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家長如何配合孩子?
孩子復習迎考,家長究竟做些什么才能有效幫助孩子呢?
2009年4月,正是許多孩子為高考做最后拼搏的時候,一個山西大同母親撥通熱線,一定要跟咨詢師聊聊孩子的事情:“我們一家人現在都以孩子為中心,為了孩子高考,我辭去了工作,在家全職照顧他。為了他高考,我們電視都不看,上學、放學接送,甚至早餐的雞蛋都是他爸爸剝了遞給他吃?墒呛⒆訛槭裁淳筒缓煤脤W習呢?成績反而越來越差。”接通電話后,母親就不斷地抱怨。
原來為了配合孩子參加高考,2008年國慶節(jié)之后,全家一致同意母親辭職在家照顧孩子,從衣食住行到買教輔書、上培訓班,都是母親一手操辦。母親每天忙得團團轉,三點一線地穿梭于家、學校、培訓班之間。相反兒子卻無比“輕松”,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有的日程都被母親安排得滿滿的,他要做的就是像機器人一樣跟著母親的腳步走路,看起來要趕考的是母親而不是兒子。
母親忙得焦頭爛額,而孩子的成績卻跟媽媽的付出絕對不成正比。經過家里人(因家里就一個男孩,孩子已經成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寶)一致決定由爸爸和孩子進行正式溝通。因為孩子爸爸在國家機關工作,而且在個人求學的過程中有很多的亮點認為是值得孩子學習的。然而,孩子和爸爸的對話卻讓大家意想不到:“所有的事情你們不是都安排好了嗎?學習上的事情問我媽就行了。你上了好大學不一定我就要上啊。再說了,老爸,你掙的錢不就是給我花的嗎?我上了大學又能怎樣?”孩子的一席話讓家人瞠目結舌。一家人都是“為了孩子好”,可不知道到底做錯了什么。媽媽更是感覺挫敗,自己的良苦用心、辛苦付出,兒子竟全然不領情。
可以說,高考之前家長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能給孩子以支持和幫助,但方式、方法不同,效果也會大不相同。案例中一家人發(fā)生的事情,在每年孩子參加高考的家庭中是很常見的。家長們的行為和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定程度上也是目前我國的教育制度和社會現實使然。高考“指揮棒”的作用在家庭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孩子高考是全家的頭等大事,家長總認為只要把好這一關就大功告成了。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學會自立,但又不能容許孩子成長中走彎路、犯錯誤。所以很多家長希望在孩子人生的關鍵路口能夠為孩子“把好舵”,從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復習資料的選擇,到給孩子定目標、選學校、定專業(yè),家長儼然成了孩子高考戰(zhàn)場上的指揮官。可學習、高考本來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需要讓孩子為自己的事情負責,可很多家長卻越俎代庖了。孩子的事情由家長來決策并包辦代替,無形中替孩子承擔了責任,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同時也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另外,一定程度上來說,不少家長在這個時候為孩子的付出都是有條件的。一旦孩子高考的結果達不到家長預期的目標,家長就會出現從“滿懷期望”到“無比失望”的情緒落差,抱怨、指責孩子,甚至對孩子的前途喪失信心。而這樣又容易引起孩子的沮喪、自責、痛苦,或者會把失敗的責任推到父母身上。
高考重要但不是唯一成才之道,孩子能夠考上理想大學深造以求得個人更高的發(fā)展自然是幸事,但高考即使失利也不能認定全盤皆輸。現代社會可以說成才之路千萬條,人生之路處處是考場。所以,面對孩子的高考,家長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要盡量順其自然、為所當為,讓家成為考生最穩(wěn)定的支持基地。
家長要從內心認識到高考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要為當下這件事負責的。家長要向孩子表明:父母相信你,我們能為你做些什么?家長和孩子之間最好通過協(xié)商,明確孩子復習迎考時哪些事情是孩子自己要做的、哪些事情是父母要做的、哪些需要父母協(xié)助孩子來做的。
孩子學習的狀態(tài)和習慣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指望孩子學習方法和學習基礎在考前有很大提高是很不現實的。所以,家長與孩子交流時,家長盡量不要主動談論學習、高考等,更不要嘮叨督促孩子用心復習或者指責孩子前期的不努力造成今天有心無力的局面等,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和反感。(勵志一生 http://)家長最好不要妄加指點孩子學習甚至替代孩子制訂復習計劃、傳授應考技巧。家長需要用心扮演好孩子“高考助手”的角色,盡力幫助搜集一些準確、權威的信息和資料,至于學科和應試指導,需要時可以尋求有經驗老師的幫助。
另外,家長還要注意營造輕松、和諧的家庭氛圍,優(yōu)化孩子的飲食和睡眠質量,多跟老師交流,及時準確把握孩子心態(tài)、情緒變化等。
家長默默陪伴孩子一同走過考試,給孩子以支持和力量,幫助孩子完善過程,對家長來說是一次全新的體驗,也是家長成長的一個過程。親子間相互支撐一起經歷這段非常的日子,將成為彼此人生中巨大的一筆財富。
閱讀了本文的用戶還閱讀下列精彩文章,你也看看吧!
[學校教育家長配合很重要] [高考沖刺:高考前一個月營養(yǎng)食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