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短暫的行為藝術快閃似乎成了很多人搞笑或者紀念的方式。小編今天給大家?guī)淼氖蔷W(wǎng)友觀看歡樂頌快閃的觀后感,一起來欣賞吧!
01
在國外的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街頭,一開始,由一架低音提琴和大提引出主旋律,到后來,又從四面八方來了各形各色拿著樂器的人,一個身穿便服的指揮,一群從網(wǎng)絡上認識的演奏家,歌唱者,就這么突然地完成了一首高逼格,高難度的貝多芬所作的《歡樂頌》。演完后,好像這一切從沒發(fā)生過一般四散去,這就是“快閃”
這個關于貝多芬《歡樂頌》的快閃中有這么幾個慢下來的境頭:一個身穿紅衣的小孩攀在燈柱上跟著激昂的節(jié)奏揮舞著手:一個肩上背著小孩的父親在人群中莊嚴大聲地歌唱著;一位白發(fā)蒼蒼,戴著眼鏡的老婦人一邊聽,一邊哭著,眼里泛著淚光。
從一開始的悠揚莊嚴到后來如暴風雨般的齊奏加合唱,都充滿了神圣的宗教色彩,和令人為之振奮的輝煌氣勢。《歡樂頌》是結合了席勒的詩和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所形成的一首世人皆知的變奏曲,當舊時期人們對解放和和平,歡樂與平等的盼望在當今人們的唇中釋放出來時,更多了些不一樣的色彩。
在小孩子心中,這節(jié)奏就像他們的快樂——快樂地生活,快樂地玩樂,快樂地去享受音樂所傳遞給他們的快樂。在大人口中,這歌詞更代表著他們所向往的快樂——子女父母的快樂,人們相處時快樂,以及這洋溢在大街小巷里的快樂。在老一代人們淚中,這旋律蘊藏著他們的快樂——對后代們的欣慰,對過去快樂的懷念,對如今生活的快樂。
這個《歡樂頌》的“快閃”帶給了人們向前的激情與快樂,也帶給了我快樂。
它讓我想起了和朋友在一起的那段歡樂時光,在蘇梅島海邊的沙灘上,五個人錯落地站成一排,手拉著手,沿著小小的波濤來回跑著,踩著浪花去,又追著浪花回,感受著細膩冰涼的海水從腳趾頭縫里流過的感覺,相視大哭。過了會兒,又拿著鏟子去堆沙堡,耳邊似乎還依稀響著“我們要堆一個最堅固,設施最齊全,最大的沙堡!”“嗯!你來挖排水道,你倆來堆主堡,到最后,竟成了“踩沙坑”“埋腳游戲”沙堡沒堆成,卻成了五個“小泥人”,在沙里打排球,玩得不亦樂乎!
我嘴角勾起了一絲微笑。是!這就是音樂的力量,讓人感到歡樂,并對未來充滿歡樂。
作曲家和作詞家將自己的歡樂寫進這首歌中,傳遞給別人,演奏這首歌的人感到快樂,就傳遞給更多的人,這歡樂,就一傳十,十傳百,它讓每個人都感到歡樂。我想,這就是這快閃,這《歡樂頌》的意義吧。
02
藝術不僅僅局限于在正規(guī)場合,用語言、文字、聲音等來表達的形式。
視頻中,演奏者的演奏場合不是一個禮堂,也不是一個廣場,也不是一個公園。而是在一個普普通的街頭。先是大提琴的演奏,接著小提琴加入,最大吹管樂、打擊樂、指揮加入。他們通過聲音來表達一首《歡樂頌》。原本亂哄哄的街頭,隨著人數(shù)的增加,逐漸形成了一個舞臺。藝術是給別人欣賞的,重要的不是一個莊重的場面,而是在于讓人們感受到藝術的美。
在南京中山陵周邊的一條小路上,有幾名中年人,正在用石頭刻章。他們并沒有做宣傳,只是放了一張桌子,桌子上擺著漂亮的石頭。一些人就圍了過去,他們便在講“中國漢字的變化過程”“漢字的特點”“當?shù)厥^的特征”“南京的文化”……他們還有刻小篆印章,刻完之后會印在紙上,供人們觀賞。他們通過文字、語言介紹,讓人們欣賞到了篆刻的美,場合也只是小路的一邊。
有時候走在步行街上時,在一個相對陰涼的地方,可以看見有人在講相聲。曾經(jīng)在老家看見過,兩三名年輕人在說起了相聲。越來越多的人圍了過去,年輕人雖不怎么專業(yè),但一些話語,一些動作也逗得人們“哈哈”大笑。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始于清代,盛于現(xiàn)代。他們通過語言告訴人們:語言藝術不僅僅能出現(xiàn)在“春晚”這樣的大型節(jié)目,在生活中也可以擁有語言藝術。場合只是在一棵樹下。
在桂林漓江邊的碼頭,有五六人搭起了一個蓬,有一人用繪畫工具和顏料,在畫一個個藝術字體。人們也是好奇,那位畫藝字的人,便為人們示范畫。他還握著兒童的手,教小孩畫幾筆,也會向人們介紹一些筆畫設計的象征。通過繪畫的形式,讓人愛上繪畫,懂得欣賞藝術。場合更為普通——幾個人現(xiàn)場搭起來的一個蓬。
藝術無處不在,并不是局限于正規(guī)場合,連在路邊通過各種方式來表達,它也是藝術。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