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鬼夜行——陽》是一部由日本作家京極夏彥著作的小說,劇情精彩,耐人尋味,小編整理了一篇網友對這本書的讀后感,一起欣賞吧!
最近一股腦出了三本日本作家的妖怪書,除了水木茂的《妖怪大全》,剩下兩本《百怪圖譜》和《百鬼夜行 陽》都是日本著名的妖怪推理大師京極夏彥的作品。這股妖怪熱讓我第一次閱讀到了京極夏彥的作品,當然《百鬼夜行 陽》作為京極夏彥的首部閱讀作品不是很合適。因為這本書中十部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京極夏彥以前作品中的配角,對于不熟悉京極作品的讀者來說,可能對于故事的理解會有點偏差。不過,這幾個故事除了個別一兩個以外,大部分都可以作為獨立的故事閱讀,讀者不受以前故事的干擾,可能會有更多不同的想法,這種閱讀體驗也是很奇妙的。
我自己一直對于鬼怪神佛的故事很感興趣,從今年1月份到現在也一直在讀《聊齋志異》。記得前兩天和朋友一起吃飯的時候,朋友還問我:“你覺得這個世界上有鬼嗎?”
我說:“我覺得沒有鬼,但是我很害怕鬼。”
朋友哈哈大笑。
我說的是真心話。從小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又學了那么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我絕對是一位唯物主義者,相信科學,不相信鬼神。但是,我的膽子又很小,前幾年特別害怕進寺廟,尤其是每間寺廟天王殿兩側供奉的琴瑟琵琶四大天王,一看見,就渾身哆嗦。這幾年,隨著年紀漸長,反而慢慢不害怕了。細思量,覺得其實這世界根本沒有什么鬼怪,所謂的害怕全是自己的內心。年輕的時候,計較太多,欲望太盛,患得患失中有所懼;如今對許多事情釋然了,對人生和生命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清心寡欲反而無所懼了。
讀京極夏彥更是加深了我這種想法。本書的名字是《百鬼夜行》,但是翻遍全書卻沒有一個鬼怪出現,只有人。腰封對本書的總結非常到位:“十夜怪談,真相層層揭開。被妖怪吞噬了心靈的凡人,漸漸模糊了幻象與現實的邊界。”如今,人類憑借自己的聰明智慧已經足夠強大了,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說誰能傷害到人類的話,那只能是人類自己了。
京極夏彥運用重復性的,如同夢囈一般的語言,為每一個故事營造出了一種詭異的氛圍,其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不同的讀者能從中讀出不同的感受,每篇故事如同鏡子一般,投射著讀者的內心。即便是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讀者由于閱歷的不同也能解讀出完全不一樣的滋味。每個人喜歡的故事也會各有不同,身為母親的我,印象最深的則是《鬼童》。
《鬼童》講了一個叫江藤徹也的男人,父親早逝,母親開了一家飯店含辛茹苦的將其撫養(yǎng)大,而江藤不懂進貨,不懂開店,不懂做菜,只在母親的羽翼下生活。終于,母親病倒了,江藤只有獨立起來多掙錢,才有可能醫(yī)治好母親。絲毫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江藤最終選擇了親手殺死母親,因為他害怕獨立,還討厭母親“又吵又煩”的嘴巴。最終,江藤放棄了作為一個人,變成了披著牛皮的“鬼童”。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一部經典電影——希區(qū)柯克導演的代表作之一《精神病患者》。一位美女貪污了一大筆錢,駕車逃亡,夜宿一家汽車旅館。旅館的老板對這位美人一見鐘情,不料,美人在洗澡時卻慘遭殺害,此殺人鏡頭太經典,以致于一個鏡頭成就了一部電影。第二天,旅館老板發(fā)現了尸體,他聲稱是自己的母親不高興他喜歡這位美人,所以把她給殺死了。為了保護母親,旅館老板將美人的尸體和座駕銷毀。美人的姐姐到旅館來進行調查,卻意外發(fā)現旅館老板的母親已經成為了一具木乃伊干尸,原來每晚聽到的老板和母親的對話都出自同一個人。旅館老板精神分裂出了兩個人格,一個是自己的,一個是母親的。當旅館老板被捕入獄時,他自己的人格已經完全被母親的人格所取代了。
我大概是初高中的時候看的這部電影,年紀太小,看的云山霧罩,F在分析,旅館老板沒有父親,母親從小將他拉扯大,所有的心血全部傾注在了兒子的身上,對兒子強勢的控制欲令兒子忍無可忍,只能痛下殺手。但是“弒母”對人來說是最大的心靈創(chuàng)傷,面對如此巨大的精神傷害,兒子分裂出了母親的人格并最終將自己本身的人格取代了。
一部小說加一部電影令我陷入深深的沉思,我們應該怎么對待和教育自己的兒女呢?日益殘酷、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讓我們這些為人父母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之中,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無限焦慮:孩子長得不如別人高,孩子吃的不如別人多,孩子學習不如別人好……得學畫畫了,得學樂器了,得學唱歌了,得學游泳了……上哪所小學,上哪所中學,上哪所大學……怎么還不找對象,怎么還不結婚,怎么還不生孩子……過度焦慮之后,就是“過度保護”,什么事情都代勞,什么事情都不放心,始終放不開牽著孩子的那只手。
中國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也可以說是最壞的父母。我們把孩子塑造成了我們想要的樣子,卻忽視了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全力呵護下的幼苗,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延遲了自己的成熟。古代男子十五六就成家立業(yè)了,我們現在的孩子大學畢業(yè)都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對于巨嬰,我們還能有些許的慶幸,畢竟嬰兒終究有長大的那一天;但是如果變成了鬼童,那就是孩子的不幸、家庭的不幸,乃至于社會的不幸了。
父母給了孩子生命,也要給他一雙獨立飛翔的翅膀。
最后,以紀伯倫的名句送給所有的父母:“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于你們。”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