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是一部由美國作家馬歇爾·盧森堡著作的書籍,網友們對這本書也是給出了不錯的評價,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網友們是怎么說的吧!
終于花了大概兩個月的時間認真讀完《非暴力溝通》的理論篇與實踐篇。很多書籍、講座或許對別人有很大作用,對我未必,可能是這些知識、講座對我不夠新奇的緣故,可能是書上得來終覺淺的緣故,可能是作者根據不同年代、不同地理位置、面對不同人群寫的緣故,可能是我與作者生活背景相差甚遠的緣故,可能我的需要與別人需求不同的緣故......
總之,書認真讀就好,至于能否有收獲及其大小,那就隨緣,又反而想哪怕只有一個啟發(fā)也是不錯的。所以讀書的宗旨不要信賴什么權威,只要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完善、更幸福的書都是有益的書。
《非暴力溝通》的理論篇介紹了:什么是愛、什么東西蒙蔽愛、體會與表達愛、傾聽的力量等;實踐篇介紹了:在親密關系中如何表達真實的自我、如何修復關系、如何表達憤怒等。其實兩本書的內容很多書籍都有,并不是作者的獨創(chuàng),只是作者結合長期咨詢工作的實踐第一次提出“非暴力溝通”,并形成一套系統(tǒng)的理論與實踐的操作指南。從這個角度說來,每個人都有機會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里形成一些理論與方法,它是最鮮活且有意義的。
非暴力溝通是作者基于對愛的理解與對愛表達的渴望而提出的一種和平溝通方式,從書中看到,它不但適用于兩性之間、親子關系之間,也適用于發(fā)生沖突的國家之間。作者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內心真實需要對別人而言是一件禮物,通過表達各自需要,我們增強彼此的理解,從而傳達了愛,真愛也只有在了解與滿足對方的需要中得以實現。
作者強調了非暴力溝通中的幾個要素或者叫幾個步驟,一是要察覺自己的需要,即內心的真正需要,它往往被其他因素如評判所代替或掩蓋,特別是我們處于消極情緒如憤怒時更難以察覺。二是學會傾聽,不僅了解對方話語的內容,還要知道對方話語背后的內心需要,這種需要同樣有時是被憤怒所掩蓋,即作者認為的“憤怒是一種未被滿足的需要的悲哀表達”。了解對方的需要,要應用到同理心,即與別人在一起,理解對方的感受,不是大腦所謂的理解而是心里情感的理解,更不是指同情心。
三是非暴力溝通提倡正面地表達需要,而不是采取否定的表達形式,這樣的需要因為對方更明確而更容易被滿足。這里碰到一個心理的坎——表達需要總被認為是極其困難的。為什么呢?因為對需要的理解存在誤區(qū)或者因為我們在表達需要時常常受到過對方的拒絕,這使得我們羞于或害怕表達內心需要。
關于誤區(qū),作者寫到:大多數人認為表達內心需要是自私、依賴或懦弱的表現,如果這是誤區(qū),這該是多大的誤區(qū)。£P于對方的拒絕,作者認為拒絕恰好是了解對方需要的重要途徑。當然這樣高理智高情商的溝通,我認為只有大人參與的溝通才可以實現,對雙方都是低幼的兒童不適合。
怎樣做到非暴力溝通,特別在我們出現憤怒情緒時呢?我們一般人會認為憤怒是因為某個外界事件沒有滿足我們的需求導致的,認為這是別人的錯。作者認為,外在事件是誘因,自己內心的需要沒有滿足特別是對事件的負面評價才是導致我們憤怒的真正原因,這個觀點與埃利斯創(chuàng)建的ABC情緒療法是一致的。當然真正憤怒的根源有時是很難找到,這就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傾聽憤怒,做到“閉嘴”——我認為這本書處理憤怒最簡易最實用的方法。這樣看來,憤怒就有了價值——找到憤怒的原因,察覺內心的需要。
怎樣做到非暴力溝通,特別在面對孩子的家務活問題時,這幾乎是所有家長都煩惱頭疼的問題。我們常常的做法是“要求、命令、甚至是強迫”,作者認為這些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從滿足內心需要角度上是極少的。孩子們也許會因為羞愧、內疚、壓力等負面情緒做家務——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在孩子的家務活上,作者認為更好的溝通方式還是非暴力溝通,即表達我們的感受,提出請求、從而才有可能被滿足需求。比如說我會希望孩子做家務,我會提出我的感受與請求,孩子一旦發(fā)現自己沒有被剝奪自由選擇的權利,發(fā)現可以為別人帶來幸福,應該會更愿意做家務活。
比如在面對親密關系時,對方責怪我們忘記做他交代的事情,一瞬間我們也是很來氣,這時安靜下來,閉嘴,透過對方的憤怒看到對方的需要,也覺察自己的需求,然后表達出來,理解了對方,對方就會更好地理解自己,這時再來表達被責怪的感受。當然恕我很難做到!
又比如媽媽們一看到孩子的玩具扔了一地,一瞬間也是很生氣的,按以往會責罵,這時覺察我們真正的需要——我們對于整潔環(huán)境與孩子良好習慣養(yǎng)成的需要。表達這個需要,采用請求的方法,那樣我們的需要是更容易滿足的,當然這也是很難做到的。
之所以很難做到,而還要生氣憤怒,是因為認為那是對方的過錯,抱怨就是這樣產生的。
所以說,我如果有什么收獲,那就是更學會了“說”與“不說”。“說”就是更會表達自己真實的需要與請求;“不說”就是適時的閉嘴,盡可能的傾聽,可能閉嘴更簡單易行些。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