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的童年讀后感(一)
初中時代曾讀過一些文學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高爾基出生在俄國尼日尼·諾夫戈羅德一個木工家庭,早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歲走向社會,飽嘗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據他童年的生活而寫成的,可以說是自傳體小說,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小說中的主人公同樣是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瀕臨破產。而兩個舅舅也是同樣的粗暴、自私的市儈,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沿襲著這樣的風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祖父經常痛打外祖母及孩此文來源于文秘資源網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嗎?!所以這本書都會令我們每一個人感到不快和壓抑,這也是必然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惻隱之心。
處在這樣丑陋的社會,我們不得不擔心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會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藹、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使他發(fā)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里。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然而我覺得與其說是被他們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這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高爾基正是以他無產階級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嫻熟的藝術技巧,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成功地再現了阿廖沙作為一代新人從覺醒到成長的艱難歷程。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于相信,竟會發(fā)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此文來源于文秘資源網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fā)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么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就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批判俄國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習氣,痛斥小市民的卑鄙靈魂。讓這種卑鄙靈魂消失,正是無產階級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還在繼續(xù)……
而我所要說的就是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你想想,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會到來。
高爾基的童年讀后感(二)
今天,當我閱讀《高爾基的童年》這篇文章后,被文中高爾基那種讀書時忘記一切,專心致志的態(tài)度所感染。
我一字一句地仔細閱讀時,仿佛和高爾基在一起讀書。他讀得那么專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忘記了。讀到這里,我情不自禁想起了自己以前讀書的情景。每當父母給我買回新書或自己借到一本書,我就如魚得水,總是迫不及待地閱讀。我雖然愛看書,但從中得到的收獲卻極少。為什么呢?高爾基如饑似渴地讀書,忘記了一切,自己與之相比較,我只是看熱鬧,反注意了一些主要的故事情節(jié),從來不曾寫讀書筆記;也不曾體會文章的內涵;更未注意過他人作品、文章寫作的好方法等。又因看的書多,且都是走馬觀花,囫圇吞棗,所以看罷即忘,收益淺。我想高爾基所以能成為世界文豪,與他從小那求知若渴、專心致志的讀書精神是分不開的。同時,高爾基認真讀書的態(tài)度,不反反教育了我做任何事都要具有認真的態(tài)度。
粗心乃失敗的根源,認真是成功之秘訣。我是深有體會的。記得我在這學期數學期中考試時,十分失敗,()其原因就是――粗心。較難的題,一分未扣,而較簡單的一道填空題,由于在草稿紙上是根號5,卻因看錯把根號5寫成根號3,被扣去兩分,這難道是我不會嗎?唉,粗心使我屢次失敗,我懷疑,它難道是我的影子,總與我相伴嗎?可今天,我看到高爾基讀書忘了一切,而拋開粗心的唯一辦法,就是與認真交朋友,對,終于悟出,粗心并非與我相隨,不是總與我結交為友。而今只有甩掉它,放棄它才會通向成功之路待任何事情都要持認真的態(tài)度。
今天,我細細閱讀了《高爾基的童年》后,對“粗心乃失敗的根源,認真是成功之秘訣”這句話更堅信不疑了。
高爾基的童年讀后感(三)
我閱讀了《高爾基的童年》這篇文章,被文中高爾基那種專心致志、忘我的讀書精神深深地打動了。
《高爾基的童年》這篇文章是前蘇聯作家高爾基寫的。文中講到了高爾基童年時很愛讀書,并且很保護書。他讀書時忘記一切的態(tài)度真讓我佩服。
我一字一句地閱讀著,仿佛和高爾基一起讀書,“他讀得那么專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忘記了”,讀到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以前讀書的情景:每當父母給我買回新書時,我都會迫不及待地看起來。雖然我看的書不算少,但從中得到收獲卻極少。這是為什么呢?我思索著這個問題并認真把自己的讀書方法跟高爾基作了對比,才恍然大悟:高爾基讀書時忘記一切,而我呢?僅注意了一些主要的故事情節(jié),從來不寫讀書筆記,也從不體會文章的內涵,更沒研究過文章為什么要這樣寫?磿鴷r,總是粗枝大葉,囫圇吞棗,所以沒記在心里,收獲甚少。我想高爾基之所以能成為世界文豪,與他從小專心致志地讀書的態(tài)度是分不開的。
看了這篇文章,我還明白應該與“仔細”交朋友。“粗心乃失敗的根源,仔細是成功之秘訣”。記得上學期我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是因為粗心。應用題沒有好好審題,錯得很可惜。唉!粗心使我屢次失敗。我咬咬牙默默地跟自己說:“對待任何事情都要仔細、專注!”
書,是我成長的搖籃,它教會我如何生活,如何學習,讓我健康快樂地成長!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