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美術課堂教學方法的
淺談美術課堂教學方法的“把握”
日期:201*-10-06地址:作者:于景嵩
課堂組織教學也是一門藝術在歷史課外閱讀中與中學師生一起分享
課堂教學改革的十條建議《奇妙的克隆》課堂教學實錄與反思中考課外文言文閱讀及其答案把“研究性學習”帶進小語課堂
追求高效率的課堂警惕課堂隱性不平等何時課堂小結恰到好處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通過教學實踐,我們充分認識到優(yōu)化教學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一堂成功的課,不僅在于教師對課程標準的深入研究,對教學內容改善,更重要的是教師對課程教學方法形式的“把握”。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嘗試。一、“游戲法”融入課堂,變學生無意為有意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皮亞杰認為,游戲、競賽等活動最適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坝螒颉笔莾和矚g的活動,游戲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滿足他們愛玩、好動的心理需求,進而使課堂上妙趣橫生,生機勃勃。例如在課堂中,將呆板開場白輔以精心的導入設計,以情境、謎語、音樂等游戲手法引入主題。將枯燥的理論知識演化成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做比賽游戲或一次熱烈的討論研究或進行辯論會,亦可以實現(xiàn)有意注意,學起來輕松愉快。將耗時的作業(yè)編排為合作完成作品,競賽等形式,大大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只有將教學環(huán)節(jié)過度得毫無雕飾做作之感,才能使學生的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能夠順利地轉換過來,而無需教師無數(shù)次地重復組織整頓課堂紀律,以致教師疲于應付,學生厭于學習。這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使掌握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們感到厭煩,不要把他們引入一種疲勞和對一切漠不關心的狀態(tài),而要使他們的整個身心都充滿歡樂!
二、運用“發(fā)現(xiàn)法”激發(fā)每一個學生的探索興趣,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探索者、發(fā)現(xiàn)者,這種需要在兒童內心世界更為強烈。”而過去一味以“講授接受”方式為主的填鴨式早已露出弊端。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必須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自己發(fā)現(xiàn)知識,凡是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們自己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胺彩菍W生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們自己想,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提倡教學的實踐性,鼓勵學生在課堂中質疑問題,動手操作實踐,在實踐中求發(fā)現(xiàn),求創(chuàng)造,又如“做中學、玩中學,情景交融的原則”,提倡解放學生的腦手,在做中學,在游戲式玩中學,在教學的趣味化,情景式中體驗。體現(xiàn)出課程改革的顯著特點是以“探索和嘗試”為核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真正在“做做、學學、玩玩”中體驗“學”的樂趣、體會“玩”的藝術。正如,在校內公開課我所講的《飛旋的紙條》這一堂手工制作課時,首先讓他們在玩紙條中充分體驗,并發(fā)現(xiàn)紙條旋轉的問題。例如:“我的紙條為什么不能轉起來呢?”然后引導孩子自己通過與伙伴的比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紙條上面的問題,并得出結論:“小紙條必須有翅膀。”同時,再引導學生怎樣把沒有翅膀的紙條變成有翅膀,一系列制作過程,讓學生自己進行嘗試,在嘗試中自己找出缺點,再自己修改,不斷得出更好更完美的效果。教師由一個講解者變?yōu)橐龑д。學生則由一個聽講者變?yōu)橹鲃硬僮髡。并嘗試教師做學生,讓學生做小先生來教教、來講講。再如《漂亮的羽毛》一課“我以謎語導入新課,在重點描述羽毛特征的環(huán)節(jié)上,我采用課前尋找羽毛,并在課堂上看看、摸摸、玩玩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興趣,活躍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正如詩中生動形象地說明動手動腦與創(chuàng)造的內在關系: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chuàng)造!币囵B(yǎng)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受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fā)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積極欲望。
三、討論式教學法,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知識的形成,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
討論式教學又稱課堂討論,是在教師組織或參與下,學生集體圍繞一個中心論題,各抒己見,互相啟發(fā),共同討論,搞清問題,理解并掌握知識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幾十年前就提出“要解放學生的嘴,使他能談”的觀點,至今仍然具有它的現(xiàn)實意義。首先,小學生喜歡說,讓學生說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其次,讓學生說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在解決一節(jié)課重點、難點時,常用這種形式。例如:工藝用紙盒制作《火車》這一節(jié)課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要求學習用紙盒制作火車的方法及火車頭的制作方法和車頭與車廂的連接,我用心設計,想出四個人為一小組,每一小組發(fā)一件已經做好的火車,讓他們四個人一起討論五、六分鐘,并總結出制作火車的最好方法,每個小組都很積極主動參與討論課題當中課堂上學生“無言以對”的局面被暢所欲言的景象所代替,每一小組都把自己組認為最好的制作方案說給同學和老師聽。在解決“車頭與車廂是如何連接”這一問題時,有的同學要求老師先不要告訴他們,他們自己可以得出結論,這時,幾個小組又進行一場激烈地討論。這得以證明討論式教學可以提高學生樹立學好美術的信心,在說中能體驗成功的快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也進一步得到發(fā)展。四、綜合教學法,把美術課堂教學與學情審美準備相結合
全面綜合性美術教學可以擴展包括文化的研究,閱讀和寫作,這樣它可以很自然地把美術與學校課程設置中其它科目相結合在一起,美術教師與其它普通任課教師協(xié)作共同準備跨學科的教學內容,進行跨學科教學活動。
立足于素質教育,我們美術教師應利用美術教材現(xiàn)有資源,補充滲透旁科知識,讓各種知識在美術課堂交匯、升華,使美術課堂能開闊學生眼界,拓寬學生知識的層面,從而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求知欲。這種態(tài)度明顯影響兒童美術作品質量水平的高低,但對其他學生領域比如生物學有何影響呢?下面是我無意看到的例子可以說明一二。
在英國牛津一所中學,一個九到十一歲的兒童班級正在研究貓頭鷹。為什么研究貓頭鷹呢?因為住在郊區(qū)的一個小村莊里,孩子們很容易看見他們家附近的貓頭鷹。從田野的散步,書和畫上,孩子們了解了貓頭鷹的棲息地、食物、夜間活動的習性以及與其他動物的關系。一位對標本饒有興趣的教師,剝制了一個貓頭鷹標本供學生研究。他們用拼貼材料、顏色、粘泥和膠片表現(xiàn)貓頭鷹。經過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他們進行了審美準備,與教師一道區(qū)別色彩差別,羽毛的大小和形狀,觀察黑眼圈富有戲劇性的表情,感受柔軟的身體和絲絨一般的質地。這類活動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樂趣。一些兒童被指派畫一幅貓頭鷹的大畫。一個兒童負責研究用磁帶錄下的貓頭鷹的叫聲,另一個兒童寫一篇題為《一個漆黑陰森的夜晚我碰見的貓頭鷹》的奇異故事。很快孩子們就問及鳥和飛行本身,這導致了一次對空氣氣流,大氣壓力等物理問題的討論。在這類開放教學中,審美準備是學校生活可以接受的活動,因為它能以一種自然和邏輯的方式導致其他課程的學習。
這是外國的例子,我們再回到自己本身,我平時教學中融入語文、口語、交際內容,自然、音樂等一系列知識。例如,在我上《春天的顏色》這一堂課中,我讓學生收集有關知識,比如,有關春天的詩歌,有關自然界常識等等,這節(jié)課上不僅學習了美術知識,而且學習了相關春天的常識?傊W美術教材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廣泛性、人文性,為知識的綜合提供了可能。諸如歷史與美術史、文學與美術、數(shù)學與美術、科技與美術、外語與美術、音樂與美術、勞技與美術、地理與美術等等,還有美術自身范疇的透視,解剖,光學,欣賞與批評等等,讓這些多方位的知識在美術課得到匯合,是美術課特有的精彩之處。
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所以,課程內容方案一旦確定,教學過程與方法的改革就成了課程改革的重頭戲。由此看來,把握好課堂教學過程與方法,對上好一節(jié)課,對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對于學生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及綜合探究能力,產生積極有效的影響。善于把握教學過程與方法,更可以體現(xiàn)教師的個性和個人的素質,這些都應引起我們教師的足夠重視。
淺論地理教學中鄉(xiāng)土地理教育策略
廣東恩平市實驗中學惠美玉
中學教育的完整內涵應是對中學生傳遞知識、培訓技能和培養(yǎng)素質,三者缺一不可。中學地理教育就是運用地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原則,使中學生獲得地理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只是老師講學生聽,照本宣章,紙上談兵,很難提起學生的興趣;學生為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課文,食而不化,考后即忘,要繼續(xù)進行思想教育當然不會激起共鳴,何談雙基教學和素質教育?
在地理教學中注意聯(lián)系鄉(xiāng)土實際和進行鄉(xiāng)土地理教育,從而能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學質量。我國近代地理學奠基人竺可楨教授,1929年在他所發(fā)表的《地理教學法》一文中指出:“凡教學地理,必須自己知至未知,自兒童日常所慣于見聞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聞,自個人所受環(huán)境之影響,而推廣及于社會全體,是故教學地理,開始必自本土地理著手!边@是符合兒童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規(guī)律的。如果兒童沒有對周圍環(huán)境中山川、村鎮(zhèn)、農田、道路、天氣變化等感覺經驗,就難以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如果能夠結合身邊熟悉的事物,巧妙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資料會有利于學生理解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熱情,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愛鄉(xiāng)土,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主人翁的責任感。愛家鄉(xiāng),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生于斯,長于斯,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使我們感到非常親切,更重要的是使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建設成就來之不易,珍惜前輩的勞動成果,并看到家鄉(xiāng)社會主義建設美好的前景和存在的問題,今后自己應如何為家鄉(xiāng)兩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對學生來講,如何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也需要通過野外觀察、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來培養(yǎng)、鍛煉。開展鄉(xiāng)土地理教育是增長學生才智,培養(yǎng)有用人才的有效途徑。那么怎樣才能作到巧妙利用鄉(xiāng)土地理資料,全面提高我們教育效果呢?一。首先,老師要熱愛這項工作,必須下工夫長期積累材料,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因為要把通用教材中的地理概念、地理理論運用于解釋當?shù)氐膶嶋H,教師就必須真正弄懂教材中的基本理論,并對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和社會經濟情況進行觀察調查,這樣才能很好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把書本知識講活,使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得到提高。鄉(xiāng)土材料的收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思考,善于總結。要對于我們所生活的某個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工農業(yè)生產現(xiàn)狀以及交通資源等情況進行調查。積累資料的途徑是多方面的,我們可以經常到野外去考察,深入熟悉地方的地理環(huán)境,認真的分析總結;可以從當?shù)氐奈墨I資料獲得;關心時政要聞,對于當?shù)氐慕洕l(fā)展方向,發(fā)展模式要有所了解。而且,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走出去,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盡可能的掌握各地的地理發(fā)展情況,準備一手的資料,并且緊跟時代,時時更新。例如可以到化工廠進行參觀調查。因為過去僅從書本上知道化學工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對它的生產特點不清楚,對如何處理生產中排放的三廢、變害為利也不了解。通過參觀調查,既增加了對化工生產知識的了解,又學會了帶領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的方法,為今后開展實踐活動起了示范作用
再者,在每一個章節(jié)的學習中,老師要作好備課工作,深入鉆研教材,并且思考當?shù)啬男┎牧吓c本課內容相關,如何能夠巧妙地把鄉(xiāng)土材料與課本內容結合起來,要達到哪些教學目標等,并且想方設法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教給學生基本的地理觀察知識以及社會、野外調查應該注意到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簡單方法。
二.在教學中緊密結合鄉(xiāng)土材料,巧妙設疑,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在學習《中國地理》第三章中國的地形時,同學通過學習知道廣東屬于東南丘陵地區(qū),講到該區(qū)的土壤是酸性的紅壤,大家感到很陌生很遙遠。這時,我向大家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有沒有看到農民伯伯在種田時向田里撒石灰?”,同學們一下子炸開了鍋。“是啊,我看到過!薄拔以趺礇]發(fā)現(xiàn)?”同學們議論紛紛想要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酸性土壤和生石灰有什么關系?”“酸性土壤有什么特點呢?”同學們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這樣“水到渠成”,適當?shù)慕饣蠛苡斜匾!八嵝酝寥啦荒秃?礦質養(yǎng)分少,保肥性能差,耕層薄,是比較貧瘠的,不利于農作物生長,這是造成農作物低產的原因。而生石灰為堿性,酸堿中和后的土壤有利于作物的生長。這包含著一種化學變化,同學們以后要學習化學,就會深入學習這一方面知識。”我想,也許晚上回到家里,他們就會迫不及待的打開化學書看一看有沒有中和反應,或者要問父母親許多家里種田的事。
三.可以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同時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和相互學習的?的有心人,原來我們周圍所有的事物都有豐富的知識內涵。
四.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關心地理新聞,及時和同學就目前所面臨的問題進行討論。俗話說學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但是,老師如果能夠通過及時聯(lián)系地理新聞和同學們溝通,使他們也成為社會的有心人,熱心人,避免培養(yǎng)出新一代的書呆子。這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同學們變得“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學習中國的氣候這一部分內容時,我聯(lián)系到201*年8月至今,廣東省出現(xiàn)罕見的旱情,就和同學們展開了討論,干旱的原因,干旱影響,干旱的解決措施。因為這涉及到同學們眼睜睜看到現(xiàn)實,大家都非常關心,討論也非常熱切。同學們對于我國氣候的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愛水,節(jié)水,用知識克服自然災害的思想自然而然的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根植下來了。
五.思想教育是多方面的,用眼前的事實更容易讓學生動心,動情,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我國的土地資源在利用上存在著嚴重的浪費,破壞,不合理利用等情況。在進行這一部分內容講授時,我沒有從理論上高談闊論,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討論,就他們所看到的,聽到的,談現(xiàn)象,談原因,談措施。于是他們說到了被磚瓦廠遺棄的大土坑,被圍墻圈起來的荒廢了不知多少年的荒草地(據(jù)說是準備建工業(yè)園),被采礦廠丟棄的荒山,被村民們荒廢的肥沃的耕田……這些現(xiàn)象可以說是觸目驚心,有的是只顧眼前賺錢,不管以后發(fā)展的不合理開發(fā)利用,更有由于社會上其他的不良風氣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同學們痛心地說到,他的鄰居因為買**彩,花掉了所有的積蓄,并借了大量的外債,連買種子,化肥的錢都沒有了,還不知悔改,干脆連田也不種了。于是,科學開發(fā)利用土地,保護每一寸土地的觀念已經形成,并且反對賭博,自覺抵制任何形式的賭彩活動成了同學們的一致共識
六.有目的的組織學生進行鄉(xiāng)土地理調查。根據(jù)教材的安排有計劃安排學生社會調查。講授氣候,就要求他們對學;蛘呒彝ブ車臍夂蚯闆r做觀察記錄,包括溫度,降水。對一年的氣溫、降水總趨勢可以根據(jù)自己平時的觀察印象,也可以向長輩請教。那么通過一段時間的實際調查,大家對于我國氣候的基本特點就會有很深刻的認識。
在適當?shù)那闆r下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集體戶外考察。如學習地圖時,難點在于對方向,比例尺的理解。如果能夠讓學生對一個比較小的范圍進行一次自主調查繪圖,不僅鍛煉了同學們的實踐能力,而且增強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梢砸髮W生在對恩城鎮(zhèn)的市容進行調查,不僅列出街區(qū)內工廠、商店、服務行業(yè)的名稱,還簡析了這些地理事物布局的合理性和存在問題,同時提出了改進意見,并繪制出街道平面分布示意圖。有的同學平時連周圍東西南北都分不清楚,這下他們的收獲就不僅是懂得了地圖的基本要素。
總之,鄉(xiāng)土地理教育是學校地理教育重要的傳統(tǒng)內容之一。早在18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就曾主張教給兒童鄉(xiāng)土地理知識。在義務教育的教學大綱中,還特別強調地理教學應密切聯(lián)系鄉(xiāng)土實際,注重實踐活動。鄉(xiāng)土地理教育在學生素質全面提高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僅在此拋磚引玉,希望能引起廣大同行的共同研究,為提高地理教學效果而共同努力。
擴展閱讀:淺談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導課方法
淺談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導課方法
摘要: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講究導課方法,提高學生形象思維能力,使學生興趣盎然、勁頭十足地投入新課的學習,就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美術課堂教學導課方法教學效果
一堂好課如果沒有成功的開端,會講得枯燥無味,學生也很難進入學習狀態(tài),課堂教學的其他環(huán)節(jié)也就很難進行下去。因此,不少有經驗的教師,非常注重這一環(huán)節(jié),將現(xiàn)實生活與課堂緊密地結合,運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到恰當?shù)慕虒W氣氛中,以引人入勝的開場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從而收到最佳效果。所以,我十分注意導課方法的設計,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初中美術課堂教學導課環(huán)節(jié)中幾種常用的方法與大家共同交流。一、語言導入
談話、提問等方式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利用談話,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和感染,從而引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好的語言導入,取決于教師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和良好的表達能力,取決于教學經驗的豐富積累,往往選材、表情、語調、手勢、體態(tài)等構成完整的語言導入。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導入部分如能巧用語言誘導,將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欣賞《格爾尼卡》一課時,畫中各種造型令學生費解,在欣賞之前,先讓學生談談人在痛苦時的一些表情、感受。拉近學生與畫面所反映主題、生活的距離,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畫中表現(xiàn)的人民受到的苦難而造成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淺談美術課堂教學方法的》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淺談美術課堂教學方法的: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