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wèi)童年讀后感(一)
最近我讀了孫云曉教授的《捍衛(wèi)童年》一書,感觸頗深。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篇頭語:“人們習慣把兒童與明天聯(lián)系在一起,似乎是為了明天才重視兒童,這不全面。人生每個階段都有獨特價值,童年的意義絕不僅僅是為了長大成人。兒童的名字是明天更是今天,捍衛(wèi)童年是父母和教師的神圣天職。”這段話給我以極大地震撼。父母們個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往往把自己沒有能夠實現(xiàn)的理想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好的成績和名次讓孩子失去快樂的童年,讓孩子背負沉重的負擔,成年人的幸福和不幸往往從童年找深刻原因。讓孩子的天真、爛漫、快樂的童年變成灰色的童年。還給孩子幸福的童年是父母和教師的職責。
《捍衛(wèi)童年》重點談“童年恐慌”這個值得警惕的現(xiàn)象,即兒童因面臨巨壓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致的一種較強烈較持久焦慮心態(tài)。在兒童的日常生活中,與學習有關的壓力是他們面臨的最主要的壓力,且呈現(xiàn)逐漸增長的趨勢。巨大的學歷壓力扭曲了兒童的學業(yè)動機和人格發(fā)展,導致兒童認知需要缺乏,競爭需要強烈,人際關系不良,使兒童失去快樂,童年過于短暫,甚至導致兒童厭學,厭惡生活,導致有些兒童采取極端手段來逃避壓力。這就是“童年恐慌”。
孫教授的“童年恐慌”原因分析有三:第一,父母過高的學歷期望和不當?shù)慕逃绞绞菍е?ldquo;童年恐慌”的一個直接原因。第二,教育評價指標單一,學校過度追求升學率,是導致“童年恐慌”的重要原因。第三,社會上扭曲的價值觀念和輿論導向是導致“童年恐慌”的深層原因。“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口號,被廣泛地誤導成競爭越早越好,完全背離兒童的身心特點和教育規(guī)律。而如今的社會,如今的家長正是在這種口號的誤導下讓孩子失去快樂的童年不斷的讓孩子奔波于特長班、加強班、補習班,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實際情況,不要對孩子提過高的要求。有些父母也許剛開始并沒有給孩子提太高的要求,但他們的“胃口”挺大,孩子差一點就要求孩子好,當孩子好一些了又要求更好。這樣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要求一步步躥了上去,其目標是希望孩子十全十美。孩子都是很敏感的,盡管口頭上不對孩子提過高要求,但這種沒有止境的“欲望”,孩子是一眼就能看得出來,他會在無形中變得焦慮。所以成年人不要追求完美,希望孩子永遠爭第一的心態(tài)未必對孩子有利。
父母應該學會寬容孩子的不完美,世界上每一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當孩子身上有一些缺陷存在時,只要無傷大雅,父母不妨和孩子一樣“視而不見”,大可不必對孩子進行責備,引發(fā)無謂的恐慌危機。當然,這種“視而不見”并非真的放縱不管,而是不讓孩子總是那么緊張,我們應該選擇適當?shù)臅r機以適當?shù)姆椒ㄈソ鉀Q問題。
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讓孩子遠離“童年恐慌”,還給孩子天真、爛漫的、快樂的童年。
捍衛(wèi)童年讀后感(二)
為了將來更好地和寶寶溝通,最近開始學習育兒的知識,前幾天剛剛讀了兒童教育專家孫云曉先生的《捍衛(wèi)童年》一書,收獲不少,原來孩子的教育是如此細致龐大的一項工程,突然覺得好有壓力,在育兒方面一片空白的我,將來怎么能好好的教育孩子呢?慶幸我在此時及時的注意到此問題的重要性,至少還有近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補習相關知識。要特別的感謝那些為了兒童教育事業(yè)嘔心瀝血的專家學者,可以讓很多年輕的家長有更多的學習資源。
印象中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幸福、快樂、無憂無慮的,然而現(xiàn)實卻是在應試教育的威嚴下,很多孩子的童年被各種的學習培訓占據(jù),很多父母不能以平等、尊重的態(tài)度和孩子溝通,越來越多的孩子童年失去了絢爛多彩。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發(fā)展自己的過程,當孩子們連玩耍的自由都沒有的時候,將來怎么能有發(fā)展創(chuàng)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讀書、學習,當孩子被長期逼著做他不喜歡的事情,壓力得不到宣泄,悲劇隨時可能出現(xiàn)。
國際社會認同的兒童概念包括:第一,必須將兒童當“人”看,必須承認兒童具有與成人一樣的人格,而不是成人的附屬;這一點我的理解就是對兒童的尊重,家長或者老師與孩子之間是平等的,而不是前者就是高高在上,后者就任前者隨意擺布的,如若不是讀了這本書,我想我是不會反思我與孩子(哥哥家的孩子)的交往,雖然滿腦子都是想著如何讓侄子侄女更好地成長,但是似乎假期在老家與他們的交往并沒有處處做到尊重他們,說教無效以后往往免不了大聲訓斥他們,他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更是如此,因為農村生長的孩子們,家長心中并沒有完整的教育孩子的理念。第二,必須將兒童當“兒童”看,承認并尊重童年生活的獨立價值,()而不能僅僅將它看做成人的預備;這一點理解不是很到位,也許是兒童和成年人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用成年人的生活理念要求孩子,當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時刻要提醒自己,他只是一個幾歲十幾歲的孩子,他有自由玩耍的權利,他有選擇他喜歡的事情的權利,家長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要求任意的強加于孩子身上,而要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童年對于孩子來說不僅僅是學習各種知識,更重要的是快樂健康的成長、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第三,兒童在成長階段,應當為其提供與之身心發(fā)展相適應的生活,兒童個人權利、尊嚴應受到保護。這一點應該是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教會他應該做的事情,比如在他六歲的時候,他應該會自己吃飯、洗臉、系鞋帶等,而不是仍然有父母代勞。
童年時代是特別有意義的,很多奇思妙想的萌芽都來自寶貴的不可替代與重復的童年時光。愛孩子,就來捍衛(wèi)孩子的童年。給孩子創(chuàng)造自由發(fā)展的條件,讓孩子感受成長的幸福,而不是每天都帶著對學習和分數(shù)的恐慌睡覺。
捍衛(wèi)童年讀后感(三)
年初,學校給每位教師發(fā)了一本孫云曉所著的《捍衛(wèi)童年》。利用業(yè)余時間,我閱讀了這本值得一讀的教育書籍,這本書對于我這樣的新教師來說受益匪淺。孫云曉是當代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專家,他的一系列教育觀點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比如說“要警惕青少年‘情感荒漠化’”“孩子為什么會出現(xiàn)童年恐慌”“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健康人格”“兒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發(fā)現(xiàn)兒童,解放兒童,發(fā)展兒童”“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其中“兒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發(fā)現(xiàn)兒童,解放兒童,發(fā)展兒童”這一教學理念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讓我反思良久。
讀了孫云曉的《捍衛(wèi)童年》,回憶自己的過去,不禁思考自己曾對學生的教育:自己把學生真正當孩子看了嗎?我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嗎?我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有多少?我除了希望他們考出好的語文成績慰藉我自己那份虛榮心之外,又有多少愛是“純粹的”呢?我的學生需要我這種“強買強賣”的無私之愛嗎?現(xiàn)在,我真正的體會到,愛學生是沒有條件的,老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真誠地為學生付出愛心。如果不能付出真愛來對待學生,學生就會敏感地認識到老師對自己只是訓斥和說教,而不是真正為了他們的成長。
我覺得教師愛學生,不單要愛好學生,更要愛學習差的學生。教師的愛應該是陽光,讓所有的學生得到沐浴,滋潤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在教師的眼里不應有壞學生。在學生的眼里感到老師的愛是公正的、公平的、無私的,讓學生感到老師可親、可敬和依賴,這樣學生有話愿意向老師傾訴和老師溝通。
教師愛學生,要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成長。學生成長是需要一些時間的,當你覺得學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時,不要灰心,更不要把學生打入冷宮,要耐心等待,教育常是三分教七分等,在等待和幫助中讓學生成長。再者學生是千差萬別的,不可能完全一樣,有的學生會乖巧聽話,也有的學生比較淘氣。教師要看到差別,對每個學生不同特點給予尊重。應明確沒有尊重就沒有愛,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更應尊重學生個性品質的發(fā)展。教育學生的前提是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前提是尊重學生,如果因學生淘氣就將其看作是有問題的學生,這樣根本算不上尊重學生,教育的全部秘訣是真愛。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以滿腔的熱情迎接那些淘氣的學生,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引導,使每一個學生都向良好的方向發(fā)展。
教師愛學生是無條件的,只有這種無條件的愛,才讓學生感到真切自然。喚起學生愉悅之心,奮進之力,因此而走向成功。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