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結構設計心得與體會
建筑結構設計心得與體會
通過為期2周的實訓,我收獲頗多,學到了很多知識。特別提高了自己綜合分析應用的能力。與此同時在實訓期間,對于實訓內容我有如下見解和發(fā)現(xiàn)。
對于框架結構的內力計算,目前絕大多數(shù)采用計算機軟件來進行分析計算,雖然這樣能提高我們的速度,但目前有的工程設計人員過分的依賴軟件的計算結果,卻缺少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在一些圖紙中出現(xiàn)不必要的錯誤。然而考慮到了這樣一點,我們實訓期間采用手工計算,手工制圖,一方面提高我們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也讓我們與實際接軌。在設計過程中,梁、板的截面尺寸的選擇是我們設計的前提,一方面要滿足規(guī)范《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1*)所要求的范圍,另一方面還要滿足線性剛度問題,在荷載的計算中,我們按照力的傳遞方向(板→次梁→主梁)的思路順利的完成了荷載的計算,在設計板、次梁的時候,我們根據(jù)自己畫的計算簡圖很快的就能完成,但在配筋計算時卻遇到了問題,比如:T形截面承載力計算時,翼緣寬度的選擇,鋼筋的選用方面,既要考慮構造要求,又要滿足經濟、施工方面的便利。T形支座截面翼緣受拉,應按矩形截面計算,支座與跨中截面按雙排鋼筋考慮,箍筋肢數(shù)的選擇,是否需要配置彎起鋼筋等,同時在繪圖方面也遇到了部分問題,如內力包絡圖的確定,考慮經濟方面的要求,確定鋼筋的理論切斷點,同時要達到穩(wěn)定要求,鋼筋伸出長度應滿足最小錨固長度要求。總而言之,這次的實訓讓我過的既充實又合理,既提高了我的動手能力,同時也提高了我對問題的分析處理能力,更讓我明白學習造價專業(yè)這門課程的價值所在,同時感謝老師在實訓中得認真指導,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以后工作的那種氛圍┄┄
擴展閱讀:高層建筑結構設計體會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體會
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高層、超高層建筑的結構體系,并結合本人多年從事工程設計經驗,談談對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的處理和思考。
關鍵詞:高層剪力墻連梁抗震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high-rise,superhigh-risebuildingstructuralsystem,combinedwiththeauthor’syearsofexperienceinengineeringdesign,talkaboutthesomeoftheproblemsencounteredintheprocessingandthinkinginthedesignofhigh-risebuilding.keywords:high-level,shearwalls,beams,seismic中圖分類號:[tu35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一、概況
在我國高層建筑發(fā)展的早期階段,所設計建造的高層建筑大都為單一用途,例如高層住宅、高層旅館、高層辦公樓等。近年來高層建筑發(fā)展迅速,建筑朝體型復雜、功能多樣的綜合性方向發(fā)展,因而相應的結構形式也復雜多樣。并且開始大量興建集吃、住、辦公、購物、停車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高層建筑,尤其是在城市主干道兩側,已成為現(xiàn)代高層建筑的一大趨勢。二、高層及超高層結構體系
對于高層及超高層建筑的劃分,相關規(guī)范沒有一個統(tǒng)一規(guī)定,一般認為建筑總高度超過24m為高層建筑,建筑總高度超過60m為超
高層建筑。
對于結構設計來講,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擬建場地的抗震設防烈度以經濟、合理、安全、可靠的設計原則,選擇相應的結構體系,一般分為六大類:框架結構體系、剪力墻結構體系、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框筒結構體系、筒中筒結構體系、束筒結構體系。
三、結合工程實際對一些技術問題的處理(1).高層剪力墻中連梁的計算和處理
在剪力墻結構和框架剪力墻結構中,連接墻肢與墻肢,墻肢與框架柱的梁稱為連梁。連梁一般具有跨度小、截面大,與連梁相連的墻體剛度又很大等特點。一般在風荷載和地震荷載的作用下,連梁的內力往往很大。在設計時,即使采取降低連梁內力的各種措施仍難使連梁的設計符合要求;谶@種情況,下面將提供連梁設計的幾個建議。
1連梁的工作和破壞機理
在風荷載和地震荷載作用下,墻肢產生彎曲變形,使連梁產生轉角,從而使連梁產生內力。同時連梁端部的彎矩、剪力和軸力又反過來減少了墻肢的內力和變形,對墻肢起到了一定的約束作用,改善了墻肢的受力狀態(tài)。連梁在發(fā)生延性破壞時,梁端會出現(xiàn)垂直裂縫,受拉區(qū)會出現(xiàn)微裂縫,在地震作用下會出現(xiàn)交叉裂縫,并形成塑性絞,結構剛度降低,變形加大,從而吸收大量的地震能量,同時通過塑性鉸仍能繼續(xù)傳遞彎矩和剪力,對墻肢起到一定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建筑結構設計心得與體會》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建筑結構設計心得與體會: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