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伊朗長大》是一部由法國和美國共同制作的傳記動畫電影,影片根據(jù)瑪嘉·莎塔碧的同名漫畫改編,通過9歲的女孩講述了伊斯蘭革命時期發(fā)生的故事。很多網(wǎng)友都對這部電影給出了不錯的評價,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這部黑白風格、自傳性質(zhì)、由漫畫改編的動畫作品其實沒有我預期中的精彩,一直惦記著它,大概因為很久以前看過的那部伊朗影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想要多了解一下這個國家的電影。在我個人看來,《我在伊朗長大》側(cè)重于“我”,減輕了“伊朗”的分量,“長大”的過程也并不太美好,對這部影片的喜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主人公性格的喜惡。
主人公女孩瑪姬的經(jīng)歷很特殊,王族之后,家境顯赫,親人多是革命志士,國家歷經(jīng)戰(zhàn)亂與變革,小小年紀背井離鄉(xiāng)到國外獨自生活讀書,以及,她有點“喪”的情感與婚姻?伤皇沁@些背景下的一個普通人,年紀還小,所做有限,她的傳奇僅僅是由于那些改變不了的外部環(huán)境,以及出現(xiàn)在她生命中的為理想犧牲的人們。不過,正因為她個性上與普通女孩區(qū)別不大,產(chǎn)生的奇妙反應是,她身處的壓抑而特異的環(huán)境很能讓人感同身受,年輕人無望的憤怒、叛逆的行為、躁動的情緒如暗潮洶涌,有人舍命去活,有人自甘墮落。
人似乎很容易失去自己內(nèi)心的堅守,無聊的時候,逆境的時候,失去自由的時候,普通平凡的時候,聲名煊赫的時候……卻也不為什么,大約人性是脆弱的,多是如此。一個國家或民族也有失去出路、獨立、自由、信仰的時候,它所付出的代價,要比一個人大太多重太多了?刹徽撌且粋人還是一個國家,于失去之后,還是會痛苦地掙扎,再去艱難地尋回自我,有所堅持。
每個人的際遇都是不同的,也許我們一輩子都體會不了瑪姬的處境,也難以理解她所承受的苦楚,但在成長的過程里遇到的困擾和浮浮沉沉的情緒與她定有相似之處。誰不是在一邊失去,一邊尋找?反反復復地,無窮無盡地,在這過程中也越來越堅信了些什么、攥緊了些什么。
瀕臨崩潰的年輕的瑪姬,最后終于正視了她自己和她的故國,她喜歡的搖滾樂精神、李小龍的熱血和率真的勇氣又回來了。在她那飽受戰(zhàn)火的國家,她屬于幸運的少數(shù),有機會離開鐵箍一般的環(huán)境到國外循著喜愛做回自己,其余的眾多普通人,被迫接受著,組成了墨黑的無聲的背景。
黑白色的凌厲純粹有不容置疑的簡截了當,有與孩童繽紛的世界全然相反的冷酷無情,瑪姬幼時的國家是黑白的,童年是黑白的,動畫的主調(diào)也是黑白的,在這黑白分明的單一里,情緒無分喜怒,都似淡漠的,旁觀的。因而在《我在伊朗長大》的畫面講述里,有一種克制和簡化的哀傷,還摻雜了少數(shù)的笑料,也許是為了能讓孩子們看懂。
終是要抱有希望的吧,存著希望的孩子,不會變得日漸狹隘,不會只關(guān)注自己的利益而失去家國天下的情懷,讓孩子明白現(xiàn)實里也有“勇者斗惡龍”的故事,那是艱難的故事,不要放棄希望的故事,尋找到自己就終能成為“勇者”的故事。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