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灣之行 本文簡介:
拈花灣之行沈一朗寒假的一天,我們去了無錫拈花灣小鎮(zhèn)游玩。我查了資料,才知“拈花”一詞,取名“佛祖拈花一笑”的典故。坐落于太湖邊的拈花灣小鎮(zhèn),外形就如佛祖手指拈花,無處不透露出禪意。進入拈花灣小鎮(zhèn),行走在鵝卵石鋪成的小路上,兩邊種著花草樹木,清澈的溪水緩緩流淌,湖泊像一面銀鏡映著天光云影,一艘小船靜靜
拈花灣之行 本文內容:
拈花灣之行
沈一朗
寒假的一天,我們去了無錫拈花灣小鎮(zhèn)游玩。
我查了資料,才知“拈花”一詞,取名“佛祖拈花一笑”的典故。坐落于太湖邊的拈花灣小鎮(zhèn),外形就如佛祖手指拈花,無處不透露出禪意。
進入拈花灣小鎮(zhèn),行走在鵝卵石鋪成的小路上,兩邊種著花草樹木,清澈的溪水緩緩流淌,湖泊像一面銀鏡映著天光云影,一艘小船靜靜地停泊在岸邊。媽媽微笑著說:“這真是‘野渡無人舟自橫’。 贝笕藗兠χ恼樟裟睿覀儙讉小孩早已跳著、蹦著往小鎮(zhèn)深處跑去。
一路走來,兩邊街道都是古色古香的小店:絲綢店、飾品店,甚至還有一家賣黃酒的店。每家店門口都擺放著各式鮮花、綠植,“拈花灣”可真是名不虛傳啊。聽人說,春天來會看到梵天花海的美景?上В覀內サ牟皇菚r候,看不到花海。
我們入住的是“無塵”客棧,我納悶著:這家客棧難道一點灰塵也沒有嗎?進入房間,只見桌子、椅子都是原木的,床頭還掛著一幅畫,上面寫著“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保瓉,這就是“無塵”名字的由來!
晚飯后,我們一行漫步在“香月街”,來到“拈花塔”,塔下有“抄佛經”的活動,我們就去報了名,領了一張紙和一支毛筆。我找了個地方跪坐下來,開始抄寫,“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抄著抄著,不知不覺中我的心靈似乎寧靜了許多。此時,天空下起了細雨,與我們同行的一位爸爸一邊抄經,一邊給旁邊抄經的女兒撐起了傘。在黃暈的燈光下,在陰冷的寒風細雨中,那對父女微笑抄佛經的神態(tài)是那樣的安寧祥和。
拈花微笑,愿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朵蓮花盛開,讓心靈潔凈無垢。
拈花灣之行 本文關鍵詞:之行,拈花灣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