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在讀書時代都學過《齊桓公伐楚》這篇文章,文章出自《左傳·僖公四年》,主要講述了齊桓公在打敗蔡國之后又聯(lián)合諸侯大軍攻打出國的故事。網(wǎng)友們對這篇文章有怎樣的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人說“春秋無義戰(zhàn)”,此篇文章則是一篇很好的證明,所幸,由于屈完的巧妙應對,沒有打起來。本來,恰如楚國使者所說,齊楚“唯是風馬牛不相及”,只是由于齊桓公想稱霸,自恃自己的強大,裹挾諸侯之師,在打敗蔡國后,便興起了討伐楚國的念頭。所謂“伐”,便是大張旗彭,堂而皇之地攻打,那么便需要理由?墒怯欣碛蓡?肯定會有,不然就不會來“伐”。又能想出什么理由呢?理由有二:其一是楚國“包茅不入”,故而來“征”;其二是“昭王南巡而不復”,故而來“問”。但這兩條理由卻十分牽強。
首先,自周朝東遷后,周王室日漸衰弱,“周貧且微”,周天子地位已經(jīng)淪為諸侯,估計一般的諸侯可能都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只是徒有“天子”的名號而已,按《魯仲連義不帝秦》里所說,即“諸候莫朝”,相信欲稱霸諸候的齊國更不會把周室放在眼里。連自己都不尊敬周王室,又何必強求其他諸候去向周王室朝拜、納貢呢?
第二條理由更屬荒唐了。“昭王南巡而不復”,更是與楚國毫無干系,純屬“自亡其身”。用這個理由來攻伐楚國,豈不荒唐?
都說《左傳》里的外交辭令寫得相當好,通過此篇也可以看出端倪。在這篇文章里,楚國在外交方面的表現(xiàn)可以說是有理有節(jié),不卑不亢。
當楚國得知齊國要來攻打自己時,便派出使者,主動出擊,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不滿,那便是我們兩國毫不相干,你怎么能進入我的領地?這里沒有用“伐”,算是委婉。當齊國擺出自己的兩個理由,證明自己是據(jù)理攻伐楚國的,使者應對得十分恰當。包茅未納貢,是我們的錯,我們納貢就是了;昭王南巡不復,那可真與本國無關,你們去昭王溺水的地方問問就是了。對這兩條理由的問答,可以說是有力地駁斥了齊國的理由的無理。
然而齊國想稱霸當盟主的野心沒有因此而消除,軍隊繼續(xù)前進,這時屈完出場了。
這是楚國的第二次應對之策。齊國這時也露出真面目了,他們告訴屈完,來就是想讓楚國參盟,齊國當盟主,且陳列諸候的軍隊,大有炫耀肌肉之感,但楚國也是應對得有理有節(jié),進退自如。那意思就是你若好言來勸,也即所謂“以德綏諸候”,會服,但若以武力,那么楚國有天險在,何懼你的武力?經(jīng)此唇舌之爭,一場戰(zhàn)斗避免了,雙方均稱心如意。齊國是達到了結盟當盟主的效果,楚國是避免了一場戰(zhàn)爭,獲得了和平。皆大歡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