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小伙伴們都看過由索拉·伯奇主演的傳記電影《風雨哈佛路》,影片主要講述了住在美國貧民窟里的女孩麗茲在歷經(jīng)艱辛和心酸之后,終于憑借自己的努力進入最高學府的故事。網(wǎng)友們看完這部電影都有怎樣的感受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女孩,母親吸毒,且患有精神分裂癥,視力低下,后來還被查出染上了艾滋病,最后死于艾滋病。從小缺少關愛的她,唯一一次和媽媽一起去公園,兩人一起坐紙板上從山坡上滑下來,一起開心的大笑。這是媽媽唯一一次用臂膀溫暖了她,她也一直念念不忘。這是親情對人的影響,它對人來說真的挺重要,特別是做為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更大。直到她后來考上哈佛,擁有了想要的一切,她還是非常想念媽媽。
她曾說過,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勁的媽媽,就算在世人的眼里你是人見人怕的癮君子,媽媽,我依然那么地愛你。如果可能,我愿意放棄我所有的一切,來換取我家庭的完整。
她非常聰明,小時候幾乎沒怎么上過學,就只有每學期末最后一周去參加考試,卻還能考100分;這一切都歸功于她的鄰居從垃圾堆里撿到的大百科全書,她自己在家里把這些書看了一遍。
她一直幻想著媽媽能戒掉毒癮,做個正常的母親,像別人家的媽媽那樣照顧她。然而,事實是,除了公園的那一次體驗外,母親一直都像是她的孩子,都是她在照顧著母親。
母親面對不了生活的壓力,逃避現(xiàn)實沉迷于毒品,同樣也面對不了后來即將來臨的死亡。在最愛她的孩子面前,表現(xiàn)得那么無助。在她的母親身上,我同樣也看到了一個缺愛的孩子,只不過最終她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回憶母親的小時候,7歲被她的父親(外祖父)強暴,然后不停被家暴,再到后來離家出走。她也是個情感缺失的孩子。她的童年充滿了憤怒,顛沛流離的生活,讓她壓力重重。在沒有依靠、沒有愛和安全感,更沒有人指導引領的情況下長大。她的生活,是一種不做選擇的選擇,放任一生,已經(jīng)這么壞了,就這么壞下去吧!沒有得到過關愛的童年,當然也沒有學會如何去愛。
而當她面對相同的糟糕情況時,她選擇了和母親相反的道路,她母親死去之后,她一個人坐在地鐵里,不知去哪?她特別想媽媽說,‘世界是虛無的,我們活在彼此的心中。她住在我心里,可是我卻沒有容身之地!’
以前,媽媽在世時,媽媽在哪,哪就是家,可是媽媽走了。她說:“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得做出選擇,我可以為自己尋找各種借口對生活低頭,也可以逼迫自己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
于是,她借用了別人家的地址和電話號碼,為自己申請了一所學校,2年修完高中四年的課程,并且門門優(yōu)異。最后爭取到了紐約時報資助的獎學金。讀書的這兩年里,她還要打工養(yǎng)活自己,F(xiàn)實是不會按照你的意志去改變的,因為別人的意志會比你的更強些。
在哈佛的開學典禮上,她說:“我覺得我自己很幸運,因為對我來說從來就沒有任何安全感,于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須這樣做。世上沒有回頭路,當我意識到這點我就想,那么好吧,我要盡我的所能努力奮斗,看看究竟會怎樣。”
如果我不顧一切發(fā)揮每一點才能去做會怎樣?我必須做到,我別無選擇。她經(jīng)常這樣激勵自己。是啊,我不顧一切的去做會怎樣?還記得自己在翻09年愿望清單時的情景,那些愿望,是很早以前就想要去做的。我每年翻看,每年都記錄在愿望清單里,一項項成了我前半生翻不過去的夢想,我忽然想,如果從眼下開始,我就安排時間著手去做。
三年之后我會怎樣?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了嗎?
生活的殘酷會讓人不知所措,于是有人終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之中,不愿睜大雙眼去看清形勢,不愿去想是哪些細小的因素累積在一起造成了這種局面,這真的是值得深刻思考的東西。有人說,一個人二十幾歲的美,是遺傳基因好,如果四十歲也漂亮,那是靠自己的了。這個說法用于生活中,也同樣適用。當我們年輕的時候,受家人、環(huán)境的影響比較大,那時候,很難放下這些影響找到真的自己。而成年之后,就該嘗試著去尋找自我,為自己活一回了。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