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全球風暴》是一步來自美國的科幻大片,影片故事情節(jié)豐富曲折,畫面震撼,紛繁復雜的劇情讓人意猶未盡,下面小編整理了一些網(wǎng)友們關(guān)于這部影片的討論,一起來看看吧!
一
本片完全不值1.2億美元的預算(末日崩塌1.1億都拍的比它好),2012、后天就更不用比了。買票之前特意看了下熱門短評,大多都是及格以上評價,最多就吐槽一下對災難場面審美疲勞,而沒說有多么差,結(jié)果……大失所望。
唯一的亮點就是艾比考尼什還有小蘿莉的出色表現(xiàn),但這是演員本身厲害,跟導演無關(guān)。兩個男主極其平庸,笑點、反轉(zhuǎn)和劇情推進也沒有任何高明之處,相當于5到5.5分泛泛之作的水準,絲毫沒能讓人產(chǎn)生“臥槽!還有這樣?編劇牛逼!”的感慨。
再說說特效,開頭吳彥祖開車逃亡部分還馬馬虎虎,Smart在裂縫邊緣斜著跑還比較刺激。不過不知道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倒塌的高樓都長一個樣,直接copy,太省錢了吧……好歹也要每棟不一樣增加點可信度。這段特效還沒看過癮就結(jié)束了。
然后繼續(xù)往下看就發(fā)現(xiàn),我去!大呼上當!這片子就把每個城市毀滅一點點,每次也就半分鐘的特效鏡頭,然后就結(jié)束了,下一場災難至少是十幾分鐘后。特效也根本沒做細致,倉促了事,很快結(jié)束,說明制作團隊心里沒底所以不敢展現(xiàn)太多(也沒錢展現(xiàn)太多)。比如俄羅斯的光束照下來,也就屋頂積雪化了,沒造成任何破壞,然后光束在地上移動,我以為會接著點燃旁邊一棟建筑,結(jié)果鏡頭一切換,這一段不了了之……印度龍卷風也很馬虎,沒什么強大破壞力,你好歹也像《不懼風暴》那樣把一些東西卷上天給清晰的呈現(xiàn)出來。碾y片不是紀實片,觀眾知道是電腦特技,如果輕描淡寫沒有震撼那還不如不拍。
迪拜的海嘯,看起來那叫一個假!水的顏色和建筑物、地面一對比就很不真實,明顯后期加上去的。哈利法塔被水沖的時候紋絲不動,退潮之后卻是傾斜的,導演根本懶得去呈現(xiàn)它被大水沖斜的過程,就覺得觀眾看到結(jié)果意思意思就行了,這真的是在拍災難片嗎……有一個騎駱駝的人被水淹的那段,海浪撲向熒幕居然是偏綠色的……濃濃的廉價B級片既視感。冰凍海浪也很假,換成別的團隊做絕對不是這個樣子。
再說動作戲,女特工朝天上開槍引發(fā)混亂 這段確實很酷,個人魅力十足,其他角色就乏善可陳了。奧蘭多追車戲,女主帶總統(tǒng)飆車后面跟著一輛車,女主說等一下我先解決掉這個,然后車子高速掉頭,兩車正面相對——觀眾屏息以待,以為女主這么牛逼,應(yīng)該會來一段精彩絕倫的有點新意的動作,結(jié)果女主就是從車窗伸出一把槍啪啪幾下……那叫一個失望。√钾撚^眾期待了吧!好歹本片也是補拍過N次,有充足的制作時間,在動作戲上導演就玩不出任何新意嗎?打爆車胎讓對方翻滾幾下 或者急加速急減速也比這刺激!人家王牌特工,沒有哪一個動作戲是乏味的。
太空場面比較多,特效沒毛病,但是沒有營造緊張感(盡管也有倒計時),劇情不抓人,還不如《太空旅客》男女主生死抉擇那段的緊迫感(后者評分也是六點幾)。浪費了那么大的太空場景。
我覺得《全球風暴》只值5分左右,畢竟你有1.2億美元的大預算,也沒有砸錢請一線明星,而且經(jīng)歷過多次補拍,有充足的時間去充實、去完善。結(jié)果做出來就這個樣子?特效又假又少,太空戲份毫無亮點,雙男主的光環(huán)竟然被女配角搶去……下一部能看的災難片怕只有《末日崩塌》續(xù)集了吧?
二
如果你對美國社會的流行陰謀論有所了解的話,那么你很容易發(fā)現(xiàn)《全球風暴》和以往的災難大片之流有何區(qū)別:人類和人類科技,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對抗中,成為了災難性后果的誘發(fā)者,而非解決方案。而其中的核心關(guān)鍵詞,“政府操縱天氣”和“全球變暖造假”,也首次取代了傳統(tǒng)的以人為本:人性在故事中的地位,遠不如陰謀論要高。這在自由派主導的好萊塢,在主流的商業(yè)大制作電影之中,即便不是首次,也屈指可數(shù)了。
災難電影發(fā)展至今,尤其是在摧枯拉朽的破壞狂人羅蘭·艾默里奇影響下,已經(jīng)成功影響了一大批對視覺效果有著格外愛好的觀影群體,并且也已經(jīng)拉偏了時下商業(yè)電影的創(chuàng)作方向。但反過來講,如果視覺效果就能只手遮天決定了災難電影的品格,那就斷然是對電影本身有什么誤會了。此類謬論就和上述那些流傳甚廣的陰謀論一樣,之所以得以生存和傳播,得益于基礎(chǔ)邏輯教育的缺失:畢竟充要條件五迷三道,論點議題無根無據(jù),也絲毫不影響信口雌黃張口就來——經(jīng)不起推敲不打緊,畢竟當攪屎棍的門檻,比起學點知識要低多了。
科學方法和大眾社會的割裂由來已久,但大眾社會從來都沒有脫離過科學方法。
比如《全球風暴》。早在上映之前,我們就已經(jīng)見識到了一部“災難級”電影的諸多前兆:公映日期的一拖再拖,大量的后期補拍,甚至是某些角色的完全抹消和新角色的引入。與過去一段時間里頻繁發(fā)生的極端天氣相比,《全球風暴》在制作上的混亂程度竟然還要更高一些。而最終的結(jié)果也自然是顯而易見的:和《后天》《2012》甚至是《末日崩塌》這些前輩比起來,除了砸了重金的CG特效,《全球風暴》要顯得格外愚蠢和無聊。
著名陰謀論愛好者,艾默里奇的多年合作伙伴迪安·德夫林在經(jīng)歷了《獨立日2》的慘敗后親自出馬,從編劇/制片搖身一變親自執(zhí)導,拉來了杰瑞·布魯克海默和Skydance墊背,奉上了這樣一部視效非常壯觀,但并沒有什么卵用的災難電影。一方面,影片極度諂媚時政,暗示全球變暖與碳排放并沒有什么卵關(guān)系,是可以通過近未來科技輕易解決的問題;同時利用目標受眾對這方面知之甚少,設(shè)計了十數(shù)種不同的視覺效果,來展示科學和邏輯上根本不會出現(xiàn)的極端天氣破壞家園的景象,潛移默化地將科學界的努力推到了普羅大眾的對立面,而將持有高度保守姿態(tài)的個人英雄主義主角放在了“大破陰謀論”的道德制高點。
打著科學的旗號反科學,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了。迪安·德夫林再一次旗幟鮮明地以娛樂為借口,策劃了一個精心設(shè)計的劇情,而真正的動機,則是盡可能多地在大銀幕上展現(xiàn)CG的破壞性(而這一目的甚至也沒有實現(xiàn))。
換言之,只有真正的災難藝術(shù)家們,才能打造真正的災難電影。
《全球風暴》等了一年多,終于等來了美國退出巴黎協(xié)定這個時間點,但電影本身卻與《后天》大相徑庭,沒有任何討論和引起討論氣候問題的意愿。當然,我們也不希望看到一部商業(yè)大制作有著《難以忽視的真相》的影響力和思想覺悟,但迪安·德夫林對基礎(chǔ)科學問題刻意邊緣化的處理(名為“風暴”,卻連一場貨真價實的風暴都沒有),讓電影喪失了最基本的可信度,淪為了杰拉德·巴特勒的個人秀場。
作為對比,著名的科技驚悚小說作家,幾乎在邁克爾·克萊頓的所有小說中,在表達對科技本身的擔憂的同時,他并沒有對科技本身和純粹的科技從業(yè)者表示出不尊重,最終反思的對象則始終是人類本身。這也使得他的作品在有著堅實科學基礎(chǔ)的同時,展現(xiàn)出了特別的人文魅力。而在《全球風暴》里,迪安·德夫林聯(lián)合創(chuàng)作的劇本非但沒有對早前成功范本加以解構(gòu),反而一頭扎進污濁一片的陰謀論里,以最新CG加以包裝,就和《獨立日2》一樣,顯得過時且不自知。
或許有一天,我們能見到好萊塢的編劇們會好好講述一個科學讓世界更美好的故事(比如一個更加斯皮爾伯格的《明日世界》),但這顯然離著現(xiàn)在的好萊塢電影還很遠。
在迪安·德夫林的職業(yè)生涯中,他大多是以編劇身份參與羅蘭·艾默里奇的電影長片,這也解釋了《全球風暴》和多數(shù)羅蘭·艾默里奇電影在氣質(zhì)上的一脈相承。盡管艾默里奇的災難電影中,經(jīng)常缺席足以令人信服的角色,但他主要依靠演員的自然魅力對劇本中的明顯短板加以彌補。而2017年的《獨立日2》和《全球風暴》,在演員人選上是無法和20年前等量齊觀的,由此也讓CG分散觀眾注意力的效果大打折扣,劇情和設(shè)定上的漏洞也就顯得格外刺眼——為什么病毒甫一去掉,天氣異常也就突然煙消云散了?即便你的目標觀眾并不真的關(guān)心科學,但連基本邏輯都講不通的時候,那就實在是太過于自我放縱了。
《全球風暴》本應(yīng)該和片名一樣,讓風暴成為電影的核心與焦點(比如《后天》),而不是杰拉德·巴特勒一本正經(jīng)的硬漢臉。在這種類型片中,任何不是大規(guī)模破壞性的鏡頭,都是浪費膠片。
缺乏想象和倍顯摳門的大場面鏡頭,粗劣感十足的CG特效,B級的美術(shù)設(shè)計,完全走樣的故事情節(jié)和二線演員,《全球風暴》的1.2億美元投資可以說是故意往水里扔。精心設(shè)計的情節(jié)(甚至還有更多補拍的支線情節(jié))沒有任何意義,甚至以動作電影的標準來看,也顯得分外愚蠢,而反派已經(jīng)明顯到一看海報上的演員表就知道的程度。
并不是所有努力都可以用付出的時間和金錢來簡單衡量的,《全球風暴》和過去每一部失敗電影的背后,都必然有著無數(shù)人的辛勞,但當初始方向就是個錯誤的時候,任何后續(xù)努力都不值得惋惜。
簡言之,南轅北轍爾。
三
我覺得這部影片應(yīng)該還算可以,屬于中上吧!
好的話有一下幾方面
第一:從視覺來說,3D效果很棒,代入感很強,觀眾能感受到災難來的時候的那種緊迫感,能夠讓人有一場視覺大餐
第二:從演員來講,我個人覺得演員演技在這部影片里可以,能撐得起影片,而且演員的顏值也不錯(本人特喜歡男二和他的女朋友,中意女朋友的顏值與氣質(zhì)????)第三:我覺得這部影片的感情路線走到很好,女兒與父親的情意,弟弟與哥哥之間的默契,看到后面很感動,算得上是亮點,我本人覺得如果一部影片里沒有亮點(當然不是全部都是感情路線),沒有值得讓人回味和感觸的地方,這部電影就想流水賬一樣,平淡而無味。
那么不好的我覺得有兩方面
第一:既然是災難片,可是災難鏡頭只有寥寥幾個,與主題不怎么相符,我原來就是奔著災難場景而去看的,沒想到看到的與我想象的不怎么相符,視覺夠了,但是場景還不行,看不夠,
第二:情節(jié)有點老套,這完全可以不用政治陰謀來貫穿全片,畢竟影片的主題是災難,一個地球,一個家,所以我覺得應(yīng)該可以用其他題材來代替政治陰謀。
四
盡管該片在北美口碑和票房雙撲街,但抵不過災難片的宣傳,該片票房還是在我國小爆了一下,相比于曲高和寡的《銀翼殺手2049》,同天上映的《全球風暴》可以說成績非常亮眼,有希望總票房兩倍吊打北美老家,不過,由于大陸的票房分成很低,該片依然無法收回1.2億美元的巨額成本。
災難片在中國一直都有受歡迎的傳統(tǒng),《后天》《2012》《末日崩塌》都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票房成績,尤其是《2012》,當年上映時還打破了大陸影史的票房記錄,中國人喜歡熱鬧,只要故事還說的過去,配合好萊塢排山倒海般的特效場面,口碑就不會差到哪去。劇情bug?故事老套?沒有藝術(shù)追求?吃瓜群眾才不管這些。
只不過,作為災難片,該片也是不合格的,不僅場面特別少,且全部集中在預告片里,一點驚喜感都沒有,更重要的是,為了掩蓋特效的粗糙,該片的大場面要不然就是發(fā)生在晚上(比如香港那段),要不然就是時間少的可憐(比如水淹迪拜),并且在如此賣力的掩飾之下,還是讓人看到建模的低劣(香港大樓倒掉那段假的像搭積木一樣),真不知道,華納的1.2億是花到哪里去了。
劇情上來說,該片更像是一部政治驚悚片,不過,這個故事太過老套,即使加上控制天氣的噱頭,依然無法掩蓋編劇的敷衍和設(shè)定的抄襲,在這部電影里面,你可以看到好萊塢司空見慣的犯罪動機和犯罪過程,簡而言之,就是觀眾都猜到了故事的來龍去脈,主角們還在那里被人耍的團團轉(zhuǎn),最后反派暴露不是因為主角太聰明了,而是反派自己作死,跳出來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是壞蛋,結(jié)尾回歸家庭想小小的煽一下情,卻沒有控制好節(jié)奏,觀眾都提前知曉了還賣什么關(guān)子,反正看完之后我是清凈如水,電影既沒有吸引到我,也沒有震撼到我,更沒有感動到我,平庸,太平庸了!
吳彥祖在這部電影里面沒有什么存在感,一個醬油角色,根本就不像預告片里面那么多的戲份,其他角色沒什么好說的,臉譜化特別嚴重,你可以在任何一部好萊塢商業(yè)電影里面找到類似的人物,對我個人來說,該片的觀影過程很無聊,無聊的連爆米花電影都算不上。
五
雖然還是那一如既往的拯救了世界的老套路,但還是覺得這次的題材很新穎,很不錯,隨著這個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環(huán)境的問題已不可避免的成為了與每個人生存息息相關(guān)的事情,加之政治陰謀、兄弟情、父女情、以及每部電影都不可或缺的愛情貫穿其中,覺得整體的大綱和劇情都是很好的……
當然帶動情緒的,永遠都是親情、愛情,“我只希望你回來”,是吧,大概好好活著才是我們每個人應(yīng)該做的事情,只為還在乎你的人,還有那句“哪怕和家人一起一條魚也釣不到,也好過一個人釣到20條魚”,整體還是很溫情的,生命的意義大概也就在于此吧……
最后嘞,盡管結(jié)局還是完美拯救了世界這種俗的不能再俗的老套路,但這樣皆大歡喜的完美結(jié)局才是我喜歡的結(jié)局,還有就是覺得阿祖應(yīng)該活到最后的。
最后說一下,主人公麥克斯很帥以及女主沙拉很好看,簡直了帥呆了,嘎嘎~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