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是殺人狂》是一部由羅斯·林奇和文森特·卡塞瑟等主演的同性犯罪的電影,影片首播于去年的翠貝卡電影節(jié),網(wǎng)友們是如何評價這部電影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01
電影的原名是My friend Dahmer,直譯應該是我的朋友達默,但是我在看到這個電影的時候卻被譯成我朋友是殺人狂,本著對懸疑恐怖片的熱愛點開了,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是個標題欺詐。
劇情按照真實事件改編,特意去查詢了故事背景,達默確實是個殺人狂,作為同志他只殺害男性,在殺人以后還會奸尸,并且肢解尸體再吃掉,被警察抓捕后死在監(jiān)獄其他囚犯手下。
但是電影幾乎沒有描述他殺人的過程,或者他被捕以后的經(jīng)歷,而是把所有的筆墨都放在達默的童年學校生活,可能是根據(jù)他同學的回憶錄,也可能是導演故意另辟蹊徑,描述是什么讓一個人逐漸走向自我毀滅。
如果這是一個電視連續(xù)劇,一直從一個普通人,變成殺人犯的描寫,我覺得這可能會是一部很精彩的作品,但是只講到他高中畢業(yè)就戛然而止,那實在太吊人胃口了,加上標題欺詐,只能給三星了。
02
首先,電影結(jié)構上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看片時,我不知道丹默的故事,看到中途,感覺還沒有殺人,此時的主人公,還只是一個怪咖而已,導演到底要說啥,還是一頭霧水。帶著疑問,我暫停電影,開始搜索丹默,才知道了這位聞名世界的同性變態(tài)連環(huán)殺手。
十多年間,丹默殺死17名男性,奸尸、剔骨、凍肉、用酸溶尸、收藏顱骨、燉食人肉,罪行殘忍離奇變態(tài),審判時異常平靜,最后,監(jiān)獄犯人知道后都無法忍受,將其打死在監(jiān)獄。這樣一個罪犯的內(nèi)心世界探究,的確是個精彩的話題。
導演可能以為多數(shù)觀眾都知道這個罪犯的故事,可惜,我確實不知道,我甚至知道倫敦的開膛手杰克,也許是涉及同性和罪行過于殘忍變態(tài),國內(nèi)介紹確實很少。
個人覺得如果開場花幾分鐘閃回一下案件經(jīng)過,用當時影像資料最好,然后再切回七十年代的丹默高中時代,絕對能讓更多觀眾跟著導演鏡頭走。
在故事講述上,感覺解構殺人狂的成長歷程略顯膚淺了。
首先,這個故事是以丹默高中同學的視角展示,自然,相對片面,即使有各種古怪,也肯定看不出來同學是殺人狂,故事單薄了一點。
其次,既然是想深入探究,可以以同學回憶錄為主線,將其整個青少年成長過程都插入進來,事后的多方調(diào)查、專家研究、父母訪談、同學回憶等,一定有大量素材可用,綜合起來,一個變態(tài)連環(huán)殺手的青少年成長歷程就能立體完整的展現(xiàn)出來了。
這種故事其實很容易引起觀眾注意和思考,有人會對照自己,有人會對照孩子,大家都希望能避免自己或子女滑入深淵。
影片中,刻畫丹默的成長陰影,只是集中在浮于表面的孤僻古怪、解剖、搞怪、父母口角、冷落、離異幾方面,這些顯然并不是成為變態(tài)殺人狂的充要條件。對于多數(shù)人,內(nèi)向孤僻、父母口角、關心不夠、父母離異,甚至同性,多少會遇到幾樣,甚至比丹默還要慘,可能有陰影,但并沒有都長成一群變態(tài)殺人狂,因此,電影探究的深度略顯膚淺單薄了,并沒有觸及丹默的內(nèi)心世界,也沒有給出觀眾想要的答案。
03
破裂的家庭、自閉的性格、成長的痛、被壓抑的性,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一個突破口來宣泄。這部電影獨到之處在于他的角度和立意,它不是去講述一個殺人狂大開殺戒的故事,而是從小處著眼帶領觀眾去觀察一個少年如何一步步的走向這個自我毀滅的過程,并試圖探討其社會根源。這是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對Dahmer的詮釋與刻畫,也充滿了人性關懷。這是一個痛苦與糾結(jié)的過程,理智讓他多次放棄行動,但被欲望唆使的沖動愈漸強烈,最終使他走上了不歸之路,電影也到此戛然而止。整部影片節(jié)奏明快流暢,男主角的襯衣好美,眼花繚亂,可以來一場復古的時裝秀。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