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鼴鼠婆婆的解藥》是一部由臺灣作家亞平著作的小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呢?小編這里給大家?guī)砹艘黄W友讀這本書的讀后感,一起來欣賞吧!
睡前故事,今天和女兒共讀的是《鼴鼠婆婆的解藥》。
這本書的寫作者來自中國臺灣。無論是故事的結構和觀點都還是挺“中國思維”的。
一個小松鼠為了幫自己的妹妹找到治病的藥,偷偷摸摸跑進了鼴鼠婆婆的洞穴里。
在森林里,大家都不喜歡靠近鼴鼠婆婆的洞穴,因為洞穴陰暗潮濕,還常常會發(fā)出奇怪的氣味來。但是據說,那里會有神奇的解藥。
小松鼠跑到洞穴里,先后經歷了“癢癢洞”、“疼疼洞”、“癢癢洞”之后,終于見到了鼴鼠婆婆。
原來,鼴鼠婆婆是專門研究細菌,開發(fā)解藥的醫(yī)藥師。她讓小松鼠帶來自己的妹妹,給她看病,發(fā)現松鼠妹妹的病是重感冒加上過敏。
最終,鼴鼠婆婆也松鼠妹妹開出了藥方,小松鼠還成為了鼴鼠婆婆的制藥小幫手。
坦白說,剛讀完這篇繪本小故事,我覺得這是一篇典型的“中國式教育”的故事。
比如:小松鼠冒險闖入鼴鼠洞,亂碰亂找,結果一會兒頭疼、一會兒身體癢、一會兒渾身無力。這不就是教孩子要規(guī)規(guī)矩矩,扼殺“創(chuàng)業(yè)”,不讓“試錯”么?
然而,再往深一層想,我找到了另一種解讀的方式:
1、用積極的心態(tài)是看待陌生的環(huán)境。鼴鼠婆婆的洞穴里對松鼠來說,是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讓小松鼠產生了恐懼,但恰恰這個讓人害怕的鼴鼠洞穴才能研制出治療疾病的解藥。在陌生的環(huán)境里,每個人都會有害怕的感覺,小朋友更是如此。面對陌生環(huán)境,積極探索,大膽嘗試,才會讓自己收獲更多。
2、用“了解”來化解“膽怯”。鼴鼠婆婆是一個看起來會讓小朋友很害怕,因為森林的小動物們都害怕它,它的樣子也很恐怖。可是,當你走進鼴鼠婆婆,了解鼴鼠婆婆之后,才發(fā)現其實傳聞并不可信,那不過是人們的想象。原來鼴鼠婆婆不但不可怕,而且還很善良、聰明和努力,通過了解,小松鼠少了一個害怕的對象,還多了一個能給予它幫助的朋友。
3、任何對“陌生”的膽怯,都來自于信息不對等。而我們與孩子的每一次交流,其實都是在幫孩子獲得更多的“信息”,教會她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這個世界。最終,這個陌生的世界在她眼里變得不再“陌生”的過程,就是她成長的過程。
我一直以為,無論孩子的未來怎樣?從事什么職業(yè)?孩子的底色,就是父母在他(她)童年的時候給描繪上的。愿每個父母都能給孩子的心里描繪出最暖的顏色。每個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請珍惜她的每一天。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