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凈寺
在襄汾縣趙康鎮(zhèn)東南二里許的史威村,有一座千年古剎叫普凈寺。雖地處村郊野原,規(guī)模宏大,視野廣闊,建筑巍峨,塑像精美。歷來香火旺盛,除本地信士云集外,近有侯馬曲沃稷山新絳,遠有吉縣鄉(xiāng)寧蒲縣襄陵的善男信女,每逢集日、佛祖忌日也都云集這里,焚香稽首,頂禮膜拜,有祈求流年吉利的,有祈求生兒育女的,有祈求祛病消災的,也有祈求摘取功名的等等,好像這里是個萬能得利之所,一有事,就來這里拜佛求簽,釋疑解難,求取心理的平衡。這些,只不過是民俗信仰方面的事而已,本不足為奇。這里要說的是它宏偉的元明建筑群與精美的泥塑藝術。由于它的文物價值與藝術價值的緣故,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了。2005年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現(xiàn)狀簡介
普凈寺位于襄汾縣西南汾陽嶺南的平原上,北依汾陽嶺,東與南有汾河環(huán)繞,西有姑射山為屏。此地沃野百里,灌溉便利,盛產(chǎn)糧棉,向為襄汾糧倉。近年大面積種植三纓椒,成為華北最大的三纓椒集散地。寺在南史威村西南二里許,坐北向南。沿中軸線自南向北分布有:影壁、山門、天王殿(通明宮)、十王殿、關帝殿、大佛殿。東線有鐘樓,西線有藥王殿及獻亭。建筑年代自元代至清代延續(xù)數(shù)百年,但現(xiàn)今規(guī)模仍以元代與明代早期建筑為整個建筑群的主體部分。中軸線的兩側留有大片空地。此寺只有鐘樓沒有鼓樓,沒有僧房(近年才蓋的幾間不計其內)。文革期間,寺內曾住有僧人,法號“慈人”(河北蔚縣人,大同華嚴寺出家),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由五臺山來此,文革后期圓寂。原有水井一眼,現(xiàn)已干涸填實。
普凈寺的管理,原由慈人和尚與一姓桑的一家負責(土改時桑姓一家寄住于寺內)。后,慈人圓寂,由桑家獨管。文革后期,桑家建宅于村內,寺務由一李姓信士住寺管理。20世紀90年代,正式建立普凈寺文物管理所,由襄汾縣文體局具體領導,普凈寺的管理與維護才走上了正軌。目前,襄汾縣文體局除了建筑了圍墻和建立了相應地管理制度外,特別邀請山西省古建保護與研究所對普凈寺進行了科學測繪,編造預算,相期進行修繕。
二、布局與建筑
普凈寺的建筑安排,基本以多進四合院為主體格局。但現(xiàn)在均缺廂房,自南向北依次為:
影壁:位于山門正面,座南向北,青磚砌造,寬4.21、高3.97米。
山門:面闊三間,進深二椽,明間開大門,寬9.83、深5.78、高6.70米。架構為三架無廊式,通檐用二柱。后檐內側砌磚墻。兩次間塑二金剛(哼哈二將)對立。門上懸豎匾,書“普凈寺”三字,系清乾隆之物,整個山門建筑簡單粗糙,不甚講究。
鐘樓:位于山門內之東北側,面闊一間,進深三椽,平面方形,寬4.50、深4.20、高5.60米,上懸鐵鐘一口。鐘樓頂為硬山卷棚,梁架為三架無廊式,系近幾十年內補修之頂。
通明宮:也叫天王殿、玉皇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椽,平面方形,寬19.60、深11.00、高8.70米,現(xiàn)為硬山頂。梁架為五架無廊式,通檐用三柱,內柱在脊檁下,柱頭施斗拱承托五架梁。斗拱僅施于前后檐及內金柱,依其形制分為三鋪作單下昂和三鋪作單昂翹頭。前后檐柱頭及補間共 22朵,內金柱2朵。殿內塑像7尊。明間神臺塑玉皇與侍者,兩次間各塑天王兩尊。有研究者認為:根據(jù)殿內金柱斗拱的位置,推測可能是原寺廟的山門所在。但從其梁架與其它殿的結構大體一致的作法以及弘治間創(chuàng)建“法堂”、正德年間補塑天王的年代來看,似乎就是明成化時碑刻上記的“法堂”,是作法事或詠經(jīng)所在。明正德時補塑了天王,清代添塑了玉皇,才將“通明宮”改為“天王殿”、“玉皇殿”。
十王殿:也叫羅漢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椽,原應為懸山,現(xiàn)為硬山,平面方形,寬19.21、深10.32、高7.30米。北側次間開窗,架構為五架無廊式,通檐用三柱,與元代三椽袱對搭牽梁通檐用三柱的作法相像。殿內迎南門塑千手千眼菩薩,門兩側靠南墻塑十殿閻王及書吏,東西墻及北墻拐角塑十六羅漢。當心間與千手菩薩相背處塑地藏菩薩。
關帝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硬山,平面方形,寬8.42、深7.75、高6.19米。架構為五架無梁式,用材小而粗糙?赡軇(chuàng)建于明末清初,到乾隆36年重修時也一百多年了。殿內南向塑關公、關平、周倉像,背后向北塑水月觀音及善財與目鍵連像。
藥王殿:位于羅漢殿西,面闊五間,進深二椽,懸山頂,共五間。東三間為藥王廟,西二間為禪房。三架無廊式,前后出檐,寬17.24、深5.78、高4.78米,建筑比較簡單。塑像為藥王坐像及二侍者。
藥王殿獻亭: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卷棚硬山頂,寬6.5、深4.0、高4.04米。用材較小,但還算精致,壁上繪有純墨色壁畫老虎圖。
大佛殿:最初叫大雄寶殿,后來人們習慣稱為大佛殿,系全寺之主體建筑,梁架結構及布局裝修皆元代原物。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原應為懸山,現(xiàn)為硬山。面闊19.7、進深11.67、高11.21米。大殿建在一個平矮的基座上,正面明間抱框處安裝六抹直欞格子門兩扇,中間為六出球紋格子門兩扇。兩次間砌半身檻墻,安裝四抹直欞格子窗六扇。兩稍間砌磚墻。筒瓦頂,僅留正脊,有個別的殘留琉璃瓦件及勾頭。其面貌顯然是清代修建。殿內后槽施二金柱,制成佛龕,塑釋迦、文殊、普賢華嚴三圣。在梁架結構方面,我國古建筑考古學家張馭寰在1979年“山西元代殿堂的大木結構”一文中有詳細的描述。
斗拱:前檐柱頭與補間各一朵,當心間二朵。當心間的斗為“瓜棱斗”,其余為一般通常做法。每朵斗拱均為重拱計心造,四鋪作出單下昂。昂面幽度較大,昂上承令拱與耍頭相交承擔撩檐檲。后尾為華拱承翼形拱,耍投枋后尾砍成第二跳華拱,施菊花頭。各間補間鋪作自檐檁團下置直干式挑斡,后尾挑入下平團之下,中間墊以耍頭拱。次間柱頭斗拱,在耍頭枋上置一斜梁,后尾挑至平團縫處,擔至大額上,承擔平梁,為元代平梁制作之一種。
梁架結構:當心間采用四椽袱接乳袱用三柱。乳袱上置兩重蜀柱,上下相連,中間用櫨斗墊接,連四椽袱上,承擔兩朵內額,額上立蜀柱承平梁。柱根相交之處,施搭牽與順袱串橫向貫通。平梁上立蜀柱抱叉手與丁華抹亥拱相交承脊檲。次間梁架應有內額橫穿兩次間與稍間,因此,在次間就不使用梁架,不用四椽袱與乳袱,而用大斜梁,斜梁之前端伸入耍頭枋上。后尾伸至大額上,駝峰令拱平梁均壓在斜梁后尾上,梁中心向較大的駝峰承托下平團,做到了擴大空間的效果。梁架結構特點:在次間、稍間后槽處置大內額,而且在四椽袱之上,次間梁架前后兩槽使用斜梁,從而減去四椽袱及內柱蜀柱、搭牽等構件。在補間斗拱上,使用直干式挑斡,耍頭后尾砍成踏頭拱與華斡兩種。乳袱后尾砍成雙卷瓣式。197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科技史文集·建筑史專輯》上,作者張先生是把它作為元代建筑廟堂的重點來介紹的,可見其在古建筑中的地位與價值。
三、塑像
普凈寺塑像依建筑年代而不同,從元代到清代前后延續(xù)數(shù)百年,現(xiàn)存塑像53尊,現(xiàn)分述于下。
1、哼哈二將:位于山門內廊兩側,皆虎目圓睜,臂套金環(huán),頭結雙髻,肌肉豐滿,做搏擊狀,可能原來握有兵器,現(xiàn)已不存。塑像骨架姿態(tài)平衡穩(wěn)健,立于一小平臺上,很可能是明清原作,但外表部分色彩與塑泥似乎是后加的,與建筑年代不符,疑為近代補修。
哼哈二將是封神演義中的殷紂王的兩員運糧戰(zhàn)將:一個是鄭倫,鼻子一哼,聲如響鐘,白光兩道,吸人魂靈。后被周將鄭九公擒伏,戰(zhàn)死。另一個是陳奇,張口一哈,黃氣一道,氣附于人,魂魄自散。也被周將黃飛虎殺死。姜子牙封神時,將他們封為西方釋家山門的守護者,人們習慣地叫他們?yōu)楹吖䦟ⅰ?/b>
2、玉皇大帝:位于通明宮,正面筑神臺,塑像其上。玉皇大帝坐北向南,冠冕袞袍,嚴臉肅目,雙手握圭,威襟正坐。從塑像風格分析,可能是清初之物。兩側各立一侍者,左捧金印,右捧玉牒,相向而立,神情呆滯,似為近年補塑。
玉皇大帝是封建皇權在鬼神世界的象征,屬于道家系統(tǒng),號稱“昊天金闕至尊玉皇上帝”,總管三界十方。但在民間的民俗信仰中,已把它超出道教之外,成了民間神鬼人世界真正的主宰,民間牌位就寫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每年春節(jié)和它的祭日都有隆重的祭禮。
3、四大天王:位于通明宮東西兩側,靠兩山壁筑神臺,一面兩尊,皆取坐姿,魁梧高大,面目威嚴。具著金甲戰(zhàn)袍,頭戴高大金冠,各持不同法器,高約3米,系明中期的藝術品。四大天王形象如下:
東南一尊,身著金甲紅袍,頭戴三佛高冠,白面凝眉,八字胡須兩綹,表情嚴肅,左手持琵琶,右手作彈狀。
東北一尊,身著金甲綠袍,頭戴三佛高冠,赤紅面,三綹須,左手按腿,右手舉劍。
西南一座,身著金甲綠袍,頭戴三佛金冠,鐵紅色面,虎目圓睜,黑色三綹胡須,左手握拳放于左腿上,右手拄畫戟。
西北一尊,身著金甲紅袍,頭戴三佛金冠,白面清秀,三綹胡須,表情嚴肅,右手握拳置于右腿上,左手擎一寶塔。
傳說,印度須彌山腰有犍陀羅山,山有四峰,各居一天王護一方天下。傳入中國后,成為四大天王,寺院多塑其像。東方叫“持國天王”,名叫多羅托,《封神演義》叫魔禮青,身白色,持琵琶,管理東勝神州。南方叫“增長天王”,名叫毗瓊璃,《封神演義》叫魔禮紅,身青色,持寶劍,管理南贍部洲。西方叫“廣目天王”,名叫毗留博義,《封神演義》叫魔禮海,身紅色,手繞纏一龍,管理西牛賀州。北方叫“多聞天王”,名叫毗沙門,身綠色,《封神演義》叫魔禮壽,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管理北俱羅洲。四大天王也叫四大金剛,分工是:南方增長天王管“風”,西方廣目天王管“調”,北方多聞天王管“雨”,東方持國天王管“順”。普凈寺的四大天王雄偉高大,但與上述記載有異,即它們各自手拿的是龍(蛇)、銀鼠、琵琶、寶劍,而塑像是琵琶、寶劍、畫戟、寶塔。記載服飾是白、青、紅、綠,而塑像僅紅綠兩種。也可能是地方工匠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差異。國內各寺院的天王皆塑的很大,為何?《婆沙論》說,四大天王身長一拘廬舍四分之一,也就是相當于一個房間的四分之一的面積,而帝釋則身長一拘廬舍,更大。其它諸天帝釋像則正常。所以,通明宮的天王像和玉帝的像大小相差很大。
4、千手觀音:位于十王殿的南門內,坐北向南,結痂趺坐于一小型高臺之上,雙手合掌于胸前。塑像不大,背后懸塑山及火焰形背光,高約1米多,左右各10臂,手執(zhí)法器,連中心合掌二臂,共22臂。臉龐豐滿,慈祥端莊,兩側各塑一供養(yǎng)小童。
千手千眼菩薩是純粹的國粹。傳說她是戰(zhàn)國時楚莊王的三女兒,叫妙善。天性貞節(jié),孝事雙親。后來,楚莊王病重,百醫(yī)不治,有神醫(yī)說,必須以親人的手和眼當藥引子,病才能好。妙善遂割下自己的手、眼入藥,楚莊王的病居然好了,但妙善也因此而坐化了。莊王封其為“大悲菩薩”,建寺香山,塑全手全眼。據(jù)傳,傳話人把全手全眼誤傳為千手千眼,所以才有了如今的千手千眼大悲菩薩。又說,觀世音菩薩有許多化身,此乃其一也。元朝大書法家趙孟俯的妻子管道升寫了一個“千手千眼大悲觀音”傳略以后,千手觀音于元明清在民間才風行起來。
5、地藏菩薩:位于十王殿千手觀音背面,坐南向北,胸佩纓絡,著披肩大衣,結痂趺坐于須彌蓮臺之上,手印為右手掌心向內上,食指與拇指相合,左手掌心向上,置于右腳之上,近似降魔印。左右各一侍者,左著袈裟,右為老者,可能是道明和閔公。
據(jù)《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說,有一婆羅門女子,叫乞叉底沙,其母親不信佛教,輕視三寶,不久便命歸黃泉了,其魂神墮到了無間地獄。婆羅門女知道了母親在地獄里受苦,遂變賣家產(chǎn),把錢財獻出供養(yǎng)佛寺。后受如來托夢指引,讓他夢游地獄,見到了閆王,哀求百般,救得母親得脫地獄,婆羅門女醒來方知是夢游,便在如來像前立下誓愿:“愿以自己歷盡未來劫,救度有罪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釋迦如來告訴文殊菩薩說:婆羅門女子,就是地藏菩薩。看來,地藏菩薩是用來救贖地獄靈魂的。它原產(chǎn)自印度,后來傳入中國,道場在安徽九華山。
6、十殿閆君:位于十王殿南門兩側,塑于靠南墻的一座長條形神臺之上,坐南向北,一邊五尊,均坐姿,形態(tài)大致一致,全部正襟危坐,雙手握笏于胸前,頭戴通天冠,身著朝便服,顏色基本為紅藍二色,均繡邊帶飾。所不同的是面部,但也只有紅白二色,紅著嚴肅,白者溫和,均有三綹胡須。
閻王:本閻羅王,源自印度,后傳入中國,有了十殿閻王。按《玉歷鈔傳》和《閻王經(jīng)》說:第一殿:秦廣王蔣,二月初一誕辰,專管人間夭壽生死,統(tǒng)管幽冥吉兇。第二殿:楚江王歷,三月初一誕辰,管理地獄,又名“剝衣亭寒冰地獄”,另設十六小獄。第三殿:宋帝王余.二月初八誕辰,管理黑繩大地獄,另設十六小獄。第四殿:五官王呂,二月十八誕辰,管理合大地獄,又名剝戮血池地獄,另設十六小獄。第五殿:閻羅王天子包,正月初八誕辰。本為第一殿閻王,因為可憐屈死之鬼,常常發(fā)回陽間申訴,被天帝降職到第五殿,管理叫喚大地獄和十六小地獄。第六殿:卞城王畢,三月初八誕辰,掌管大叫喚地獄及枉死城,另設十六小獄。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誕辰,掌管熱惱地獄,又名錐磨肉漿地獄,另設十六小獄。第八殿:都市王黃,四月初一誕辰,掌管大熱惱大地獄,又名熱惱悶鍋地獄,另設十六小獄。第九殿:平等王陸,四月初八誕辰,管理豐都城鐵網(wǎng)阿鼻地獄,另設十六小獄。第十殿:轉輪王薛,四月十七誕辰,專管各殿轉到鬼魂,分別善惡,核定等級,發(fā)四大部洲投生。
地獄閻羅之說,本源自佛教的地獄輪回,但和其它印度神一樣,一經(jīng)傳入中國后,即經(jīng)過改造,加入了中國民間神祗的行列,成為國人民俗之神。
7、十六羅漢:位于十王殿東西兩山墻處,南北向切神臺,南與十殿閻王相接,北曲折向殿門為東西向,兩山各六尊,北曲臺各兩尊,合計十六尊。
羅漢的形態(tài)基本上是三種:一種正座;一種一腿垂一腿踞;一種結痂趺坐。頭部有光頂和有肉髻之分;臉色有紅白之分;雙手有按膝者;有屈肘掐指數(shù)佛珠者;服飾有大衣與袈裟;顏色有藍綠紅與白;表情上也大體相同,變化不大?傮w感覺與佛經(jīng)所說還是有一定區(qū)別。
據(jù)《法記住》和《集說銓真》載,十六羅漢的名字及形象為:
、、賓度羅跋啰惰阇,長眉大耳,盤膝側坐石上,兩手掄數(shù)珠,下有小虎仰視。
、、迦諾迦伐蹉,須眉蒼郁,掛數(shù)珠,攤韉坐石,下龍女捧盤獻夜明珠。
、恰㈠戎Z迦跋厘惰阇,赤腳盤膝坐,左手捻眉,右執(zhí)塔,下跪一蠻奴。
⑷、蘇頻陀,側坐看經(jīng),右拄龍頭杖,鹿銜花,奴捧盆。
、、諾矩羅,拄竹杖側坐,攤經(jīng)石上,旁有獅蓋小爐,童子枕睡。
⑹、跋陀蘿,攤經(jīng)在膝而坐,左手執(zhí)經(jīng)尾,右一指點經(jīng)。龍王聽講,菖蒲一盆。
、恕㈠壤礤,置蒲團石上,盤右膝倚左足而坐。左手按膝,右手執(zhí)拂,白象獻蓮,蠻奴執(zhí)錫。
、獭⒎リ^羅弗多羅,側坐。十指交錯,侍者執(zhí)經(jīng)而立,前有一獅踞地。
⑼、戍博迦,側坐,脫雙屣在地,左手執(zhí)方爐,右手拔香,奴捧盒,猿獻香。
、巍胪绣,盤一足,坐松下,一手支頤,胸掛數(shù)珠,鼉請狀。
⑾、羅怙羅,側坐,一手執(zhí)龍首杖,怒目視虎,虎服,侍者撫虎項。
、、那珈犀那,抱膝而坐,面前有幾和瓶,后有侍者赤足合掌立,
、、因揭陀,疊手正坐,面前瓶裝荷花,童子噴水。
、摇⒎ツ擎端,莊容正坐,左手執(zhí)如意,龍王執(zhí)笏朝。
、、阿氏多,水側濯足,龍云盤其上,蠻奴拄杖合掌而立。
⒃、注茶半托迦,坦腹坐視,背飛蝙蝠,奴置火煮茶。
但據(jù)《鑄鼎余聞》說,十六羅漢的排名是:1、阿達機尊者,2、阿資達尊者,3、阿資嘎尊者,4、嘎禮嘎尊者,5、拔夫達拉尊者,6、達拉尊者,7、嘎納嘎巴薩尊者,8、嘎納嘎喇棳雜尊者,9、拔拉尊者,10、拔拉尊者,11、租查巴納塔嘎尊者,12、畢那楂拉喇錣雜尊者,13、巴納塔嘎尊者,14、納阿嘎塞納尊者,15、鍋巴嘎尊者,16、阿必達尊者。與上書排名不同。
普凈寺的十六羅漢數(shù)字雖是十六,但所塑形象與上述有異,基本上全是坐姿的變化,手勢的不同,附屬的獅、童、瓶、花等不見,或許當時的工匠對佛教經(jīng)典了解的不是那么清楚,所以就變化成這樣了。
8、關公,位于關帝殿內南半,坐北向南,塑于神臺之上,坐姿,軟巾包頭,赤面黑冉,金甲綠袍,握拳正視,莊嚴肅穆,背后浮塑山字型座屏。左右塑侍童,右捧春秋,左抱金印。神臺下,關平抱劍、周倉拄刀分立東西地面低矮的平臺之上。
關公,即關圣帝君,即三國蜀國名將關羽,俗稱關公,與吳交戰(zhàn)而死,追謚為壯繆侯。從三國到唐,沒有多大影響,唐時僅稱其為“關三郎”。到北宋才開始加封,始為公,后為武安王,配享姜太公。元仍封王,明又封為侯,到明萬歷時,才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zhèn)天尊關圣帝君”。到了清代,把他和孔子相提并論,孔子叫“文圣”,他叫“武圣”。其實,最早他屬于道教,是張?zhí)鞄熓窒碌囊粏T神將,奉為護法,稱為伏魔大帝,在姜太公以下。佛教也爭他,也奉為護法,伽藍。到了清代,成了人神之首,道教、儒教、俗神啥也沾邊,尤其民間各行各業(yè)都供奉他,供奉之勤,過于孔子。
9、水月觀音:位于關帝殿北半,坐南向北,塑于神臺之上,露胸袒腹,項帶纓絡,披寬袖云紋敞衣,右腿屈膝,右手扶于膝上,左腿盤曲,左腳與右腳相接,左手垂于蒲團之上,背部為懸塑普陀山。左善才童子,右應為龍女,但此處是一老者,戴通天冠,環(huán)眼長須,寬袍大袖,不知其為誰。塑像為明末清初之物,個體不大,但還算精致。
水月觀音由觀音菩薩的三十三化身而來,是觀音菩薩為渡眾生苦難而在說法時幻化的三十三種法相之一。觀音菩薩是佛教眾神中在中國影響最大信仰最廣的一位尊神。佛經(jīng)說她苦惱眾生,一心成名,菩薩即時觀其聲音,皆得解脫,因此名曰觀世音。唐朝人避唐太宗世民的諱,叫“觀音”。其實,“菩薩”,是印度語“菩提薩陲”的簡譯。大乘教說佛具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大條件才能稱作佛,是修行的最高品位。菩薩缺最后一項,地位僅次于佛。據(jù)傳觀音發(fā)愿要普救世上一切受苦眾生,才可成佛。豈知,世上苦人何時是盡?看來,她是永世不得成佛的了。
關于觀音的故事,《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有個優(yōu)美的中國化了的故事:
觀音的父親姓婆名珈,是鷲嶺孤竹國的國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老大叫妙清,老二叫妙音,老三叫妙善。妙善因不應父親強迫的婚姻,被囚禁在后苑中,但她守靜彌篤,又被送到汝州龍樹縣的白雀寺當了尼姑。在寺中,妙善朝汲水,暮聽釋,晨焚掃,晝柴炊,毫無難色。他的誠懇,感動的天龍八部持護伽藍幫她掃地,東海龍王打掃廚房,游奕六甲點燭上香,伽藍進茶,飛猿進菜,白虎銜柴,毛嬙滋花,八洞神仙獻果。夜夜,風雷喧赫,鬼神走動。寺里的尼姑們害怕了,就告給了妙莊王。妙莊王派兵圍剿,放火燒寺。妙善口念佛號,咬破手指,噴血成紅雨,滅火救寺,眾僧無恙。圍兵再燒,再滅,三燒三滅,妙莊王無奈,便以死來脅之,妙善面不改色,志氣越堅。妙莊王無計可施,只好把妙善打入冷宮。誰知,任你千條妙計,我自巍然不動,妙莊王氣急了,便下決心斬之。土地爺連忙告了玉帝,玉帝賜以紅光罩體,刀槍不入,妙莊王便命以紅綾絞死,又被一虎負尸而去。妙莊王以為不孝兒當有此報。誰知,老虎將妙善負至黑松林中,放下妙善而去。妙善在昏昏中夢見一童子來招,說是閻王有請公主,并在步天橋上等候。妙善跟著到了鬼門關,只見牛頭跪門,夜叉秉燭,妙善隨童子參觀了剮割刑、舂刑、銅鍋刑以及刀林、冰床、撅目括舌、抽腸刨腹、鞭槌石壓等各類刑罰地獄后,十殿閻王在金橋上以錦蓋網(wǎng)朦,紫云布地,歌女侍側,玉輦相迎。妙善感謝閻王的盛情,遂合手詠誦阿彌陀善哉,這一詠不要緊,一時天花亂墜,地涌金蓮,監(jiān)獄枷鎖,盡為齏粉,地獄所羈者,盡上天堂。判官們一看,馬上奏道,有陽即有陰,有善即有惡,沒有地獄如何管教在陽間作孽之人,又何以給陽間作惡之人以示警。眾閻王一聽有理,便送妙善還陽,在黑松林還魂。如來佛來到黑松林,化作凡人,并同語言調戲她,妙善反擊道:你怎么用野獸的語言來侮辱我?如來見妙善很堅定,便說明自己是如來,是來點化她的。并說,南海中間有個普陀巖,是你的去處,我叫地龍化一座蓮臺,你去吧。于是,白龍為之咬木,伽蘭推開福地,八部龍王日夜涌潮,四部天王為之柱石。妙善坐普陀巖九載而功成,割手眼以救父病,持壺甘露以救萬民,左善才為之普照,右龍女為之廣德。玉帝見其福力遍大千,神應通三界,遂從老君之奏,封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賜寶蓮花座,為南海普陀巖之主。賜父妙莊王為善勝仙官,母伯牙氏為勸善菩薩,大姐妙清為大善文殊菩薩,青獅騎座,次姐妙音為大善普賢菩薩,白象騎座。
10、藥王:在十王殿西,塑像坐北向南,正襟危坐,,頭戴纀頭紗冠,袞服玉帶,慈眉善目,三綹胡須,左右兩側分立小童。有人以為藥王是孫思邈,其實非也。孫思邈據(jù)列仙全傳載:少為圣童,長隱于太白山學道,編千金方濟世救人,后成仙,稱孫真人!渡轿魍ㄖ尽份d:“孫真人廟,在猗氏縣莊武王廟內,王討叛有疾,唐德宗命真人孫思邈來醫(yī),因建祠于廟左,禱藥即愈。
真正稱“藥王”者是我國古代名醫(yī)扁鵲,故祀為神。據(jù)考,在宋代他就是藥王了!恫柘闶依m(xù)鈔》說:“藥王廟專祀扁鵲,香火最盛。每年四月,在鄭州河淮以北,秦晉以東,各方商賈,輦運珍奇之屬,入城為市。妙伎雜樂,無不必陳,說是為藥王賀生日。幕簾遍野,聲樂震天,每日搭蓋席棚,尺寸地非數(shù)千錢不能得。貿(mào)易游覽,越兩旬方散。明萬歷間,慈圣太后出內帑增建神農(nóng)軒轅三皇之殿,以古今名醫(yī)配食,自是藥王之會彌加輻輳”。據(jù)此,普凈寺的藥王亦當是扁鵲。
11、華嚴三圣(釋迦牟尼及文殊普賢):佛教有“三尊”之稱:即南無阿彌陀佛,左右脅侍為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稱“西方三圣”;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稱“華嚴三圣”;藥師佛,左右脅侍為日光遍照菩薩和月光遍照菩薩,稱“東方三圣”。三者并非一佛,合稱為“三尊”。普凈寺大佛以文殊普賢為脅侍,顯系釋迦佛之華嚴三圣無疑。
釋迦牟尼佛:塑于當心間二金柱之間砌筑的佛龕之內,結跏趺坐,坐于八角力士須彌座上之蓮臺上,豐面大耳,鈷藍肉髻,金色大披自左肩斜向右下覆于兩股,內著寬袖敞衣,袒露右胸。右肘曲上,右手掌心向內上,姆食及第三指伸開,無名指與小指曲回,左手下托于腿上,五指張開,掌心向前下方,近似轉法輪手印,又不太像,不知所指。
文殊菩薩:位于大佛左側,身材修長,面容秀美,頭戴金冠,亭亭玉立在青獅背托之蓮坐上,左肩斜披寬袖袈裟,胸部微敞,項戴纓絡,手中之物已失。。
普賢菩薩:位于大佛右側,身材面容服飾姿態(tài)與文殊較一致,也亭亭玉立在白象背托之蓮坐上。
四、附屬文物
普凈寺的附屬文物以碑刻為主,計有:
。ㄒ唬、 太平縣南史普凈寺重修殿宇碑銘并序
善 德
佛法西來,其以尚矣。昔我釋迦世尊,先在兜率□□真,諸天眾□□法數(shù),□□天子名曰:凈居。請問帝釋曰:閻浮眾生,孽障深重,天宮中有何菩薩拯接?有□□□□告凈居曰:兜率內□有一菩薩,名曰護明,慈心利物,悲愿弘深。凈居請問:慈悲應諾□是駕□輪香像□□□□中印迦維羅國,有王曰凈飯夫人,名曰“摩耶”累劫以來,常持八戒,身心清凈,可為其母,毘蘭園中降生,名曰□達。年當十九,不樂世榮,性詣雪山,六年苦行,摧諸外道。于二月十五日夜,睹明星以證道果,說法度生四十九年,其年八十一歲,于尸羅國樹下入般涅盤。于□年踰千載;于后漢孝明帝永平七年,聲教流于震旦,是以列剎相望,僧滿寰宇,乃釋教之所由興也。孝義郡南三十余里有社曰南史,寺號普凈,寰中古剎,海內名蘭,敞云水之清虛,挾山川之靈秀。古有正殿,□檁六椽,東西廊廡俱各七間。大覺圣容,金碧交輝!跛律≈v主者,內藏智德,學行超群。于正統(tǒng)十所乙丑歲,門人法喜、法讓,同心起造正南殿五間,內塑圣僧十王,悉皆具足。然后,起造法堂五檁四椽,其寺高妙無以加矣?帚T公之行跡,刻石于本寺,以為后昆之龜鏡耳。其為銘曰:釋迦大士,號曰能仁,先居兜率,談說真乘。有一天子,凈居尊稱,請問帝釋,天宮寶所。有何菩薩,化度有情?兜率內院,名曰護明,悲心廣大,利物弘深,駕日輪象,摩耶腹中,生時祥瑞,不可言稱。年當十九,不樂世榮,雪山修道,苦行無窮,明星夜睹,悟達靈根,年余千載,教法流行,東傳震旦,法道興隆,列剎相望,僧滿寰中,孝義勝郡,普凈禪林,洹公講主,二學超群,法喜法讓,道業(yè)興隆,修葺南殿,繡闥雕甍,圣容壯麗,神像威雄,修造年畢,悟道明心,十方坐斷,五德恒明,如斯之幸,于載興隆。
上祝;皇圖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
大明成化元年歲次乙酉仲夏
(二)、 太平縣普凈寺塑妝天王碑記
縣治□南許三十五里有寺曰:普凈。其寺古建,上有前碑□考所由,□知罔謂也。切論邇今殿堂巍聳,廊廡邃鮮,唯有天王未曾捏塑。本寺僧性湛等,思缺斯神,舉意為作,先能克已,后化他人。克已者,罄舍衣盂之資;化人者,□□家恡之財。命塑匠以捏成,約丹青而繪就,勝事周完,功緣畢竟。罔豎碣于今時,泯功德于萬古。求石于姑射之山,鐫字立斯殿之內,遺留后驗有憑,方彰舍財功德,以斯善利。上祝一方萬安圣祚,下祈四民五谷豐登。滿院中僧行,個個道業(yè)超群;檀越內施主,人人增添福壽。此界他方,雨順風調,遐冤邇親同圓種智者。
大明正德二年歲次丁卯七月
。ㄈ⒙c殘碑
古故晉城之南,有寺曰普凈。前建天王殿中十王殿后法堂五間,殿內大佛一尊,兩旁立菩薩二像,左右珈藍護法。
。ㄋ模、乾隆36年重修碑記
“……有雕梁而畫棟者玉皇上帝殿也,玉皇廟后有盈丹而刻角者,菩薩羅漢并玉帝閻羅之殿也,至菩薩廟后更進一層又有所謂大雄寶殿者,而大雄寶殿前羅漢廟后威風而凜凜者,則關帝圣君廟在焉”。
另外,寺東南有一株木瓜樹,據(jù)說與寺同齡,而今依然茂盛,開花結果,令人嘆為觀止。
五、相關問題探討
1、建寺年代及規(guī)模:普凈寺目前的整體面貌,從外表看,一片清代建筑,并沒有特別之處。但是當你一進入建筑之內,你就會大吃一驚,不論塑像還是梁架,都是元明原件。由此可知,普凈寺的建寺年代,至少在元明之間。據(jù)大佛殿佛龕上方的木板題記可知,此殿系元代所建。題記是,“旹大元國 大德七年閏五月十八日本院直宿前解州僧 立明吉祥 施中統(tǒng)寶鈔 壹佰定二住持登老和尚 施中統(tǒng)寶鈔五定修造院主政遠剙建”。明代成化元年“太平縣南史普凈寺重修殿宇碑銘并序” 中說:“孝義郡南三十余里有社曰南史,寺號普凈,寰中古剎,海內名蘭,敞云水之清虛,挾山川之靈秀。古有正殿,□檁六椽,東西廊廡俱各七間。大覺圣容,金碧交輝。住寺僧洹講主者,內藏智德,學行超群。于正統(tǒng)十年乙丑歲,門人法喜、法讓,同心起造正南殿五間,內塑圣僧十王,悉皆具足。然后,起造法堂五檁四椽,其寺高妙無以加矣”。據(jù)此可知,普凈寺元代只有大佛殿和東西廊廡各七間,是個封閉的四合院。到了明代正統(tǒng)十年,才由法喜、法讓蓋了南殿五間,塑了十殿閻王和十六羅漢,接著蓋了五間“法堂”(即今之玉皇殿),是個做法事的地方,原名叫“通明閣”。只是到了正德二年(六十年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殿堂巍聳,廊廡邃鮮,唯有天王未曾捏塑”。于是,補塑了四大天王,大概同時也建了山門并塑了金剛。明末清初創(chuàng)建了關帝廟,道光年間創(chuàng)建了藥王廟,從此,普凈寺才具有了現(xiàn)在的規(guī)模。乾隆36年的重修碑記中記述:當時“有雕梁而畫棟者玉皇上帝殿也,玉皇廟后有盈丹而刻角者,菩薩羅漢并玉帝閻羅之殿也,至菩薩廟后更進一層又有所謂大雄寶殿者,而大雄寶殿前羅漢廟后威風而凜凜者,則關帝圣君廟在焉”[]。至于藥王殿以及鐘鼓樓等建筑則只字未提,證明他們更晚。但據(jù)藥王廟題記,可知他們建于清中期的道光年間。只是到了更后來可能把西邊的鼓樓拆了,改建成為生活區(qū),也就是后來土改時分給貧農(nóng)的那批住屋。幾十年后的今天,這批房屋也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
元大德年間創(chuàng)建的大佛殿也叫“法堂”,但到明正統(tǒng)十年又“創(chuàng)建”的“法堂”五間,絕不指已于元代創(chuàng)建的這座大殿,而是另有所指,這個所指一定只能是“通明宮”無疑。
2、塑像:普凈寺的塑像是精美的,這些塑像形象生動,表情逼真,衣著流暢,楚楚動人。尤以元代塑像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為最,婀娜的身姿,慈美的顏容,華麗的金冠,飄逸的服飾,既具仙氣,更具人氣,與洪洞廣勝寺上寺的文殊普賢塑像絕無二致,再加上他們二者之間的建筑時間又那么相近,有理由懷疑他們是同一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其次值得一提的還有明代正德年間塑的四大天王。他們不僅形體碩大,頂天立地,更值得贊美的是他們各具特色,除了各自不同的衣飾、姿態(tài)外,極具特色的是他們那四張不同表情的臉:有和風細雨的慈眉善目;有豹眼環(huán)睜的惡煞天神;有思考有內心有性格,其神氣居高臨下與人對目,會使人們怵而起敬,望而生畏,從而增加了他們的神威,起到了心靈威懾的作用。明正統(tǒng)年間塑的十六羅漢也極具神氣,不同姿態(tài),不同衣飾,不同表情,表現(xiàn)出了十六位各自具有無邊法力的尊者的真實形態(tài),屬于明早期塑像的上乘之作。
出于科學態(tài)度,對于普凈寺的塑像不得不遺憾的指出,在上世紀那個瘋狂盜賣文物的時期,寺里的大部塑像頭都被不法盜徒倒賣了,尤其是元代塑像文殊普賢及釋迦牟尼的頭,至為可氣可惜。如今,寺內塑像原件如初者,僅有四大天王、玉皇、藥王、閻王、關帝以及閻王和三個羅漢,其余全部是后來善男信女們出資請民間工匠補塑的,其藝術價值不言而喻。所幸,盜徒只盜頭而不及身軀,寺內全部塑像的身軀、依著、服飾都是原件,我們尚可欣賞到古代匠工們的高超藝術造詣所創(chuàng)造的活靈活現(xiàn)的優(yōu)美身姿和飄逸流云似的衣飾,得到藝術上的享受。
3、歷史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隨著年代的延長流失,古建筑會越來越少,為我們的民族保留一份真正的文化遺產(chǎn),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普凈寺自元大德七年創(chuàng)建以來,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七百多年的雪雨風霜,到清代逐趨完善,成為今天的規(guī)模。他的建筑、塑像,是那個時期人們的技能展現(xiàn)和智慧結晶,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建筑藝術、雕塑藝術、空間布局藝術以及民俗信仰、宗教流派在一個地區(qū)的綜合展現(xiàn),是一處研究那段歷史的活體標本。對于古建筑學、寺院美術、宗教信仰、民俗流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當今,是繁花似錦百花齊放的年代,科學發(fā)展、和諧奮進是社會的主題。普凈寺對于發(fā)展旅游事業(yè)、營造和諧氛圍是個得天獨厚的地方,營造它,發(fā)展它,保護它、研究它具有非常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切不可等閑視之。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