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一書由瑞·達利歐所著,這是作者人生閱歷中固有的自己的原則,不容別人隨意改變,對今天的我們也是值得借鑒。下面小編帶來的是原則讀后感:用自己的方式定義成功。
《原則》這本書,是橋水基金的創(chuàng)始人總結自己的一生所得的感悟和原則,從創(chuàng)業(yè)的歷程講起,進而談到了工作和生活。
在談到自己的成就和取得成功的原則時,不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更是啟發(fā)我們每個人從內心深處的需求出發(fā),去思考對自己而言什么是成功。不管是享受生活還是改變世界,沒有任何的對錯和好壞,全憑自己的權衡,當獨立判斷自己最珍視的是什么之后,找到其實現(xiàn)的途徑,努力為之拼搏,享受這個過程,最后找到真正的自我。
這一觀點始終貫穿著整本書,沒有任何成功僅僅是通過讀了一本書或者完完全全按照書中的原則去做就能達到,這也是我和作者一致認同的一點。書中所提及的作者的經(jīng)歷,大多是創(chuàng)建橋水和他在成長中的錯誤教訓,也許他職業(yè)的特殊很難有代表性和普遍指向,而且作者大量的舉例和故事,很容易分散我的注意力,導致我忽略掉原則本身和追尋事件前因后果的聯(lián)系,所以從一開始的閱讀,我就提醒自己定要透過事例看到其描述的原則的邏輯與價值,權衡他們,并判斷他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適用于我和我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能否幫助我實現(xiàn)目標。
在我看來,成功的反義詞不是失敗,而是平庸。我很認同作者的一點是,他也在提及自己的成長軌跡中寫到:“與失敗比起來,我對乏味和平庸的恐懼要嚴重得多,對我而言,很好的事要比糟糕的事好,而糟糕的事要比平庸的事好,因為糟糕的事至少給生活增加了滋味”。
在我大學畢業(yè),結束了十六年的學校教育之后,我真的有去想過這些年的教育教給了我什么,我像是一個沒有跑偏軌道的動車,順利地抵達了學校的終點站,社會的首發(fā)站,但是我卻沒能在這旅途中找到自己所熱愛和擅長的,愿意去傾注熱情和努力的東西。與其說自己過得平庸,不如說自己已經(jīng)想不出如何讓生活變得有趣了,更不用提該怎么用自己的方式去定義成功。
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斷地去接觸不同的人,去理解他們,融入他們,更多的時候是傾聽,觀察,因為“保持足夠的好奇心,始終愿意去理解那些看問題與你不一樣的人是怎么形成他們看問題的方式的,你將會發(fā)現(xiàn)這很有趣,而且益處無窮,而你獲得的更豐富的視角將幫助你決定你應當怎么做”,同時,試著去嘗試新的事務,會更加了解自己。
自從工作以后,我越來越覺得人是沒有極限的,要學習的東西沒有極限,可以忍耐的東西沒有極限,包括一個人的彈性也是沒有極限的。當下覺得不能跨過的坎,不能說服自己的心結,以己見就認為不好的事,到最后還是挺過來了,回過頭才發(fā)現(xiàn)自己當初是考慮得是多么不周全,也忽略了任何事情的發(fā)展能受控的部分真的太小太小了。
“人越是想要追求卓越,就必須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而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可能使你一蹶不振,這將造成很大的痛苦,你會覺得自己已經(jīng)失敗了,但這不一定是失敗,除非你自己放棄。但之后你的痛苦將會逐漸消散,你在未來將會迎來很多其他的機會,盡管當時的你也許看不清這些機會。”
作者的這些話字字擊打著我的心,也剛好印證了我最近遇到的一些不順心的事,一個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成功或者機遇也是如此的不可控,那些不能自療的壓力和難題,不如勸服自己往遠了看。我所能做的是總結這些失敗提供的教訓,學會謙虛和極度開明的心態(tài),然后繼續(xù)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
看這本書,很慢。因為我總是停下來,不由得思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如此相似的經(jīng)歷或者錯誤,也許每個人的一生會遇到不盡相同的事,但是其中的因果和聯(lián)系讓我和作者屢屢產生共鳴。
成功者和平庸者,不會因為成功了就過得更加開心,也不會因為平庸著就放棄了生活。說到底,快樂是自己感受的,成功也是自己定義的,最重要的,“成功的滿足感并不來自實現(xiàn)目標,而是來自努力奮斗”。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