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
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
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
作者簡介:姓名:王穎性別:女出生年月:1976.2
職稱:中學一級學位:文學學士學位工作單位:黑龍江省農墾佳木斯學校
內容提要:初中學生對語文學習往往興趣不大,學生常對提高語文成績沒有信心,尤其文言文學習更是令他們頭痛的一件事,常對文言文產生乏味枯燥的感覺,進而出現厭學情緒。因此,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培養(yǎng),解題,反復誦讀,突出譯義,簡明扼要教語法,掌握背誦規(guī)律,提高中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及文言文學習和欣賞方面的素質。
關鍵詞:感性認識理性認識解題朗讀釋義背誦
感性認識是學習語言的必要條件,感性認識越豐富越深刻,語言的掌握就越牢固越熟練,針對文言文的文體特點,在教學中可注重如下方面:
1文史結合的解題
多方面學習有關的文學,歷史等方面的知識,是獲取文言文學習中感性認識的重要一環(huán)。
文言課文多與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關,因此可利用導入新課時對文題的解說。向學生介紹和課文有關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或是有關的古典著作。將浩如煙海的古代文化中的珍珠彩貝和活生生的歷史人物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對古代文化歷史的了解過程中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和學習古代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興趣,進而帶著這種興趣進入對課文的學習,這種學習主動性的產生也打下了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基礎。
如在講《出師表》一課,在講課之前有必要交待一下歷史知識,例如:劉備的白帝城托孤及諸葛亮為什么有“北定中原和興復漢室”的決心?如果不講清楚這段歷史,學生很難理解人物和諸葛亮寫《出師表》的目的。由此引入對課文的學習。這樣文史結合的背景介紹和解題方式,既有助于學生了解歷史知識又激發(fā)了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同時對文章的背景介紹充分,也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取得良好的效果。
類似的《隆中對》也是這樣處理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反復深入的朗讀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誦讀的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朗讀是一種口、耳、心并用的訓練方式經常進行,讓學生在處理節(jié)奏的快慢,語句的輕重,語氣的緩急,音量的高低,句調的平曲抑揚的過程中,深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增強對語音、語義、語體的感受能力,理解文章中微妙的感情和精巧的藝術構思,同時,文言文中的句讀訓練和朗讀中語感的培養(yǎng)也只有通過反復的朗讀才能完成。
我的方法具體如下:
在疏通文言文字音的基礎上,讓學生自讀自我體會文章內容,感情和停頓。這個朗讀過程,可增進學生的直覺領悟,促進學生對課的熟悉和理解,然后針對學生朗讀過程中的語氣、重音、停頓方面的易錯之處進行指導。在此基礎上,學
生進一步反復朗讀,鞏固已有的初步認識,強化句讀和語感訓練。這樣“朗讀指導再朗讀”的過程中,古代詩文的音韻美和意境美才能如細雨般浸潤學生的心田。
大量的閱讀和朗讀訓練后,學生對文言文中詞匯、語法、文字以及修辭表達,文體特點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也應有所了解,使感性認識深化,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階段。
3重點突出的釋義
在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的過程中,教師往往面面俱到,通篇釋義,這樣既使學生感到繁冗又不易抓住重點,因此在翻譯過程中,“一詞動一句,一句牽全篇”的重點突出的釋義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地說,象通假字,古今讀音、意義不同的詞,詞性發(fā)生轉變的詞,能表達文章中心的重點句都要詳細準確地闡明它們的意義。
如:《核舟記》中“明有奇巧人曰有王叔遠”一句中“奇巧”這個能概括刻舟人高超技藝的詞,《馬說》中“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這句中的“其真”表達了作者感受,教師重點強調一下以便學生理解。
把學生容易產生歧義的句子都列為教師重點釋義范圍,而對于那些古今意義差異不大,容易理解的詞和聯系上下文就可疏通意義的句子都可以略講或不講,這樣使重點突出,節(jié)省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時間。
4簡明扼要教語法語法是富于穩(wěn)定性的,古今語法的差異并不大,在學生學習了現代漢語語法的基礎上,不講古漢語法是不對的,大講古漢語語法也不必要。在簡明扼要的教學目的下,首先在課堂正常教學時,把語法知識穿插在每篇課文之中,避免單獨進行整體的語法教學。這樣分散了難點,符合中學生接受知識的漸進性,然后在廣泛接觸語法知識之后,階段性地采用分條歸類的方式進行總結。5掌握規(guī)律練背誦教改后,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學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構思、優(yōu)美的語言,都是我們學習的典范,都值得我們去揣摩。所以背誦尤為重要。
在指導學生背誦時,我首先注意規(guī)范標點、句讀停頓要符合原文原意,背誦時不能多字、少字、誤字、倒字,發(fā)現錯誤及時糾正。其次背誦時還應邊背邊思,在背誦的基礎上加深理解,再次,對障礙處,則多花力氣,多作琢磨,長此以往,就有掌握讀好文言文的規(guī)律。
總之,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文言文,提高學習效率,我在課堂上從解題、朗讀、析句、語法、背誦幾個方面加強訓練,初見成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了,投入的精力多了,成績自然就上來,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以上就是個人的一些感悟,不足之處懇請指正。
擴展閱讀: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
參評論文申報職務:中學一級參評科目:中學語文獲獎等級:此論文獲縣一等獎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
【內容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學這塊領地當前仍沒被改革的春風所吹拂,因而出現了學生學文言文只是一一對應背譯文,老師教文言文就是串講加分析的現狀。針對這一現狀,文言文教學改革首先要樹立正確觀念,正確對待文言文。其次就是要遵行文言文的教學方法,即誦讀與積累。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誦讀積累一、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初中語文教學改革也進行得如火如荼,可憑我十兒年來的語文教學經歷,及很多語文老師的反映,語文教改的春風怎么也沒度過文言文教學這道關。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冻踔姓Z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文言文教學要達到使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的目的。很顯然,語文老師通過教文言文最終是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這正是語文教改所追求的。而當今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如何呢?我對我校一千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情況進行過調查,也與我校近二十位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老師進行獷探討,井留心了各種語文刊物上所介紹的文言文教改情況,大致情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學文言文就是一一對應背譯文。
學生認為文言文是古代人的東西,那些與我相距甚遠,甚至以為那就是外語,而沒有外語那么“洋氣”,那么有吸引力。還有些學生認為如今文言文沒有外語那么實用,上文言文課就感覺如云里霧里一般,是那樣的枯燥乏味。最終就是希望老師把譯文抄下來,文白對照,背了事。
2、老師教文言文就是串講加分析。
老師們在教學文言文時,仿佛都遵循著同一個模式,那就是先介紹作者作品,再介紹所教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再是逐字逐句串講,嚼爛了再喂,最后分析課文內容及寫法特J點。比如X老師在教學劉禹錫的《陋室銘》時共用了三教時,第一課時,由劉禹錫的有關文學常識導入,介紹了劉禹錫的生平經歷,引出課文題目之后,介紹了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接著學生聽老師范讀課文,再讓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自譯課文。第二課時,老師引導學生圍繞課文作一一對應的注解翻譯,最后抄下譯文。第二課時,分析了課文托物言志的寫法,以及點明本文運用了虛實結合,襯托類比、比喻等多種藝術手法和修辭方式。這種教法面而俱到,費時費力,把一篇僅81字既有音韻美,也有意境美的妙文,注解得支離破碎,繁瑣冗長,要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那是不可能的了。最后,只能是把學生講得昏昏欲睡。
二、尋找文言文教學的新途徑
要想使文言文教學達到《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目標,初中文言文教學就一定要脫離這種現狀,尋找新的出路。
第一,要樹立正確的觀念,正確對待文言文。
能流傳至今的文言文是經過千百年時間淘洗的一些膾炙人口的佳作,是詩文中的極品,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精華,表現在這些作品中的先哲們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們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精神瑰寶,這些千錘百煉的語言,精妙的文采、別具匠心的章法,都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典范,是我們取之不盡的寶藏。而近現代的名作家,哪一個沒有廣讀我國古典文集?他們的佳作名著,或多或少的受到過我國古籍的影響,從這個寶藏中汲取豐富的養(yǎng)料。我國的現代文是文言文發(fā)展演變的結果,現在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fā)展,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割裂的血緣關系。因而我們絕不能把文言文等同于外語,文言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語。
第二,遵循文言文教學方法。
當我們明確了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母語之后,我們就很容易認識到文言文跟現代文一樣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情趣、文化修養(yǎng)、社會生活等的反應。這樣教文言文就要遵循教讀文章的一般規(guī)律,處理好詞句和文章整體的關系,這不僅是學習文章的需耍,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詞句的需要。學生閱讀文章的能力,光靠老師字字句句“嚼”爛了“喂”,是無論如何也“喂”不出來的。如何教好文言文呢?結合我國古代的教學方法,及現代的名家名師的教學觀點、經驗,我認為文言文教學要重視閱讀和積累。
1、通過誦讀學好文言文。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前人的讀書經驗,對我們仍有借鑒意義。多讀、熟讀、讀中反復體味,才能讀懂,才能增強文言語感。
另外,文言文教學中,文言虛詞的意義,用法很重要。要讓學生掌握文言虛一詞,靠記意義、用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讀課文,揣摩語感,去體味古人用這些虛詞的道理,才能了勻卜郊冬練掌握這些虛詞的用法。我時常在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我困的私熱教育中所運用的方法就是讀讀背背,讀了再讀,讀到直至能背。巴金、冰心、魯迅、毛澤東他們都是在私塾中讀過來的。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回憶到:先生自己也念書!拌F如意,指導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蔽乙尚倪@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很顯然,壽老先生是讀得入了神,是他的入情、入境感染了魯迅,讓魯迅“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怎么不去讀呢?我國古代的這種讀書方法還被日本人推崇。日本人把我國古代私塾的授課方式定義為“素讀”。日本的不少學者都對我們的私塾課程有深入的研究。比如,日本筑波大學的加藤榮一教授對素讀的比釋是這樣的:“素讀”就是要大量的死一記硬背不求理解含義,只照著字面朗讀漢籍即中國的經史子集。國際著名的右腦專家,日本教育學博士七田真也有詳細的論述:“‘素讀’”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讀內容的含義,只是純粹地讀。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按字面來教孩子‘索讀’中國的四書五經的。”七田真還說:“這種不求理解、大量背誦的方法是培養(yǎng)大才的真實方法,也就是右腦教育法。猶太教育培養(yǎng)出了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的基礎教育就是以記憶學習為中心,強調反復朗讀,而誦讀經典是他們每一個孩子最基本的啟蒙課業(yè)。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陳琴老師十余年致力于小學語文“素
讀”經典的探索。她的學生在小學畢業(yè)前基本能達到“背誦十萬字,讀破百部書,手寫千萬言”的目標。上述事例說明誦讀在文言文教學中是一種值得重視,可行的好方法。在文言文教學中,老師如何開展誦讀教學呢?我是這樣做的。初中第一學年,對每一篇文一言課文的教學,我都堅持領讀,目的在于帶學生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得抑揚頓挫,讀得聲情并茂、眉飛色舞。然后讓學生對照注釋并參照工具書初讀課文,等到學生初步了解課文之后,再讓他們先模仿讀,再領會讀,直到讀得流暢,有感情,讀得心領神會。第二學年,我還會領讀,只是領讀的次數減少了,學生自讀的次數增多了,讀了之后,我還會開展文言文朗一讀比賽,要求從學過的文言文中必選一篇,課外的可任選一篇,這樣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就加強了朗讀。不但讀好了課內的,也涉獵了課外的。到了第三學年,我就很少領讀了,只選課文中的長句,難斷句,難理解的句子領讀;對于較易讀懂的,一上課我便找學生讀,較難讀的,在老師范讀一遍之后就找學生讀,讀后讓其他同學從字詞的讀音、句讀和感情的表達上提建議。一長期這樣做,學生既提高了誦讀水平,又提高了獨立學習、提前學習的積極。因為不提前讀,課堂上就讀不好;不提前對照注釋并利用工具書對譯課文做初步理解,有些句子的節(jié)奏就讀不準。而通過課前自學,學生對照注釋已口譯了一遍,學懂的地方已畫出來,并把課文反復誦讀,就為老師授課節(jié)省時間和有的放矢打下了基礎,這樣也就實現了《大綱》規(guī)定的文言文教學要達到使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的目的。還有我對學生的讀有嚴格的規(guī)定:除對照注釋自譯時可以默讀外,其它時候,都要做到放聲朗讀。
變換教學手段,吸引學生學習,是老師達到教學目的的明智之舉。在重視誦讀教學中,我經常在課堂上變換讀的方式,故事性強而又有人物對話的,便讓學生分角色讀,如:《唐雌不辱使命》、《孫權勸學》、《降中對》等;抒情等色彩濃厚而又文字淺顯易懂的,我便先指導學生朗讀,通過朗讀去領悟,基本上不講,如:《木蘭詩》、《答謝中書書》、《詠雪》等。我還常找來與文章情感相一致的曲子,讓學生配樂朗讀,如:《岳陽樓記》、《小石譚記》、《醉翁亭記》等。
2、文言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
我們常說“文思泉涌”、“出口成章”、“滿腹經綸”,這無異于誦讀、積累的結要,葉圣陶先生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就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文言文被學生作為“例子”的就是這篇課文的詞語、句子、文化知識等。學生一課課學,一課課讀,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和古文知識,掌握常用實詞、虛詞的用法及意義,掌握常用文言句式等,才能為“舉一反三”打下基礎。當然,我說到的積累也并不只是指簡單的死記硬背,而是在反復誦讀中的自然存儲,在閱讀體味中的積累。
初中語文老師如何進行積累教學呢?我是這樣做的。首先,每位學生都要有一個筆記本,用來整理積累文言詞語。在積累時歸好類,實詞、虛詞、句式、名句整理,為了便于查找,我還要求他們把積累的東西都按音序排列。學第一篇古文時,我先做整理積累的示范,讓學生學著做,以后便完全放權給學生。當然在整理積累時,要選有代表性的,古今異義的,對于那些古今意義基本相同的,不必要記下來。另外,對何課詞語的整理積累,又不能局限于該篇,要回顧翻查以前
學過的意義和用法,井隨著新課的學習去豐富。并且一個詞每種意義的用法都必須舉出準確的例句。這樣學生在積累的過程中,既在溫故,又在知新。為了讓積累教學落到實處,我定期檢查學生的筆記本,指出不足,肯定成績,鼓勵他們不斷積累。這樣,到了初三、學生就為自己編寫了“初中生古漢語字典”和“初中生古典名句集錦”。
為了檢查學生的積累效果,我還經常抄印一些課外的文言文讓學生閱讀,檢查他們是否會用從課木上學到的“例子”去解決新問題,這實現了知識遷移,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力的日的。對于學生作文中恰當引用古典名句的,我會積極鼓勵,大加贊賞,這也激發(fā)了學生閱讀文言、積累文言名句的興趣。
文言文教學重視誦讀,能增強學生的文言語感;重視積累是能舉反三,引經據典。除此之外,文一言文是當時社會生活、作者心理等的反應,它是“文”,就有文采、文理、結構等方面的特質。因而在教讀文言文時,還要引導學生欣賞這方面的美。比如《陋室銘》一文,個文僅81字,卻立意鮮明,意境雋永。老師要在引導學生讀的過程中領會本文的音樂美,本文通篇采用對偶、整齊、讀來朗朗上口的句子。這樣的美文比比皆是,如《岳陽樓記》、《木蘭詩》等。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想在文言文教學的實踐與改革的過程中,誦讀與積累的重要也將會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94.8.1日本七田真《七田式超右腦訓練版》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9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