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繆傳》是一部由赫伯特•R.洛特曼著作的書籍,該書劇情豐富,扣人心弦,網(wǎng)友對這本書的評價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欣賞吧!
我一直很想到加繆的家鄉(xiāng)走一走。我知道那里一定早就物是人非——在加繆出車禍的兩年后,阿爾及利亞穆斯林在20世紀(jì)中葉民族主義的推動下,獲得了民族獨立,加繆經(jīng)歷過的法屬阿爾及利亞已然消失——我知道那里恐怕也很難找到加繆生活的印記——就連加繆自己在世的時候回家鄉(xiāng)拜謁,似乎也沒有找到祖輩的線索(如果他找到的話,應(yīng)該會把寫進《第一人》前幾頁里)——我知道其實在巴黎能看到他更多的影子,但我還是很想去他的家鄉(xiāng)走一走,看看他上學(xué)的地方,玩耍的街道,想象一個貧苦的、沉默寡言的小男孩,在老師的護佑下,一步一步把文字和陽光揉入自己的生活。
痛苦,大地,母親
?加繆小時候家境很困難,“孤兒寡母,寄人籬下”,概括起來很簡單,但其中的心酸苦澀,卻綿長得讓人落淚。加繆的父親名叫呂西安·奧古斯特·加繆(Lucien Auguste Camus,簡稱呂西安),1906年應(yīng)征入伍,役期兩年,此次兵役結(jié)束之后,他成了后備役軍人。當(dāng)?shù)谝淮问澜绱髴?zhàn)爆發(fā)后,他再次加入了軍團。沒過多久,1914年10月11日,加繆的母親接到了電報,呂西安在部隊醫(yī)院不幸病逝。和電報一起到達(dá)的,還有一塊從呂西安身體內(nèi)找到的炮彈片,“請遺孀保留”。就在這么一個清冷的早晨,母親永遠(yuǎn)地失去了丈夫,兒子永遠(yuǎn)地失去了父親。隨后,孤立無援的母親只好帶著兩個孩子回到阿爾及利亞老家。困苦生活像塊磨刀石,每分每秒都在研磨人的情感和心靈,把它們磨鈍磨糙,磨成冷漠自私,磨成麻木不仁,磨成一個個扎得人心痛的悲慘故事。如同加繆日后的描寫:
“有這樣一位婦女,她丈夫的去世使得她和兩個孩子生活在貧窮中。她住在她母親家里,母親也很窮,還有個殘疾的當(dāng)工人的兄弟。她要干活,要做家務(wù),把孩子的教育托給了母親。她的母親粗暴、傲慢、專橫,對孩子很嚴(yán)厲。一個孩子結(jié)婚了。要說的是另一個孩子。先是公立小學(xué),隨后進入中學(xué),在校吃午飯,每次回到家中,就回到了貧窮、骯臟、令人厭惡的地方,外祖母不善良,溫柔的好母親卻不知道怎樣愛撫孩子,結(jié)果也是麻木不仁……”
有一天,母親干完活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里,家里空無一人,她的母親上街買東西去了,孩子們還沒有放學(xué)。她坐了下來,眼睛看著地板,天漸漸地暗了下來。“孩子這時回來了,他看到她瘦弱的影子,骨頭突出的肩膀,他停了下來,因為他怕……他憐憫她的母親,這是對她的愛嗎?她從未與他親熱過,因為她不能跟他親熱。于是他長時間地站著看她。由于感到自己是個局外人,他意識到了她的艱辛。”(《反面與正面》)
貧苦的生活對人的心智有怎樣的影響呢?有的人或許因此而怨恨社會怨恨他人,在心里埋下仇恨的種子;有的人或許因此而變得冷漠自私,麻木不仁,即便以后生活狀況好轉(zhuǎn)也依舊學(xué)不會共情;但也有人,在這種生活中磨練出更柔軟的內(nèi)心,從內(nèi)心深處本能地?zé)釔圻@個世界、熱愛人和命運。加繆就是后者,讀他的文字,很容易就能觸摸到他那顆真誠敏感、有些防備卻柔軟的內(nèi)心。“據(jù)加繆的朋友講,他從來不擺架子,直爽地與各階層的人交談。很久以后,有位文學(xué)批評家指出,他的自由不是跟馬克思學(xué)的,加繆回復(fù)說,‘是的,但我在悲慘世界中學(xué)了。’”(《加繆傳》)很久很久以后,加繆長大,娶妻生子,逐漸作為作家被廣泛認(rèn)可,他對過去的回望才開始變得溫柔浪漫。“貧窮對我來說從不是一種痛苦……為糾正自然產(chǎn)生的麻木不仁,我把自己置身于貧窮和陽光之間。貧窮使我看不到在陽光底下,在歷史的長河中一切都是美好的,陽光使我知道歷史并非一切。” 因為懂得貧困的艱辛和人心的脆弱,才能在活得真誠而堅韌:清醒地觀察和分析人, 理解善的脆弱和行為的鄙俗,但仍堅持追求更高的價值,哪怕它遠(yuǎn)在天涯。
人類,沙灘,夏日,大海,陽光
面對人類生活中的脆弱要素,無知、貪婪、惡意、各種形式的癲狂,欲望、懶惰、缺乏想象力……卻又希求善好生活的人,往往需要某種超越性的東西支撐自己,度過必然會出現(xiàn)的各種精神危機。很多人接受了宗教,把“神啟”一刻的體驗織入肌膚,例如沉思中的帕斯卡;很多人明確拒絕“作為一種救贖方式的宗教”,在眾神已死的世界構(gòu)建某種新的精神“原力”,例如加繆。人終有一死,這是無法變更的人類境況;人想要探尋意義,首先必須清醒地接受這一沒有任何虛幻希望的事實。但如果一切都了無意義,一切都通向必將到來的死亡,那“人為什么不自殺?” 在就繆看來,“救贖”的可能就在他所熟悉的陽光,沙灘,夏日,大海和人類之中。“要對生活回答‘是’,要對未來回答‘不’。” 擁抱生活,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在陽光和大海中獲得自由和意義。 地中海思想,正午陽光下人類精神的勃發(fā)生機。
“人是唯一的主人,過去拘束他的是彼岸的幻景,如今其思想的結(jié)局不再是辭讓,反而綻出意象的花朵。他嬉戲在神話中,但神話的意義只是人類的受苦,兩者都是無窮無盡的,那不是娛人或感人的神性寓言,而是地上的面孔、姿勢和戲劇。在這出戲里,我們發(fā)現(xiàn)艱苦的智慧和一陣瞬息即減的激情。”
“地中海(和與地中海相關(guān)的)人的觀念是,在太陽充分照射的沿海地帶長大的人,他們知道自己的局限,也知道物質(zhì)的尺度。在北歐人眼里,地中海人熱情奔放,說話滔滔不絕,但似乎缺乏克制力,缺乏客觀性。然而地中海的文人則確信,他們是古典主義的繼承者,他們是與大自然一起被造就出來的。加繆很快在蒂巴薩找到了他心目中的地中海的象征,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古羅馬遺址。地址與近在咫尺的大海、周圍茂密的草木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加繆在《蒂巴薩的婚禮》一文開頭這樣寫道:‘諸神春天住在蒂巴薩,在太陽下,在苦艾草的芬芳中對話。’”(《加繆傳》)
苦難,榮譽,世界
加繆一生其實過得很辛苦。童年時父親早逝,母親被沉重的生活壓彎了腰,麻木冷淡;成年之后,婚姻并不太幸福,雖然妻子年輕貌美,但長期藥物上癮,情緒很不穩(wěn)定;性格隱忍且健康狀況不好的加繆,在其中免不了受不少痛苦。戰(zhàn)后政治風(fēng)云詭秘多變,那一代知識分子面對智力和行動力上的挑戰(zhàn),現(xiàn)在看起來像是多場混戰(zhàn)的盛宴, 但如身處其中,必然有很多愁悶而悲郁的時刻。加繆在拿了諾獎之后對貧困生活的詩意描述,“置身于貧困和陽光之間”,并不是對痛苦的刻意回避,也不是時間磨損后的忘卻,而是一種經(jīng)歷后成熟后的釋懷。如同你走過千山萬水,歷經(jīng)痛苦掙扎,終于努力到達(dá)一個不錯的高點,回過頭去,山間所有看得到的小路,無論如何蜿蜒曲折,都指向此時此刻的你;往事浸潤在迷霧中,神秘中仿佛自有深意。
可惜拿了諾獎之后,就在加繆以為自己終于把心境調(diào)整到比較好的狀態(tài),終于開始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書稿寫作的時候,命運卻又開了殘酷的玩笑。那張沒有用上的火車票,和他文件夾里明確標(biāo)注了將完成時間的書稿,如同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一樣;“一切都沒有變化,可是和以往再也不一樣了。我們在經(jīng)歷事物的時候不能明白其含義,而以后,當(dāng)我們有了足夠的閱歷,能夠明白我們所看到的事物時,已經(jīng)太晚了。”
荒誕,虛無,重復(fù)勞作,革命,左右,意識形態(tài),苦難,榮譽,地中海,世界,人類,夏日……加繆的一生很辛苦,但這正是人的時間和世界。“與世界不分離。把生命置于陽光之中,一生中就不會一事無成。不管處在何種境地,遇到何種不幸與失望,我的所有努力便是重新去尋找接觸。在我親身體驗到的這種悲哀之中,是難以表達(dá)的意思;即使看到的僅僅是夜幕中的一座丘陵,那又是何等陶醉的感覺。”(《手記之一》)
我仍然很想到加繆的家鄉(xiāng)走一走,盡管我的世界到處都是他。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