列車上,一個獨自出行的女孩子,前一秒還在安靜的看書,下一秒就決堤般流淚的場景。)自畢業(yè)以來,讀書的數量就開始驟減,所以已經很久沒有因為看一篇文章或讀一本書而流淚了,距離現在最近的一次還是因為讀了史鐵生的《合歡樹》,父母親情,最容易讓人感同身受,也最容易刺激淚腺。
若是讓我用一句話來形容或概括這本書,我想,我會說——沉重、傷感卻又溫暖。
書中的內容大多都是在回憶,作者蔡崇達遠離故鄉(xiāng)泉州,回憶著他的父母親,還有母親明知即將拆遷,卻還是執(zhí)意即使借錢也要蓋起的房子。
作者筆下的父親,在年輕時是個氣盛的男人,曾許諾母親會靠自己的力量為其蓋一座大房子,讓母親成為街坊四鄰羨慕的對象。可無奈后來由于中風早早就臥病在床,變得脾氣古怪,給家庭帶來不少負擔,因此父親之于作者,多少是一個被埋怨的存在。
后來父親去世,收拾遺物時才發(fā)現,父親的臥室里,床頭柜子的一個極其隱秘的位置,貼著一張小小的一寸相片,相片里是還在上學的自己,當年稚嫩的臉由于被人觸摸過太多次已經褪色泛白。這是一個被病痛折磨臥床多年的父親,在無數個思念的夜晚,用自己因中風而不停顫抖的手,反復的擦拭與撫摸著相片,因為相片中印刻著兒子的臉。
讀至此處,感動,以至落淚。
再說作者的母親,是個堅強且固執(zhí)的女子,就算家中負債累累,也會因丈夫當年的承諾和期盼而傾注所有去蓋起這座房子。期初我還不太明白這種有些執(zhí)迷不悟的堅持到底是為了什么,直到后來,我老家原本的房子也已拆遷,父母買了新房,本以為簡簡單單裝修一下就行,但是父母卻花了大筆的錢在裝修上。
我很不認同,我是家里的獨女,而我日后肯定會扎根在外地,將來必然是要將父母接到自己身邊的,所以這樣大費周章的裝修一個不會一直居住的房子實在是種浪費。但是,爸媽給了我這樣的回答:“我們生在這,這就是家,所以,總要回來的。”忽然間我明白,為何作者會因為母親所蓋的一座將要被拆遷的房子而感到一種莫名的歸屬。因為,他知道“我有家可回”。
于是,讀至此處,再次落淚。
“家”能給你帶來一種無法取代的“舒服”。那種舒服是,我認識這里的每塊石頭,這里的每塊石頭也認識我;我知道這里的每個角落,怎樣被歲月堆積成現在的光影,這里的每個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時間滋長成現在的模樣。
蔡崇達在這本書中給我?guī)淼挠|動太多,仿佛在閱讀的每一個時刻都能讓我找到歸屬。蕓蕓眾生,大家披著不同的皮囊,但相同的是,每一具皮囊下都包裹著一顆心。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這顆心很多時候是睡去了,有時醒來。心醒著的時候,就會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