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拐搶騙》是一部由英國和美國共同聯合制作的喜劇犯罪電影,影片主要由布拉德·皮特和本尼西奧·德爾·托羅等出演,小編整理了一些關于這部電影的觀后感,一起欣賞吧!
01
說實話,這是我第二次看這部電影了。第一次完全看不下去,對這種我也弄不懂是美式還是英式的黑色幽默相當不感興趣。坦白講,第二次也沒好到哪里去,只是大概有了理解,哦……原來是這樣,嗯……我打算,等我長大再來看一遍,看看會不會有什么不一樣的收獲。
我私下認為,整部電影在導演和剪輯的操控下,可以總結為,命運弄人吶。該誰誰,就誰誰。不過我這種智商真的不高的,看的時候,特別是臉盲的時候,得需要暫停一下,返回看看,才能慢慢想明白理清楚。導演也確實厲害,能把情節(jié)安排的那么緊湊。還有,我想說,是誰剪的,好幾個鏡頭反轉的我直接一臉蒙,看完后上網搜了一下,發(fā)現有“偷拐搶騙看不懂”和“鏡頭太亂”的同感人。瞬間舒服了。幸好不是我一個人笨。
我印象中比較深得幾個鏡頭。
刀疤老布一槍打死四指的時候,旁邊三個人說,你把唯一知道密碼的人打死了。這這這,我……忍不住笑了。
小狗??竟然能吞下一只小豬??玩具,厲害??。
老布被綁架,湯姆扔牛奶,那一連串的銜接和鏡頭間的切換簡直太棒了!這就是命運的威力!
千萬別相信吉普賽人。但我感覺,他們是影片中敢于反抗,敢于主宰自己命運的人。豬老大被殺時,老土,米奇,湯姆,三個人站位,米奇雖然一臉血,但很帥很酷很鎮(zhèn)定,老土和湯姆……演技到位,剪輯單位,暫定到位。這里從槍聲響到劇情返回重新回到這個畫面剪的也是相當漂亮。
不要小看小人物,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厲害之處,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能力所在。我們中國有俗話講“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三個臭皮匠,頂過諸葛亮”都是很有代表性描寫小人物的諺語,能流傳下來的,都是真理吶。片中兩個黑人(恕我記不清名字),搶賭場失敗,準備接受命運悲慘的安排,泰勒(這個我知道名字!他真的很胖!很黑!詳情請參考他出車門,車門的縫隙完全被他堵住的鏡頭。)從外面很輕松的推門進來,兩個黑人連忙爬起來跑了。還是泰勒發(fā)現了四指,又很輕松的把他抓住。你看,小人物也很厲害。
聽說寧浩導演的《瘋狂的石頭》和《瘋狂的賽車》都是致敬這個片子的,那我覺得寧導演拍的很一般嘛,因為我沒有暫停和回放,也不臉盲,輕松的看懂了。嗯……我這是要挑戰(zhàn)自己,鍛煉腦子嗎……
聽說本片導演還有一部《兩桿大煙槍》更好看,明天拜訪一下。
02
這部電影看完非常的開心,導演擁有非常出色的能力,真正的知道如何讓拍出讓觀眾輕松愉悅的喜劇。本電影用輕松詼諧的外號就能代表鮮明的人物形象。簡單的一個出場片段,就能輕松帶給觀眾人物性格。用平行卻交織的故事線,激化矛盾發(fā)展情節(jié)。用觀眾喜愛的黑色幽默的方式,引發(fā)喜劇的結局。細節(jié)處理也是非常到位:會躲子彈的托尼死于阿維表哥看似隨意的幾發(fā)子彈;四指弗蘭克最后手臂也被切下來。。。很多報應式的細節(jié),正如榔頭托普的臺詞一樣,你知道什么是報應(nemesis)嗎?
看完電影停下來思考,為什么我作為觀眾看完電影會很開心。我是不是沉溺于結局意外的驚喜呢?也許,但是按下暫停鍵,也許我能預料到結局;我是不是渴望看到接下來的劇情,知道無尿點,情節(jié)緊湊,敘事交織?也許,但即使我看了多遍,情節(jié)了熟于心,還是會捧腹大笑;我是不是非常喜歡劇中的語言呢?三個黑人賊持假槍被托尼喝退的那幾句臺詞,真的是非常幽默搞笑。但我覺的我觀看這部電影的開心還有更高的一層。那就是電影中釋放的輕松感。這種輕松不同于跳戲,而是源自我自己自身的那種輕松:我在觀看這部電影的時間,也告誡了自己,這段時間屬于輕松,沒有壓力,享受生活。光怪陸離的人物,離奇的故事,幽默的語言,讓我沉浸在自己的這種心態(tài)里。主人公的命運也賦予了這種輕松?傊@部電影非常適合我的輕松生活的心態(tài),打五星不能再多。
03
2009年12月25日《大偵探福爾摩斯》在北美上映,首日票房高達2490萬美元,超過了之前《阿凡達》的首日票房。最終其全球票房達到4.6億美元。這部電影不但引發(fā)了新一輪票房神話,更把一個幾近銷聲匿跡的人再次推向輝煌,這就是英國導演蓋·里奇。此前蓋·里奇一直是小成本和獨立制片的代表,他曾作為英國電影的希望受到人們追捧,他的獨特風格一度為很多人爭相模仿,《偷拐搶騙》作為他早年執(zhí)導的第二部作品,頗能說明其前期作品的風格和傾向。
1968年出生的蓋·里奇以拍攝商業(yè)廣告和錄像帶起家,他執(zhí)導的第一部長片《兩桿大煙槍》廣受贊譽,以160萬英鎊的成本拿到了英國史上票房第三名。蓋·里奇逐漸發(fā)現了自己拍攝影片得心應手的方式,那就是“織毛衣”,他能輕而易舉地駕馭眾多人物線索,并總是能在錯綜復雜的人物和事件中找到那些情節(jié)的“交織點”,從而編織出令人拍案叫絕的情節(jié)結構。《兩桿大煙槍》奠定了蓋·里奇的前期導演風格,并在《偷拐搶騙》中更進一步地體現出來。這種風格就是在影片中對黑色喜劇類型的發(fā)展,以及無處不在的后現代主義色彩。
電影中的黑色喜劇類型來源于文學中的黑色幽默,其特點是外在表現形式雖然荒誕不經,但內在的苦悶卻異常沉重,往往使用喜劇的方式呈現死亡、殺戮等事件,表現出人內心的痛苦。黑色喜劇借鑒了黑色幽默的某些概念和表現方式,試圖用影像的方式來敘述一個喜劇故事,但暗含的是對某些問題的關注和諷刺。1990年代黑色喜劇進一步向平民化方向發(fā)展,代表作是1999年的《一條叫旺達的魚》,這部影片把黑色喜劇和黑幫片類型進行了某種程度的雜糅,并帶有濃郁的英式幽默的風味。1990年代到2000年以后,黑色喜劇在歐洲以蓋·里奇為代表,在美國則以昆汀·塔倫蒂諾和科恩兄弟為代表,他們的電影作品都體現出由現代主義向后現代過渡的特征。
在《偷拐搶騙》中,蓋·里奇用極富沖擊力的視聽語言,為黑色喜劇做了一次大膽的突破和發(fā)展。影片大體上可以分為兩條線索,一條是“鉆石爭奪戰(zhàn)”,另一條是“尋找拳手”,看似毫無關系的兩條線索被導演天衣無縫地縫合在一起。從整個故事的題材來看,它無疑是一部黑幫題材影片,涉及了很多社會陰暗面,也有殘忍的殺戮場景,但在導演手中,原本暴力血腥的場景被處理得十分滑稽可笑,無形中削弱了場面的殘暴程度。比如拳場的經營人布瑞克,他一出場就殘忍殺害了兩個無辜的人,事后他將尸首用來喂豬。而后他找到阿索時,面對不知如何處理尸體的他們,布瑞克對用尸體喂豬之類的見解大發(fā)議論,說得頭頭是道,觀眾在感受到布瑞克殘忍的同時,更對他的一本正經感到好笑。在這里,導演用一種反諷的態(tài)度展示血腥和暴力,達到了很好的喜劇效果。相似的例子還出現在弗蘭克被打死的段落。只是因為鮑里斯的名字被弗蘭克不小心透露,弗蘭克就被殘忍地打死,而死后還被截肢。同樣,托尼打死鮑里斯的過程也是殘暴和滑稽融為一體,在鮑里斯不在畫內的情況下,托尼不停地向一直不肯死去的鮑里斯開槍。一邊是不停中槍的血腥,而另一邊又有一種“總是不肯死去”的滑稽感。托尼的死也一樣無厘頭,本是躲子彈高手的他,竟死于誤殺。將黑幫故事滑稽化和游戲化,是本片黑色喜劇風格的主要來源,而多條線索的敘事、豐富的影像風格又造就了該片另一突出特點,即后現代主義的審美傾向。
1960年代以后,西方社會經歷空前的文化危機和精神動蕩,在文學、哲學等領域,后現代主義思潮逐漸浮現。后現代主義在藝術領域,表現為一種對現代表達方式、思維和價值觀的全方位顛覆,其特點在于對事物既定模式進行解構、消解事物存在的意義,強調無意義、碎片化和游戲化。當后現代主義與消費主義和商品大潮合流,藝術的流行性、可消費性、低成本、批量生產等等就成為必然。1990年代,后現代主義風格在電影領域漸成流行,特別是在美國,出現了諸如科恩兄弟、昆汀·塔倫蒂諾等為代表的電影人,他們在電影中采用反諷式的、結構新奇的敘事方式,引來電影界的廣泛關注。而在英國,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蓋·里奇前期的兩部影片,與《兩桿大煙槍》相比,《偷拐搶騙》影像上的變化更為繁復,敘事更為片段化和游戲化,進一步顛覆了固有的黑幫類型片模式。
影片運用了大量的定格、升格鏡頭,分割畫面和快速剪輯來打破人們固有的觀影節(jié)奏,造成了目不暇接的效果。如影片開場時,在介紹布瑞克如何殘暴的片段,隨著畫面定格,土耳其的畫外音響起,介紹著布瑞克的為人。而他殺人的畫面也不斷中斷定格,為土耳其的畫外音做了最好的注解。道格和艾維通電話的一場戲,不但用分割畫面在兩個畫面內同時交代通話的雙方,還在艾維說到“我來倫敦”之后,只用了五個快速切換的鏡頭,就交代了艾維來倫敦的過程,出租車門關、艾維在廁所吃藥、飛機飛過、簽證蓋章和出租車燈滅,下一個鏡頭艾維已經在道格的辦公室了,這五個一閃而過的鏡頭主要不承擔敘事上的意義,但卻造成強烈的視覺風格,表現了導演對于影像的控制能力。
本片事件眾多,人物繁雜,但導演好像并不在乎這樣的復雜性,反而試圖用更加復雜的敘事來加快影片的節(jié)奏。影片始終在講一個正常時序的故事,但卻總是停下來,不遺余力地插入一些非時序的段落,從而不斷突破影片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比如,土耳其和湯米第一次出場的片段,土耳其問湯米他怎么會有槍,湯米說,是鮑里斯給的,于是畫面立刻到了“較早前”鮑里斯給槍的場景,隨著土耳其畫外音的介紹,又引出了對于布瑞克的介紹。而當布瑞克用尸體喂豬時,我們看見土耳其和湯米分明就在現場,時間很自然又回到“當下”。又如,對弗蘭克嗜賭如命這一細節(jié)的交代,很有些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當鮑里斯得知弗蘭克喜歡賭博時,畫面好像為這一細節(jié)作注解一樣,立刻出現快速剪輯的弗蘭克賭博時的靜態(tài)畫面。而鮑里斯告訴弗蘭克有賭場時,弗蘭克眼中立即浮現出自己賭博的畫面,和前面的表現方式如出一轍,它不僅強化了敘事的靈活性,還形成了奇妙的對位,使得“弗蘭克嗜賭”這件事變成影片一個重要的情節(jié)點,成為劇情發(fā)展的關鍵。本片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那一場車禍戲的安排,正是這場戲將本片的兩大線索連接了起來,構成了蓋·里奇所編織“毛衣”上的結點。這場戲開始時只是三條幾乎不相干的線索在各自發(fā)展,我們首先看見土耳其和湯米、托尼和艾維帶著后備箱里的鮑里斯、跟蹤艾維的阿索一行,各自開著車。然而就在阿索等人慌亂中撞到一個人時,情勢急轉之下。阿索等人的車撞到一個頭上套有紙袋的人,發(fā)生了車禍。但艾維的車在正常行駛,再轉到土耳其的車,湯米在大談牛奶的消化理論,隨手拿了一盒牛奶就向車窗外扔去。根據聲音,我們知道,這盒奶造成了后面的車禍。但這兩次車禍看似還沒有什么關系,然后我們發(fā)現,一盒奶砸到了艾維的車上,然后車撞向了路邊的柱子,后備箱里的鮑里斯頭上戴著紙袋出來了,站在馬路中間,被后面跟上的車撞上。蓋·里奇有意打亂了事情發(fā)展的正常時序,讓事件的結果先行呈現,緊接著出現最初的原因,而將連接三者之間的經過放在最后,造成了令人驚異的效果。此種打亂時序的敘事方式,意在顛覆常規(guī)敘事的合理性,消解時間和空間的唯一性,我們在《低俗小說》、《21克》和《記憶碎片》中都能見到類似的敘事方式。而本片中的橋段設置更具游戲化的意義,它不在于揭示什么表現什么,只是作為劇情產生聯系的一個紐帶。從這個意義上說,本片在后現代風格上似乎走得更遠,其中的游戲感和商業(yè)性也更強。
后工業(yè)社會,傳統的黑幫片要完成類型革新,除了義無反顧地擺弄新技術制造的視覺幻象,也要不遺余力地把歷史與意識形態(tài)內容“平面化”。《兩桿大煙槍》和《偷搶拐騙》等黑幫片對經典強盜片敘事結構的改造,更多的是一種“能指的狂歡”,作為在后現代文化語境中成長起來的新生代導演,蓋·里奇“對于講述故事的方式比對故事更感興趣”,他影片中游戲化、拼貼式的敘事結構掩飾不住強烈的作者色彩,他片中人物的對話和行動無處不在的黑色幽默,以及有著鮮明個性特征的人物性格,都讓觀眾在最后的恍然大悟中記住了這位新生代的電影怪才。作為一部英國電影,本片自始至終透出某種英式幽默的味道,和同類型的美國電影在審美風格上稍有差異。英式幽默也許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在一些影片中,英式幽默的表現極少以夸張的行為出現,而是將不合時宜的場景和對話放在嚴肅的場合,比如《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一條叫旺達的魚》以及《葬禮上的死亡》等,蓋·里奇顯然在其電影中繼承了類似英式幽默的特質。本片中這種英式幽默還被強化和放大,通過正經嚴肅的方式來處理幽默的橋段,并賦予劇中人物特色鮮明的口音,同時演員也以喜怒不形于色的表演方式詮釋了有些冷場的幽默感。將本片置于英國當代電影發(fā)展的歷程中觀照,不難發(fā)現它對之前英國電影的承襲,1995年丹尼·博伊爾執(zhí)導的《猜火車》,其題材和表現手法在英國影壇引起不小轟動,其中讓人津津樂道的是片中的超現實處理和緊湊的“音樂電視”(MV)風格。在本片中我們明顯能看到類似的處理方式,在米奇最后一場拳賽中,當被對手重重的一擊過后,米奇倒在了地上,但也掉進了深淵,沉入水底,在水中游弋、漂浮,這種極具超現實色彩的筆觸就與《猜火車》極其相似?v觀《偷搶拐騙》全片,也都貫穿著MV的風格,這固然與導演早年曾拍攝過MV、廣告有關,但也不難看出丹尼·博伊爾的影響。
導演第二部作品的成功總會讓人不自覺地拿來與第一部作比較,和《兩桿大煙槍》相比,《偷拐搶騙》人物更多,情節(jié)更復雜,導演用了很大的篇幅交代空間和人物關系,于是觀眾也只能緊隨影片的步伐,不斷地在腦中梳理各條線索。蓋·里奇的這件“毛衣”織得過于浮華,以至于失去了最原始的御寒功效。導演為了讓觀眾更加清晰地辨認劇中的人物和事件,在片頭就把每個人物介紹了一遍,但這樣的做法收效甚微。另外,讓劇中人代表不同的種族雖不失為一種人物辨識的途徑,但這樣的種族安排很難說沒有意識形態(tài)烙印。片中的俄羅斯人鮑里斯是軍火商,他擁有武器上的絕對實力,但也是邪惡和詭計多端的化身。美國人艾維則是收購鉆石的金主,在沒有確切結束的影片結尾,我們可以推測,這顆鉆石最后還是到了他的手上,他才是這場爭奪的最后勝利者。片中的英國人土耳其和湯米無疑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那一群人,地位卑微但也有著樂觀的自嘲精神。黑人阿索等三人則是影片想要嘲笑的對象,他們頭腦簡單、愚笨不已。而吉普賽人米奇作為另一條線索的大贏家,則是“異端”的化身,他行為古怪,讓人退避三舍,但也有著過人的體質和智慧。顯然,對于那些所謂“主流”民族的人們來說,他們是一股可怕的力量。不知道導演做這樣的人物設置是不是有意為之,這其中蘊含的和美國社會價值觀高度切合的意識形態(tài),也許正是蓋·里奇及其影片成功登陸美國的敲門磚。
04
因為工作的原因,最近在刷多線敘事的電影,最先看的是寧浩的《瘋狂的石頭》。據說石頭的祖宗是《兩桿大煙槍》,又去刷了大煙槍,然后又順藤摸瓜來看《偷搶拐騙》。
有一種說法是偷搶拐騙較大煙槍更加成熟,但在我看來,對于廣大觀眾,而非專業(yè)人士來說,可能大煙槍更容易看懂,也更有意思一點。而寧浩的石頭則相對于中國廣大觀眾來說,最有意思,畢竟觀影的過程也是一個解讀電影的過程,蓋里奇的英式幽默相較于國人而言,并沒有那么接地氣。
這是一個文化環(huán)境的問題,而且石頭較其祖宗大煙槍更容易看得明白,作為一部商業(yè)電影,讓觀眾看得明白是很重要的一點。可以有思考,但這個度要把握好,如果讓觀眾燒腦到看不懂了就危險了,因為對于我們思考了還不懂的又非必要的東西,絕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放棄,而不是反復去看去弄懂它。
《偷搶拐騙》一開始的時候,我就在思考,在這部電影中到底角色們扮演了哪個角色?
誰在偷?
誰在搶?
誰在拐?
誰又在騙呢?
特意去百度了一下“拐”的意思,拐騙的意思,所以這里的拐和騙其實是連在一起做動詞的,而非拆開單獨理解。
那么這樣一來似乎就解釋得通呢?
那么偷呢?
如果說最后二人組主人公的行為屬于“偷”,也似乎未嘗不可。
這部電影可謂是多線敘事,二人組主人公他們是一條線索,也是全篇的主要敘述人。
布拉德皮特扮演的吉普寨人又是一條線索。
蠢萌的黑人三人組是一條線索。
俄國佬老布是一條線索。
四指老法以及他那邊的收購鉆石的生意人是一條線索。
然后子彈牙殺手及其雇兇的那個男人是一條線索。
最后紅發(fā)大佬又是一條線索。
這些線索之間又相互勾在一起,一共有七條線索,可以說是非常之多了,比兩桿大煙槍還要多,當然比石頭更是多出了許多。
但其實,有時候并不是線索越多就越牛逼,作為一部商業(yè)片讓觀眾看得越爽才越牛逼。
顯然,可以大煙槍或者石頭會讓觀眾覺得更爽,因為這倆貨更容易讓觀眾看懂,則參與感越強。
這部電影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呢?
鉆石?
這算是一個重要道具,以及讓布拉德皮特打拳,差不多就是這兩個。
最后20分鐘也就是五分之一的時候,電影進入了最后階段,各種貨交織堆積在一起,要讓才死了媽的布拉德上場打拳,還要保證他在第四場倒下。
能不能完成這個任務?
完不成的話,吉普寨人和二人組都要被宰了去喂豬。
但是如果真的讓布拉德乖乖在第四場倒下就范的話,觀眾又會不爽,因為觀眾明顯是站在布拉德一邊而非大佬那邊的。
所以,拳賽的結果,布拉德和二人組的命運讓觀眾焦心。
而另一邊鉆石反而沒有那么吸引人了,可見人物的命運其實才是真正勾著觀眾的心的。
觀眾會看故事,如果故事很精彩的話。觀眾會關注故事的走向,但更關注的還是人物的命運,所以一定要牢記這一點。
同樣,我們看一本書或者一部電視劇也好,也許到后來,講的什么已經忘記了,但我們會記得那個曾經讓我們焦心的人物,他的命運最終如何呢?
電影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一個電影精彩與否,并不是說它的線索越多就越牛逼,要讓觀眾在看懂的情況下有一些思考,讓觀眾通過思考看得懂,并且有參與感,同時還很精彩,就會讓觀眾鼓掌叫好,覺得看得很爽。
石頭這一點做得很棒。
還有,人物的命運走向永遠是最吸引觀眾的,比故事的走向更加吸引觀眾。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