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內科學復習總結
中醫(yī)內科學復習資料(概念,病因病機,結語部分)
第一章外感病證(病機:外邪侵表,正邪相爭,臟腑功能失常)感冒
概念:由于感受風邪或時行疫毒,引起肺衛(wèi)功能失調,以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外感病證。
病因病機:感冒的主要病因為六淫之邪、時行病毒和正氣虧虛,隨季節(jié)不同,風邪常兼挾風寒、風熱、暑濕而致病,病位在肺衛(wèi),病機為邪從皮毛、口鼻而入,犯及肺衛(wèi),衛(wèi)表不和,肺失宣肅,屬表實之證。
臨床表現(xiàn):常呈多樣化,衛(wèi)表不和可見惡寒、發(fā)熱、頭痛、全身不適,肺失宣肅可見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等。在辨證時,有風寒、風熱、暑濕之區(qū)別;有普通感冒、時行感冒之不同。治療原則是解表發(fā)汗,疏風宣肺,時行感冒則多偏重于清熱解毒。外感發(fā)熱
概念:是指已患有某種或多種內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溫熱疫毒之氣,導致體溫升高,并持續(xù)不降,伴有惡寒、面赤、煩渴、脈數(shù)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病機:正邪相爭,陽勝則熱
主要治法:清熱解毒、通腑泄氣,養(yǎng)陰益氣。濕阻
多發(fā)于夏令梅雨季節(jié)。本病濕邪為患,病位于脾胃,病機是濕邪阻滯中焦,升降受阻,運化不利。濕阻的治療原則是祛濕健脾。化濕、燥濕、利濕為重要治療方法。痢疾
概念:因外感時邪疫毒,內傷飲食而致邪蘊腸腑,氣血壅滯,傳導失司,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赤白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病證。
病位病機:痢疾病位在腸腑,與脾胃有密切的關系。痢疾的病機主要是邪滯于腸,氣血壅滯,腸道傳化失司,脂膜血絡受傷,腐敗化為膿血而成痢。
治療:熱痢清之,寒痢溫之,初痢實則通之,久痢虛則補之,寒熱交錯者清溫并用,虛實夾雜者通澀兼施。瘧疾
概念:由于瘧邪侵襲人體,以寒戰(zhàn)、壯熱、頭痛、汗出、休作有時為臨床特征的一種傳染性疾病。
病因病機治療:感受瘧邪為病因,瘧邪侵入人體,伏于半表半里,與營衛(wèi)相搏則作,與營衛(wèi)相離則止,再次與營衛(wèi)相搏則引起再一次發(fā)作。祛邪截瘧為治療原則。
第二章肺病證(肺氣虧虛、陰津虧耗、寒邪犯肺、邪熱乘肺、痰濁阻肺)咳嗽
肺氣不清,失于肅降,發(fā)為咳嗽。有外感、內傷兩類。外感為六淫犯肺;內傷為臟腑功能失調而致肺失宣肅,肺氣上逆,發(fā)為咳嗽。喘證
概念:由于感受外邪,痰濁內蘊,情志失調而致肺氣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氣虛,腎失攝納,以致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常見病證。
喘脫:喘證嚴重時出現(xiàn)喘促持續(xù)不已,煩躁不安,肢冷,體溫下降,汗出如珠,心悸,面唇青紫,脈浮大無根等表現(xiàn)時的一種危重病證。多因病及心腎之陽,致陽氣欲脫,陰陽離決而形成的一種危候。辯實喘與虛喘:臨床表現(xiàn)呼吸聲音病勢脈象治療原則A:實喘治肺。治以祛邪利肺,區(qū)別寒、熱、痰、氣之不同,分別采用溫宣、清肅、祛痰、降氣等法。
1實喘深長有余,呼出為快,氣粗高大,伴有痰鳴咳嗽驟急數(shù)而有力虛喘短促難續(xù),深吸為快,氣怯低微,少有痰鳴咳嗽徐緩,時輕時重,遇勞則甚微弱或浮大中空B:虛喘治在肺腎,以腎為主,治以培補攝納。針對臟腑病機不同,分別采用補肺、納腎、溫陽、益氣、養(yǎng)陰、固脫等法。C:喘脫急當扶正固脫,鎮(zhèn)攝潛納,及時救治。肺脹
概念:是指多種慢性肺系疾患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肺脾腎三臟虛損,從而導致肺管不利,肺氣壅滯,氣道不暢,胸膺脹滿不能斂降。臨床表現(xiàn)見喘息氣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滿,憋悶如塞,或唇甲紫紺,脘腹脹滿,心悸浮腫等癥。重者可出現(xiàn)昏迷、喘脫等危重證候。
病因以久病肺虛為主,由于反復感邪,而使病情進行性加重。病位在肺,繼則影響脾以后期及心。病理性質多為氣虛、氣陰兩虛,發(fā)展為陽虛。在病程中可形成痰、飲、淤等病理產物。標本虛實,常相兼夾,或互為影響。在本虛的基礎上,痰濁與淤血交阻,是其主要的病機特點。氣虛血痰淤則貫穿于肺脹之始終。治療當根據(jù)感邪時則偏于邪實,平時偏于正虛的不同,有側重地分別選用扶正與祛邪的不同治法。但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則應貫穿于本病治療的全過程。肺癰
治療肺癰的基本原則:清熱散結,解毒排膿以祛邪
肺癰的治療宜早不宜遲。應審病程,分階段施治:初期,風熱侵犯肪衛(wèi),宜清肺散邪;成癰期,熱雍血淤,宜清熱解毒,化淤消癰,潰膿期,血敗肉腐,宜:排膿解毒;恢復期,陰傷氣耗,宜益氣養(yǎng)陰,若邪戀正虛,則應扶正祛邪。而清熱法要貫穿治療的全過程,務求邪去正復為要。肺癆
概念:指由于正氣內虛,感染癆蟲,侵蝕肺臟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熱、盜汗及身體逐漸消瘦等癥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具有傳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因:感染癆蟲、正氣虛弱治療原則:補虛培元和抗癆殺蟲。
第三章心腦病證(痰火擾心、飲遏心陽、心血瘀阻、腦脈受損、心陽(氣)虛、心陰(血)虛、腦髓空虛)胸痹心痛
概念:由于正氣虧虛,痰濁、瘀血、氣滯、寒凝,引起心脈痹阻不暢,臨床以膻中或左胸膺部發(fā)作性的憋悶、疼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為主癥的一種病證。
病因病機: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老體虛。病機:心脈痹阻。表現(xiàn)為本虛標實。
治療原則:應先治其標,后顧其本;先從祛邪人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時可根據(jù)虛實標本的主次,兼顧同治。祛邪治標常以活血化瘀、辛溫通陽、泄?jié)峄硖禐橹,扶正固本常用溫陽補氣、益氣養(yǎng)陰、滋陰益腎為法。眩暈
是以頭暈、眼花為主要特征的一類疾病。本病的病因有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遂、體虛年高、跌仆損傷等多種因素。本病的病變部位主要在清竅,病變臟腑與肝、脾、腎三臟有關。多屬本虛證或本虛標實之證,常見病證有肝陽上亢、腎精不足、氣血虧虛、痰濁內蘊、瘀血阻絡五種,各證候之間又?沙霈F(xiàn)轉化,或不同證候相兼出現(xiàn)。針對本病各證候的不同,治療可根據(jù)標本緩急分別采取平肝、熄風、清火、化痰、化瘀等法以治其標,補益氣血、滋補肝腎等法以治其本。治療原則:虛補瀉實,調整陰陽。心悸
概念: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臨床一般多呈發(fā)作性,每因情志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fā)作,且常伴胸悶、氣短、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癥。病機: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yǎng),或邪擾心神,心神不寧。病變臟腑:病位在心,而與肝、脾、腎、肺四臟密切相關。病理性質:主要有虛實兩方面。
病理因素:氣滯、血瘀、痰濁、火郁、水飲
治療:補益氣血,調理陰陽。心悸的治療應分虛實。虛證分別予以補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實證則應祛痰、化飲、清火、行瘀。中風
概念: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語言不利、偏身麻木為主癥的病證。病輕者可無昏仆而僅見半身不遂及口舌歪斜等癥狀。
基本病機:氣血逆亂,上犯于腦。病位在心腦,與肝腎密切相關。
治療原則:中經絡以平肝熄風,化痰祛瘀通絡為主。中臟臟閉證,治當熄風清火,豁痰開竅,通腑泄熱;脫證急宜救陰回陽因脫;對內閉外脫之證,則須醒神開竅與扶正固脫兼用;謴推诩昂筮z癥期,多為虛實兼夾,當扶正祛邪,標本兼顧,平肝熄風,化痰祛瘋與滋養(yǎng)肝腎,益氣養(yǎng)血并用。癇病
是一種反復發(fā)作性神志異常的病證,亦各“癲癇”,俗稱“羊癇風”。臨床以突然意識喪失,甚則仆倒,不省人事,強直抽搐,口吐涎沫,兩目上視或口中怪叫,移時蘇醒,如常人為特征。發(fā)作前可伴眩暈、胸悶等先兆,發(fā)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癥狀。多因驟受驚恐,先天稟賦不足,腦部外傷及感受外邪,飲食所傷等,致使臟腑功能失調,風痰閉阻,痰火內盛,心脾兩虧,心腎虧虛,造成清竅被蒙,神機受累,元神失控而引發(fā)癇病。與心、肝、脾、腎相關,主要責之于心肝。治療時當急則開竅醒神以治其標,控制其發(fā)作;緩則祛邪補虛以治其本癲證、狂證
是一種精神失常疾病,系由七情內傷,飲食失節(jié),稟賦不足,致痰氣郁結,或痰火暴亢,使臟氣不平,陰陽失調,閉塞心竅,神機逆亂。
其病位在心,與肝、膽、脾關系密切。癲證表現(xiàn)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自語,語無倫次,靜而多喜少動為特征,治以理氣解郁,暢達氣機為其大法;狂證表現(xiàn)精神亢奮,狂躁不安,罵毀物,甚至持刀殺人,動而多怒少靜為其特征,降(泄)火豁痰以治其標。調整陰陽,安神定志,恢復神機以治其本是為大法。
第四章脾胃腸病證(脾胃虛弱、脾陽虛衰、胃陰不足、寒邪客胃、胃腸積熱、食滯胃腸、濕邪困脾、肝氣犯胃、瘀血內停)胃痛
病機:胃氣失和,氣機不利,胃失濡養(yǎng)。痞滿
概念:是由外邪內陷,飲食不化,情志失調,脾胃虛弱等導致中焦氣機不利,升降失常,以心下(胃脘部)痞塞,滿悶不舒,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無痛為臨床特征的病證。病機:中焦氣機不利,升降失職
病位:在胃脘,病變臟腑關鍵在脾胃,也與肝有關。
治療原則:調理脾胃,理氣消痞。實者瀉之,分別施以瀉熱、消食、化痰、理氣等法。虛者補之,施以濕補脾胃之法。嘔吐
病因:1外邪犯胃2飲食不節(jié)3情志失調4脾胃虛弱病機: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病位:主要在胃,與肝脾有關,亦可涉及膽腑。治療原則:和胃降逆呃逆
概念:是指胃氣上逆動膈,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止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證。病機: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動膈。
治療原則:理氣和胃、降逆平呃、標本兼治。泄瀉
概念:是因感受外邪,或飲食所傷,致脾失健運,傳導失司,水濕清濁不分,以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稀薄或完谷不化,甚則瀉出如水樣為特征的病癥。治療原則:運脾祛濕。噎膈
病機:食道狹窄,津液干枯。治療原則:開郁理氣,滋陰潤燥。
第五章肝膽病證(肝氣郁結、肝火上炎、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肝膽濕熱)黃疸
辨濕熱輕重:熱重于濕者,身目俱黃,黃色鮮明,發(fā)熱口渴,惡心嘔吐,小便短少黃赤,便秘,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而濕重
于熱者,身目俱黃,其色不如熱重者鮮明,頭重身困,胸脘痞滿,惡心嘔吐,便溏,舌苔厚膩微黃,脈弦滑。
治療:黃疸早期主要是濕熱、疫毒、寒濕為患,故當祛邪以消除病源,通過清熱、解毒、利濕、溫化,給邪以出路。通利小便是祛除濕邪的主要出路,故祛濕利小便是治療黃疸的重要方法。膽脹
概念:膽脹是指膽腑氣機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脅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基本病機:膽腑氣機通降失常。病位:在膽腑,與肝胃關系最為密切。癥候特征:右上腹脹滿疼痛,反復發(fā)作。治療原則:疏肝利膽,和降通腑(理氣通降)。
第六章腎膀胱病證(腎氣不固、腎陽虛衰、陽虛水泛、陽虛火旺、膀胱濕熱)淋證
概念:是因腎、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的以小便頻急、淋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癰引腰腹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類病證。
分類:熱淋、氣淋、血淋、膏淋、石淋、勞淋六種病因:1.膀胱濕熱2.脾腎虧虛3.肝郁氣滯病機:濕熱蘊結下焦,導致膀胱氣化不利。治療:實則清利,虛則補益。
初起濕熱茁蘊結,以致膀胱氣化失司者屬實,治宜清熱利濕通淋,佐以行氣;病久脾腎兩虧,膀胱氣化無權者屬虛,治宜培補脾腎;虛實夾雜者,宜標本兼治;并根據(jù)各個淋證的特征,或參以止血,或配以排石,或佐以泄?jié)岬。臨床分:膀胱氣化失司引起的證候;各種淋證的特殊癥狀。陽痿
概念:是指青壯年男子,由于虛損、情志失調或濕熱下注等原因,致使宗筋弛縱,引起陰莖痿軟不舉,或臨房舉而不堅,影響正常性生活的病癥。關格
病機:脾腎陰陽衰敗,氣化不利,濁毒內蘊。遺精
病機:精關不固,精液不藏
治療:首先應分清虛實。實證以清泄為主;虛證予補腎固精,分別采用滋養(yǎng)腎陰及溫補腎陽的治法。
第七章氣血津液病證(氣虛、氣郁、氣滯、氣逆、血虛、血瘀、津傷化燥)郁證
郁病的病因是情志內傷,其病理變化與心、肝、脾有密切關系。初病多實,以六郁見證為主,其中以氣郁為病變的基礎。病久則由實轉虛,引起心、脾、肝氣血陰精的虧損,而成為虛證類型。臨床上虛實互見的類型亦較為多見。郁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心情抑郁,情緒不寧,胸脅脹滿疼痛,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或時作悲傷哭泣。郁病可分為實證和虛證兩類。實證類型以氣機郁滯為基本病變,治療以疏肝理氣解郁為主。
氣郁化火者,理氣解郁配合清肝瀉火;氣郁夾痰,痰氣交阻者,理氣解郁配合化痰散結;氣病及血,氣郁血瘀者,理氣解郁配合活血化瘀;兼有濕滯者,配合健脾燥濕或芳香化濕;夾食積者,配合消食和胃。虛證宜補,針對病情分別采用養(yǎng)心安神、補益心脾、滋養(yǎng)肝腎等法。虛實互見者,則當虛實兼顧。汗證
概念:是由于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不因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白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
病因病機:肺氣不足,營衛(wèi)不和,心血不足,陰虛火旺,邪熱郁蒸等,導致陰陽失調,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是形成自汗或盜汗的基本病機。消渴
病變的臟腑主要在肺、胃、腎,其病機主要在于陰津虧損,燥熱偏勝,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
治療:清熱潤燥、養(yǎng)陰生津。上中下消有側重潤肺、養(yǎng)肺(胃)、益腎之別。積聚
概念:是腹內結塊,或痛或脹的病證。分別言之,積屬有形,結塊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在血分,是為臟病;聚屬無形,包塊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在氣分,是為腑病。因積與聚關系密切,故兩者往往一并論述。病因:正氣虛,臟腑失和,氣滯,血瘀,痰濁。病機:氣機阻滯,瘀血內結。
治療:聚證氣滯腹中氣虛,攻竄脹痛疏肝理氣,行氣消聚;積證血瘀腹內結塊,固定不移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攻補兼施。厥證
概念: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病情輕者,在短時間內蘇醒,但病情重者,則昏厥時間較長,嚴重者甚至一厥不復而導致死亡。病因:情志內傷、體虛勞倦、亡血失津、飲食不節(jié)病機:氣機突然逆亂,升降乖戾,氣血陰陽不相順接。
治療原則:醒神回厥實證:開竅、化痰、辟穢而醒神。虛證:益氣、回陽、救逆而醒神。肥胖
是以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以上,并多伴有頭暈乏力,神疲懶言,少動氣短等癥狀的一類病證。
多由年老體弱、過食肥甘、缺乏運動、久病正虛、情志所傷、先天稟賦等原因導致,其病機總屬氣虛痰濕偏盛。肥胖的病位主要在脾與肌肉,與腎氣虛關系密切,亦與肝膽及心肺的功能失調有關。
肥胖總屬本虛標實之候,虛實之間、各種病理產物之間常發(fā)生相互轉化,病久還可變生消渴、頭痛、眩暈、胸痹、中風、膽脹、痹證等疾病,因此必須積極治療。臨證時要辨明標本虛實、臟腑病位,以補虛泄實為原則,治本用補益脾腎,治標常用祛濕化痰,結合行氣、利水、消導、通腑、化瘀等法。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積極進行飲食調攝及體育鍛煉,以提高療效。
第八章經絡肢體病證(邪犯經絡、經絡空虛、血瘀阻絡、血虛筋急)痹證
概念:泛指機體正氣不足,衛(wèi)外不固,邪氣乘虛而入,致使氣血凝滯,經絡痹阻,引起相關系統(tǒng)疾病的總稱。證候學特證:氣血不通,經絡痹陰,所致肢體關節(jié)疼痛。
基本病機:風、寒、濕、熱、痰、瘀等邪氣滯留肢體筋脈、關節(jié)、肌肉,經脈閉阻,不通則痛治療原則:祛邪通絡,緩急止痛。痙證
是以項背強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張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古亦稱為“痊”。
病因病機:邪壅經絡,傷津脫液,亡血失精,瘀血內阻為致病之因。終致督脈失常,筋脈攣急為基本病機之所在治療原則:急則舒筋解痙治其標,緩則扶正益損治其本痿證
概念:是指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或伴有肌肉萎縮的一種病證。臨床以下肢痿弱較為常見,亦稱“痿”。病機:肺熱津傷,濕熱浸淫,脾胃虛弱,肝腎虧損,亦有挾痰挾瘀挾積等治療:治痿證獨取陽明和痿病不可妄作風治而用風藥為基本原則。顫震
概念:是以頭部或肢體搖動顫抖,不能自制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輕者表現(xiàn)為頭搖動或手足微顫,重者可見頭部振搖,肢體顫動不止,甚則肢節(jié)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静C:肝風內動,筋脈失養(yǎng)。治療:填精補髓,益氣化瘀腰痛
概念:又稱“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內傷或挫閃導致腰部氣血運行不暢,或失于濡養(yǎng),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證。
病因病機:多以腎的虛損為本,感受外邪,跌仆閃挫為標。筋脈痹阻,腰府失養(yǎng)。治療:散寒祛濕,清利濕熱,活血化瘀,舒筋活絡。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中醫(yī)內科學復習總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中醫(yī)內科學復習總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