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戲劇簡介
莎士比亞戲劇簡介
莎士比亞生活在封建制度開始瓦解,新興資產(chǎn)階級開始上升的大轉折時期。當時中世紀以宗教神學為代表的蒙昧主義思想走向沒落,資產(chǎn)階級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世界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義在社會文化思潮中開始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莎士比亞以他的憂傷,大膽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殘酷黑暗及對人性的禁錮,強烈反映了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希望建立新型的社會關系和倫理思想的要求,為人文主義在英國和歐洲的傳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莎士比亞的許多劇作都遺失了,流傳下來的只有三十七個,研究者將他的創(chuàng)作按思想和藝術的發(fā)展分為三個時期:
1.歷史劇和喜劇時期:(1590-1600)
在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的最初十年中,他共創(chuàng)作了九部歷史劇。在這些劇本中除了《約翰王》(1589)描寫的是13世紀封建王朝內部的爭斗外,其他的劇作則構成了兩個內容銜接的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部(1590-1591)與《查理三世》(1595)、《亨利四世》上、下部(1597-1598)焉《亨利五世》(1599)。
這些劇本概括了英國從1377-1485年間一百余年的動亂歷史,描寫了英法戰(zhàn)爭和英國的封建內戰(zhàn),歌頌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譴責封建領主之間的不義戰(zhàn)爭,對人民的疾苦則表示了深切同情。后一組劇本寫理查二世優(yōu)柔寡斷,聽信寵臣,他的堂弟趁機起兵篡奪王位,自立為亨利四世。亨利四世雖然兩次平定內亂,卻整日憂心忡忡,害怕有野心家會像他曾經(jīng)做的那樣來奪取王位,而太子又是個不務正業(yè)的公子哥兒,國家的前途令人擔憂。幸好太子改過自新,即位為亨利五世,他以對法戰(zhàn)爭轉移了國內矛盾,收復了法國的領地。前一組劇本則緊接后一組,寫英法百年戰(zhàn)爭中英國因貴族內訌而失利,貴族紛爭再加上平民起義導致爭奪王位的封建內戰(zhàn)紅白玫瑰戰(zhàn)爭。內戰(zhàn)中,屬于紅玫瑰集團的國王亨利六世被殺,奪取了王位的白玫瑰集團在愛德華四世死后,其弟理查以狡詐、兇殘的手段竊取了王位,最終也死于敵黨之手。
這些劇本的藝術成就不一,而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是英國歷史上出了名的暴君,莎士比亞懷著無比憤怒的心情,在劇中描寫了陰險狡詐的貴族理查如何以血腥手段擠掉了六個合法繼承人,登上王位的故事,揭露譴責了他的兇狠暴和昏庸無道,塑造了一個虛偽狡詐、殘酷無情的暴君形象!逗嗬迨馈访鑼懞嗬迨雷鎏訒r不甘心宮廷中的刻板生活,在下層社會廝混,與流氓無賴為伍,即位后改邪歸正,成為英明的理想君主。這兩個劇本從正反兩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他衰封建貴族爭權奪利給國家造成的內亂,認為通過道德改善可以產(chǎn)生開明君主,實行自上而下的政策,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與理想的社會制度。
《亨利四世》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朽的藝術典型-喜劇人物福斯塔夫。福斯塔夫是一個年過五十的破落騎士,一個好吹牛的懦夫,一個貪婪的冒險家。他是流氓頭子,善于見風使舵、混水摸魚。他否認任何道德,既無良心譴責也無憐憫之心,平生第一快事就是以粗魯?shù)图壍姆绞较蚺荧I殷勤,生活理想只是如何妙趣橫生。他自恃是太子親信,整天醉眼朦朧,坐在野豬頭酒館里,率領著一群年輕的地痞無賴,說謊、欺詐、搶劫。一但被太子拉上戰(zhàn)場卻又膽小如鼠,毫不顧及封建騎士的勇敢精神與榮譽觀念,只會倒在地上裝死,馱來敵人的尸體冒功。作品最后通過福斯塔夫被掌權的太子——“賢明”君王亨利五世驅逐,反映了封建勢力及其附庸必將滅亡的命運,而福斯塔夫則作為一個活在老百姓身邊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人物,一個封建關系解體時期“無衣無食的雇傭兵”和“冒險家”的典型,成為莎士比亞筆下最成功的喜劇形象之一。
在莎士比亞歷史劇大受歡迎的同時,他還創(chuàng)作了十部喜劇:《錯誤的喜劇》(1592)、《馴悍記》(1593)、《維洛那二紳士》(1594)、《愛的徒勞》(1594)、《仲夏夜之夢》(1596)、《威尼斯商人》(1597)、《溫莎的內風流娘們兒》(1598)、《無事生非》(1599)、《皆大歡喜》(1600)、《第十二夜》(1600)。其中最后三部最能表現(xiàn)莎士比亞喜劇創(chuàng)作的風格,人稱“嬌艷明媚的喜劇三部曲”。這些劇本大都以愛情、友誼、婚姻為主題,而情節(jié)卻異常生動豐富,非同凡俗,作者以幽默、歡快的筆觸和如詩如畫的抒情,來揭示人們的感情沖突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矛盾,特別是塑了一批勇氣過人又執(zhí)著、風趣、溫柔的女主人公形象。她們追求自己自由戀愛的權力,與各種邪惡勢力做不屈不撓的斗爭,在戲劇舞臺上放射著耀眼的光芒。
《第十二夜》描寫孿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奧拉在海上航行遇險,先后流落到時伊利里亞。這里的統(tǒng)治者奧西諾公爵正在向一位名叫奧麗維亞的貴族小姐求婚,卻遭到拒絕。薇奧拉女扮男裝,化名西薩里奧做了公爵的少年侍人。從此,愛上奧西諾公爵的薇奧拉作為愛情的全使者,奔跑于奧西諾和奧麗維亞之間,憑著她與自己孿生哥哥相貌異常相像,順利解決了一系列復雜而又嚴重的愛情沖突。鐘情少年侍從薇奧拉的奧麗維亞成了薇奧拉哥哥的妻子;而飽受對奧麗維亞單相思之苦的奧西諾公爵在發(fā)現(xiàn)他的侍從原來是一個美麗的女孩之后,也認識到她感情的可貴,就和薇奧拉結了婚。劇中錯綜復雜的情節(jié)充滿了巧合、懸念、誤會以及移花接木、七裝改扮的喜劇因素,而處于全劇中心的是勇敢、熱情、純真的少女薇奧拉,在爭取人格獨立、幸福的權力及人與人之間平等關系的斗爭中,她顯示出忘我無私、堅貞不渝的品格,充分體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理想。全劇充滿了對自由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反映了文藝復興時代人們朝氣蓬勃、勇于進取的精神風貌。
《威尼斯商人》則以較強的對社會諷刺、批判的態(tài)度風稱。,威尼斯富商安東尼奧為了成全好友巴薩尼奧的婚事,向猶太人高利貸者夏洛克借債。由于安東尼奧貨款給人從不要利息,并幫夏洛克的女兒私奔,懷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機報復,佯裝也不要利息,但苦使逾期不還要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傳來安東尼奧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資金周轉不靈,貸款無力償還。夏洛克去不法庭控告,根據(jù)法律條文要安東尼奧履行諾言。為救安東尼奧的性命,巴薩尼奧的未婚妻鮑細霞假扮律師出庭,好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須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準流血。夏洛克因無法執(zhí)行而敗訴,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財產(chǎn)。莎士比亞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可這樣一個生動復雜、極端利己的高利貸者的形象,同時通過夏洛克,莎士比亞又為一切受民族與宗教歧視的猶太人鳴不平,體現(xiàn)了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劇中借生動的法庭對抗場景提出了海外貿易、放高利貸等經(jīng)濟問題,使人感到作者駕馭素材的高超能力。
劇中性情淳樸、富有才華和正義感的鮑細霞則是莎士比亞塑造的一個理想的資產(chǎn)階級女性形象。她年輕、貌美、智慧超人,芳名遠播,面對紛踏而來的求婚者,她把人的品行作為考慮的第一條件,而并不看重門第財富。她遵從父親遺訓,設置了金、銀、鉛供求婚者挑選,結果攫取金匣的摩洛哥王子得到了一張骷髏畫,拿了銀匣的法國阿爾貢親五看到的是傻瓜畫像,只有聰明、坦誠的巴薩尼奧選中了樸實無華的鉛匣,得到了藏在里面的鮑細霞的倩影。鮑細霞則毫不猶豫地投入這個貧窮的青年人懷抱,這一婚姻標準實際是對封建等級制度的強烈挑戰(zhàn),體現(xiàn)了鮑細霞高尚情操和美好心靈。在法庭上,當兇惡的夏洛克揮舞著借據(jù)逼迫法庭鐐豁安東尼奧的性命時,所有的男人都束手無策,只有智慧的鮑細霞看出了契約的漏洞,重新對契約進行法律的解釋,制止了滿心報復的夏洛克的兇殘行為,這又為鮑細霞的聰慧形像增添了明麗的一筆。
在這一時期寫作的《羅密歐與朱麗葉》(1594),則是反映人文主義愛情、理想與封建壓迫之間沖突的一出充滿詩意地悲劇。意大利維洛那城有兩個世代為億的家族。一次舞會上,蒙太古家族的羅密歐民、與凱普萊特家族的朱麗葉一見鐘情,但家族之間的仇殺使戀愛受到阻力。經(jīng)勞倫斯祖父幫助,兩人秘密舉行了婚禮,羅密歐因替雄渾復仇刺死了朱麗葉的表哥泰保爾。親王下令放逐羅密歐,朱麗葉也面臨被迫逼婚的窘境。神父給她吃安眠藥裝死,并派人羅密歐立即返回,但送信人卻誤了期。不明真相的羅密歐聽到朱麗葉的死訊,立刻悄悄趕回家鄉(xiāng),在她身邊自殺殉情。不久朱麗葉蘇醒,見愛人已死,悲痛之余,也用匕首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鑒于世仇造成的惡果,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靈柩前,多少世紀不共戴天的兩個家族最后和解。這一對純真的青年為了追求愛情自由,最終以死反抗阻礙他們結合的封建勢力,在情節(jié)上雖屬悲劇,卻也充滿了喜劇作品中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向往和對未來的信心,全劇洋溢著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氣氛,實際是一首青春與愛情的贊歌。盡管主人公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隔閡卻消除了,愛情、理想最終得勝,羅密歐與朱麗葉成為世界文學中不朽的典型。劇中充滿了濃郁的抒情性,如朱麗葉等待羅密歐前來赴約的優(yōu)美獨白:來吧,黑夜!來吧,羅密歐!來吧,你黑夜中的白晝!因為你將要睡在黑夜的翼上,比烏鴉背上的新雪還要皎白。來吧,柔和的黑夜!來吧,可愛的黑夜,把我的羅密歐給我;等他死了以后,你再把他帶去,分散成無數(shù)和星,把天空裝飾得如此美麗,使全世界者戀愛著黑夜,不再崇拜眩目的太陽。
這深情熱烈的詞句不知打動過多少少男少女的心。2.悲劇時期(1601-1608)
這一時期,是莎士比亞思想與藝術成熟與深化的階段。時值伊麗莎白女王統(tǒng)治末期,王權與資產(chǎn)階級關系開始緊張,官廷貴族生活日趨腐朽。莎士比亞已看清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但他把這些歸結為善與惡的道德沖突,他反對暴力強調理性的作用,創(chuàng)作了一批輝煌而又抑郁憤怒的悲劇劇作,揭露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已開始出現(xiàn)的社會罪惡與資產(chǎn)階級的利己主義,表現(xiàn)了人文主義美好理想與殘酷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劇中的浪漫主義光輝越來越弱,現(xiàn)實主義描寫日益突出。其悲劇的主要內容是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內心深處的沖突,被稱做“性格悲劇”和“社會悲劇”的典范。
《哈姆雷特》(1601)是莎士比亞最重要的作品,這部悲劇就其表現(xiàn)的社會內容和哲學內涵來說都是最豐富的。它以精湛的藝術形式,博大的思想內容表現(xiàn)出主人公人文主義理想的幻滅,反映了作者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探索。早在12世紀就流傳著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英法兩國的劇作家都據(jù)其情節(jié)寫過中世紀的血親復仇為中心的劇本。1601年,莎士比亞將其改編成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面貌、具有激烈矛盾沖突的杰出悲劇,使這一復仇故事有了廣泛的社會意義。
年輕的主人公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是一個有理想,有魄力、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是個誠實、坦率、正派、首先高尚的人。他結束求學生涯回國時發(fā)現(xiàn),他的祖國已變成成了黑暗的牢獄,父親已叔父克勞狄斯害死,克勞狄斯還娶了哈姆雷特的寡母,篡奪了王位。父親的亡魂出現(xiàn),要求他復仇。哈姆雷特決心殺死奸王但又顧慮重重,他報仇的愿望逐漸轉變成為一種社會責任心:應當改變這個充滿犯罪、不仁不義、謊話和虛偽的世界。而要完成這一重整乾坤的神圣使命,哈姆雷特深感自己無法勝任,反之,要同惡勢力妥協(xié),他又深惡棄絕。這一切使哈姆雷特陷入猶豫、憂郁和痛苦的自我分析之中。在他下決心動手除去奸王時,不幸誤殺了戀人娥菲麗婭的父親、媚上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傷心的娥菲麗婭因此喪失了理智,溺死河中。娥菲麗婭的哥哥雷歐提斯要為父親和妹妹報仇,在奸王陰謀安排的決斗中用涂了毒藥的劍刺中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母親也誤飲奸王為哈姆雷特準備的毒酒斃命。哈姆雷特在臨死前奮力刺死奸王,但他改變現(xiàn)實的宏偉理想?yún)s沒能以實現(xiàn)。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精心塑造的人文主義者的形象,他對人自身,對人類的明天滿懷熱愛和信心,在他看來人是“了不得的杰作”,具有“高貴的理性”、“偉大的力量”,有著無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人文主義教育使他胸懷遠大抱負,但突破其來的巨變,使他遭受了那樣多的不幸,他無憂無慮、明朗爽快的性格發(fā)生了變化。父死母嫁,奸邪當?shù),國內一片烏煙瘴氣。他渴望用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改造社會,卻又覺重任難當,難以施為。躊躇難決之下,他苦思焦慮,性格一變而為憂慮沉悶,更因得分的證據(jù)不足,一時也找不到復仇的時機,無法貿然行動,這使得他優(yōu)柔寡斷,拖延遲疑,戲中大段沉痛的、強烈自責的獨白,反映了他痛苦、矛盾的心境。表面上看,他令人惋惜地放過了一次次行動的機會,實際上這正是敵我力量懸殊,人文主義理想難以實現(xiàn)的悲劇性反映。從第三幕起,他憂郁的心情開始得到克服,崇高的理想與責任感,使他意識到必須以行動來抗爭不合理的命運,于是他雷厲岡行地采取了一系列得分措施,從采取演戲的方法從實奸王的罪行到改寫密信,破壞了奸王把他放逐到英國,然后借刀殺人的陰謀,最終刺殺奸王,把國事托給他志同道合的密友,這無不表現(xiàn)了他的機智勇敢、鎮(zhèn)定縝密以及超人的智慧。莎士比亞恰如其分地描寫了哈姆雷特性格的變化與發(fā)展。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偉大的作品,長久以來,由于它悲劇意義的深刻性、哈姆雷特性格的復雜性、對從類生活的高度概括性、悲劇藝術的豐富性和完美性,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中心。據(jù)統(tǒng)計,從1877年以來,在歐洲每12天就有一部(篇)關于《哈姆雷特》的論作問世,可見其影響力之大。故事取材于1200年的丹麥史,本來是一個流行的復仇故事,莎士比亞把它改造這一個人文主義思想者的悲劇。戲一開場,主人公哈姆雷特就陷入了世間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慘的命運中,他最崇拜的父親被暗害,母親被霸占,王位被篡奪,愛人被離間變瘋。作為人文主義者的哈姆雷特曾經(jīng)對人抱有美好的看法:“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但當一切打擊、一切不幸先后落在他的頭上時,堅貞的愛情、忠貞的友誼、堅定的人文主義生活理想都開始動搖。當?shù)弥赣H被害的真相,開始領悟到,這不僅是個人的不幸,同時也是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不幸,于是他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為了弄清真相,他為了避免遭到毒手,他開始裝瘋賣傻。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同學和情人竟然成了奸王的幫兇,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完全破滅了,他萬念俱灰,甚至開始考慮“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盡管如此,他并沒有忘記自己的復仇任務,先是安排了“戲中戲”,以便進一步證實奸王的罪行。一但罪行證實,他便立刻展開行動,只是由于尋找正義的手段,他放過了在奸王祈禱時把他殺死的機會,接著又誤殺了波洛涅斯,給自己帶來了被放逐的命運。最后,他逃了回來,在一場決斗中殺死了奸王,但自己也因中了毒計而犧牲,個人、家庭、愛情、事業(yè)全都遭到毀滅。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整個人類的悲劇。哈姆雷特是一個性格非常復雜的人物,他靈魂極其深刻,幾乎人類所有的崇高都在他的身上放射過光芒,但人類的某些弱點他也一樣擁有.他是一個憂郁的王子,沉默寡言、愁容滿面,由此性格出發(fā),他有時候悲觀厭世。有時候又思慮過重,耽于幻想,有時候又精力充沛,勇敢堅強。在他的身上有著很多矛盾的因素,以至于他的一些行為至今眾說紛紜。托爾斯泰說:“要找到哈姆雷特行為和言辭的任何解釋是毫無可能的,因此,要把他說成是任何性格也是毫無可能的!边@或許就是哈姆雷特的迷人之處。
悲劇《奧賽羅》(1604)同樣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深刻的社會矛盾。在威尼斯,黑皮膚的爾人大將奧賽羅和貴州小姐苔絲狄蒙娜相愛而續(xù)約,遭到貴族們的反對。威尼斯大公派戰(zhàn)功赫赫的奧賽羅去抵御土耳其人入侵,故對婚事不加干涉。偽善、狡詐而又陰險的旗官伊阿古因奧賽羅未任命他為副將懷恨在心,為了報復,他巧使詭計誣陷苔絲狄蒙娜不貞。輕信他人而又嫉惡如仇的奧賽羅陷入極大的悲憤與絕望中,妒火中燒,他親手扼死了無辜的苔絲狄蒙斯,還以為做了一件正義的事。伊阿古的妻子當場揭發(fā)了真相,奧賽羅悔恨萬分,為了懲罰自己鑄下的大錯,揮劍自殺身亡。
奧賽羅其實是作者所肯定和同情的人物,他坦率、公正、誠信,但性格中存在著致命的點。他輕信虛假的表面現(xiàn)象,讓感情左右理智,以至他和苔絲狄蒙娜的愛情雖然戰(zhàn)了種族的偏見,卻未能躲過極端主義者的暗箭,釀成悲劇結局。劇中的伊阿古是一個極端生活利己主義者的形象,為了個人私欲,使盡了卑鄙毒辣的手段。他的生活信箱是“既不是為了感情,也不是為了義務,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設盡圈套去暗害別人,最后受到了正義的懲罰。
《李爾王》(1605)取材于古代英國的歷史傳說:年老昏聵的李爾王把王國給了虛偽的大女兒里根、二女兒貢納莉,卻把誠實率真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考迪麗霞驅逐到國外。李爾自己公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號侍從,準備輪留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達到目的后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在一個雷電交加的暴風雨之夜,被逼瘋癲的李爾王奔向曠野,對蒼天喊著自己的悲憤與無奈。李爾王在狂風暴雨下的大有人在對天獨白,在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痛苦心靈的同時,也揭示了這個曾被權利異化的君王的人性覺醒過程。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被殺,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莎士比亞站在人文主義社會偽善的人倫關系,肯定了同情、博愛的道德原則。
《麥克白》(1603)是莎士比亞戲劇中心理描寫的佳作。蘇格蘭大將麥克白從戰(zhàn)場上凱旋而歸,途中聽信女巫師他能當國王的預言,在野心驅使與其妻的慫恿下,趁國王鄧肯到家中作客之機,弒君篡位,最終落得眾叛親離、兵敗被殺的下場;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全劇彌漫著一種陰鷙可怕的氣氛。莎士比亞通過對曾經(jīng)屢建奇勛的英雄麥克白變成一個殘忍暴君的過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對良知的侵蝕作用。由于女巫的蠱惑和夫人的影響,不乏善良本性的殲克白想干一番大事業(yè)的雄心蛻變成野心,而野心實現(xiàn)又導致了一連串新的犯罪,結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惡、恐怖的氛圍里,作者不時讓他筆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內心,麥克白夫婦弒君前后的心理變化顯得層次分明,這就更加增大了悲劇的深度。劇中刻畫了麥克白夫婦這一對野心家的形象,譴責了君主專制,表現(xiàn)了“權力誘惑下墮落的人性”,是莎士比亞心理描寫的杰作。
以上四部劇作被稱做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在這些劇作中,莎士比亞看到了正在興起的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內在矛盾,抨擊資本主義利益原則的邪惡性質,展現(xiàn)出階級壓迫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的痛苦。但他把社會斗爭歸結于抽象的善惡好壞的道德問題,僅僅看到思想的力量,個人的作用,而忽視了人民大眾,因此在冷酷的、充滿罪惡的社會面前,單槍匹馬的個人主義英雄往往被碰得頭破血流,悲觀、茫然、幻滅,陷入不可解脫的內心矛盾與悲劇結局。在悲劇終場時,沒有一個主人公能逃脫死亡的命運,以至后人把莎劇結束的第五幕稱這為“死床”。但玉石俱焚的可怕結局,又表明了劇作家對人類世界的希望:杰出之士死了,為個人利益使盡花招的野心家也難逃死亡的命運,但正義卻贏得了道義的的勝利,正義和美德百世流芳,邪惡卻為人唾棄、遺臭萬年,重整河山仍期待著后來的英雄。其尖銳的批判鋒芒,對人性的深刻揭示,對時代精神與社會的高度概括,使莎士比亞的悲劇至今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成為戲劇史上的豐碑。
除了“四大悲劇”外,在這一時期里莎士比亞還根據(jù)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撰寫了《憂利烏斯凱撒》(1601)《雅典的泰門》(1605)、《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1607)、《科利奧蘭納斯》(1607)一系列悲劇。《雅典的泰門》寫雅典的貴族泰門慷慨好客,樂善好施,揮金如土,家中日日賓客如云。雖然他幫助了許多人擺脫困境,但他分不清諂媚者與朋友,大部分錢還花在惡棍與寄生蟲身上。一朝他黃金散心,債主盈門,派人向元老、貴族以及那些曾經(jīng)受過他恩惠之人請求援助時,那些曾百般躬迎的小人卻如躲避瘟疫一樣唯恐不及,弄得他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泰門悲憤地離開了人群,獨自隱憂在城外的洞穴里,一天,他挖樹根充饑,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一大堆金子,飽經(jīng)世態(tài)炎涼,看透人間虛偽的泰門不由憤怒詛咒道:
金子!黃黃的、發(fā)光的、寶貴的金子這東西只這么一點點,就足夠顛倒黑白,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的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這黃色的奴才,可以使異教聯(lián)盟,國家分裂,祝福罪人;麻瘋病人被當作情朗;有了他在元老會議上,強盜可以封官獲爵,受人們的跪拜、頌揚;有了他,黃皮雞臉的寡婦能做新娘。
對資本主義金錢原則的揭露真是入木三分!馬克思在《資本主義》中曾引用這段話來說明傾向的本質。居中的雅典后來遭到圍攻,貴族與元老們又來找尋找曾經(jīng)是驍勇善戰(zhàn)的泰門,給他金錢、權力、地位,但泰門的心已冷了,最后他變成一個厭世者,懷著對偽善的人類的痛恨離開了這個世界。
3.傳奇劇時期(1609-1613)晚期的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脫離現(xiàn)實轉向夢幻世界的傾向,以幻想來解決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風格也為這一變,充滿童話式的想象,富于明快的節(jié)奏。其作品有《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暴風雨》(1611)等。這些劇本的情節(jié)大同小異,都是主人公先遭到災難與不幸,后來得于偶然契機轉危為安,甚至因禍得福。雖然對黑暗現(xiàn)實有所揭露,但寬恕和諒解的精神貫穿全劇,主張用愛心醫(yī)治舊日的創(chuàng)作,強調懺悔、突出運用了大量巧合與偶然事件。
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是《暴風雨》。米蘭公爵普洛斯比羅被弟弟安東尼奧篡奪爵位,只身攜帶襁褓中的獨生女米蘭達逃至一荒島,他依靠魔法成了島的主人。后來,他制造了一場暴風雨,把經(jīng)過附近的那不勒斯國王和王子費迪南及陪同的安東尼奧等人的船只弄到荒島,又以法術促成了王子與米蘭達的婚姻,結局是普洛斯比羅恢復了爵位,寬恕了敵人,返回家園。玄妙的幻想、瑰麗的描寫、生動的形象、詩意的背景使此劇成為莎士比亞晚期戲劇藝術的代表。
莎士比亞的劇作是西方戲劇藝術史上難以企及的高峰。在他的戲劇中,展開了如此廣闊的生活畫面:上至王公貴族,下至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民百姓,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都在劇中婆娑起舞,而每個人又有各自的愛憎、傷悲與歡樂,每個人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同是陰險狡詐、極端自私,麥克白與伊阿古不同,同是勇于為理想、正義獻身,奧賽羅與哈姆雷特各。不同的人物生活在各自的典型環(huán)境中。
莎士比亞是無與倫比的戲劇結構大師,他的劇本固然有悲、喜劇之分,但在創(chuàng)作實際中又打破了悲、喜劇的界限,不受嚴格的傳統(tǒng)體裁劃分的限制,從而展現(xiàn)出更豐富飽滿的人性和人物的精神世界。他善于描寫幾條相互平等行交錯的線索,來促進生動復雜的情節(jié)發(fā)展。寫作技巧上則表現(xiàn)出一種奇妙的戲劇緊迫感,逐漸加快的情節(jié)發(fā)展的節(jié)奏,往往有一氣呵成的神來之筆,令觀眾驚嘆不已。
莎士比亞劇作的語言,完全是詩化的語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蕩如驚濤拍岸,令人回味無窮。據(jù)后人統(tǒng)計,莎士比亞所用的詞匯在一萬五千個之上,并善于用比喻、隱喻、雙關語,許多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語言已經(jīng)成了英文中的成語、典故,極大地豐富了英語詞匯。語言形式則既以無韻詩為主,又雜有古體詩、民謠體,俚諺與輕快滑稽的散文體對話,可謂多和多樣、豐富生動,成為構成莎士比亞戲劇藝術大廈的基本材料。
莎士比亞還創(chuàng)作了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一般認為是在1592-1598六年間陸續(xù)完成的,一到一百二十六首寫詩人與一位貴族青年的友誼的升沉變化,一百二十七到一百五十二首吐露了詩人對一位“黑膚女子”的戀愛,形象生動,富有節(jié)奏感,表現(xiàn)了人文主義者對真、善、美的認識與理想。
莎士比亞生前并未享受過多的榮譽,他死后的二百年里也并未得到普遍的肯定。到了19世紀中葉,眾重新發(fā)現(xiàn)了莎士比亞,并形成了一門新學科-莎學。但由于莎士比亞出身平民,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生平資料又過于匱乏,引起了一些人對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生涯產(chǎn)生懷疑,甚至還挖空心地找出了莎劇的“真正”作者。其實并沒有足夠的證據(jù)和材料推翻莎士比亞的著作權。莎士比亞作為一代文豪,偉大的戲劇家的地位是不容動搖的。
擴展閱讀:莎士比亞戲劇簡介
莎士比亞戲劇簡介
莎士比亞生活在封建制度開始瓦解,新興資產(chǎn)階級開始上升的大轉折時期。當時中世紀以宗教神學為代表的蒙昧主義思想走向沒落,資產(chǎn)階級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世界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義在社會文化思潮中開始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莎士比亞以他的憂傷,大膽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殘酷黑暗及對人性的禁錮,強烈反映了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希望建立新型的社會關系和倫理思想的要求,為人文主義在英國和歐洲的傳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莎士比亞的許多劇作都遺失了,流傳下來的只有三十七個,研究者將他的創(chuàng)作按思想和藝術的發(fā)展分為三個時期:
1.歷史劇和喜劇時期:(1590-1600)
在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的最初十年中,他共創(chuàng)作了九部歷史劇。在這些劇本中除了《約翰王》(1589)描寫的是13世紀封建王朝內部的爭斗外,其他的劇作則構成了兩個內容銜接的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部(1590-1591)與《查理三世》(1595)、《亨利四世》上、下部(1597-1598)焉《亨利五世》(1599)。
這些劇本概括了英國從1377-1485年間一百余年的動亂歷史,描寫了英法戰(zhàn)爭和英國的封建內戰(zhàn),歌頌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譴責封建領主之間的不義戰(zhàn)爭,對人民的疾苦則表示了深切同情。后一組劇本寫理查二世優(yōu)柔寡斷,聽信寵臣,他的堂弟趁機起兵篡奪王位,自立為亨利四世。亨利四世雖然兩次平定內亂,卻整日憂心忡忡,害怕有野心家會像他曾經(jīng)做的那樣來奪取王位,而太子又是個不務正業(yè)的公子哥兒,國家的前途令人擔憂。幸好太子改過自新,即位為亨利五世,他以對法戰(zhàn)爭轉移了國內矛盾,收復了法國的領地。前一組劇本則緊接后一組,寫英法百年戰(zhàn)爭中英國因貴族內訌而失利,貴族紛爭再加上平民起義導致爭奪王位的封建內戰(zhàn)紅白玫瑰戰(zhàn)爭。內戰(zhàn)中,屬于紅玫瑰集團的國王亨利六世被殺,奪取了王位的白玫瑰集團在愛德華四世死后,其弟理查以狡詐、兇殘的手段竊取了王位,最終也死于敵黨之手。
這些劇本的藝術成就不一,而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是英國歷史上出了名的暴君,莎士比亞懷著無比憤怒的心情,在劇中描寫了陰險狡詐的貴族理查如何以血腥手段擠掉了六個合法繼承人,登上王位的故事,揭露譴責了他的兇狠暴和昏庸無道,塑造了一個虛偽狡詐、殘酷無情的暴君形象!逗嗬迨馈访鑼懞嗬迨雷鎏訒r不甘心宮廷中的刻板生活,在下層社會廝混,與流氓無賴為伍,即位后改邪歸正,成為英明的理想君主。這兩個劇本從正反兩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他衰封建貴族爭權奪利給國家造成的內亂,認為通過道德改善可以產(chǎn)生開明君主,實行自上而下的政策,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與理想的社會制度。
《亨利四世》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朽的藝術典型-喜劇人物福斯塔夫。福斯塔夫是一個年過五十的破落騎士,一個好吹牛的懦夫,一個貪婪的冒險家。他是流氓頭子,善于見風使舵、混水摸魚。他否認任何道德,既無良心譴責也無憐憫之心,平生第一快事就是以粗魯?shù)图壍姆绞较蚺荧I殷勤,生活理想只是如何妙趣橫生。他自恃是太子親信,整天醉眼朦朧,坐在野豬頭酒館里,率領著一群年輕的地痞無賴,說謊、欺詐、搶劫。一但被太子拉上戰(zhàn)場卻又膽小如鼠,毫不顧及封建騎士的勇敢精神與榮譽觀念,只會倒在地上裝死,馱來敵人的尸體冒功。作品最后通過福斯塔夫被掌權的太子——“賢明”君王亨利五世驅逐,反映了封建勢力及其附庸必將滅亡的命運,而福斯塔夫則作為一個活在老百姓身邊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人物,一個封建關系解體時期“無衣無食的雇傭兵”和“冒險家”的典型,成為莎士比亞筆下最成功的喜劇形象之一。
在莎士比亞歷史劇大受歡迎的同時,他還創(chuàng)作了十部喜。骸跺e誤的喜劇》(1592)、《馴悍記》(1593)、《維洛那二紳士》(1594)、《愛的徒勞》(1594)、《仲夏夜之夢》(1596)、《威尼斯商人》(1597)、《溫莎的內風流娘們兒》(1598)、《無事生非》(1599)、《皆大歡喜》(1600)、《第十二夜》(1600)。其中最后三部最能表現(xiàn)莎士比亞喜劇創(chuàng)作的風格,人稱“嬌艷明媚的喜劇三部曲”。這些劇本大都以愛情、友誼、婚姻為主題,而情節(jié)卻異常生動豐富,非同凡俗,作者以幽默、歡快的筆觸和如詩如畫的抒情,來揭示人們的感情沖突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矛盾,特別是塑了一批勇氣過人又執(zhí)著、風趣、溫柔的女主人公形象。她們追求自己自由戀愛的權力,與各種邪惡勢力做不屈不撓的斗爭,在戲劇舞臺上放射著耀眼的光芒。
《第十二夜》描寫孿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奧拉在海上航行遇險,先后流落到時伊利里亞。這里的統(tǒng)治者奧西諾公爵正在向一位名叫奧麗維亞的貴族小姐求婚,卻遭到拒絕。薇奧拉女扮男裝,化名西薩里奧做了公爵的少年侍人。從此,愛上奧西諾公爵的薇奧拉作為愛情的全使者,奔跑于奧西諾和奧麗維亞之間,憑著她與自己孿生哥哥相貌異常相像,順利解決了一系列復雜而又嚴重的愛情沖突。鐘情少年侍從薇奧拉的奧麗維亞成了薇奧拉哥哥的妻子;而飽受對奧麗維亞單相思之苦的奧西諾公爵在發(fā)現(xiàn)他的侍從原來是一個美麗的女孩之后,也認識到她感情的可貴,就和薇奧拉結了婚。劇中錯綜復雜的情節(jié)充滿了巧合、懸念、
誤會以及移花接木、七裝改扮的喜劇因素,而處于全劇中心的是勇敢、熱情、純真的少女薇奧拉,在爭取人格獨立、幸福的權力及人與人之間平等關系的斗爭中,她顯示出忘我無私、堅貞不渝的品格,充分體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理想。全劇充滿了對自由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反映了文藝復興時代人們朝氣蓬勃、勇于進取的精神風貌。
《威尼斯商人》則以較強的對社會諷刺、批判的態(tài)度風稱。,威尼斯富商安東尼奧為了成全好友巴薩尼奧的婚事,向猶太人高利貸者夏洛克借債。由于安東尼奧貨款給人從不要利息,并幫夏洛克的女兒私奔,懷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機報復,佯裝也不要利息,但苦使逾期不還要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巧傳來安東尼奧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資金周轉不靈,貸款無力償還。夏洛克去不法庭控告,根據(jù)法律條文要安東尼奧履行諾言。為救安東尼奧的性命,巴薩尼奧的未婚妻鮑細霞假扮律師出庭,好答允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所割的一磅肉必須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準流血。夏洛克因無法執(zhí)行而敗訴,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財產(chǎn)。莎士比亞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可這樣一個生動復雜、極端利己的高利貸者的形象,同時通過夏洛克,莎士比亞又為一切受民族與宗教歧視的猶太人鳴不平,體現(xiàn)了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劇中借生動的法庭對抗場景提出了海外貿易、放高利貸等經(jīng)濟問題,使人感到作者駕馭素材的高超能力。
劇中性情淳樸、富有才華和正義感的鮑細霞則是莎士比亞塑造的一個理想的資產(chǎn)階級女性形象。她年輕、貌美、智慧超人,芳名遠播,面對紛踏而來的求婚者,她把人的品行作為考慮的第一條件,而并不看重門第財富。她遵從父親遺訓,設置了金、銀、鉛供求婚者挑選,結果攫取金匣的摩洛哥王子得到了一張骷髏畫,拿了銀匣的法國阿爾貢親五看到的是傻瓜畫像,只有聰明、坦誠的巴薩尼奧選中了樸實無華的鉛匣,得到了藏在里面的鮑細霞的倩影。鮑細霞則毫不猶豫地投入這個貧窮的青年人懷抱,這一婚姻標準實際是對封建等級制度的強烈挑戰(zhàn),體現(xiàn)了鮑細霞高尚情操和美好心靈。在法庭上,當兇惡的夏洛克揮舞著借據(jù)逼迫法庭鐐豁安東尼奧的性命時,所有的男人都束手無策,只有智慧的鮑細霞看出了契約的漏洞,重新對契約進行法律的解釋,制止了滿心報復的夏洛克的兇殘行為,這又為鮑細霞的聰慧形像增添了明麗的一筆。
在這一時期寫作的《羅密歐與朱麗葉》(1594),則是反映人文主義愛情、理想與封建壓迫之間沖突的一出充滿詩意地悲劇。意大利維洛那城有兩個世代為億的家族。一次舞會上,蒙太古家族的羅密歐民、與凱普萊特家族的朱麗葉一見鐘情,但家族之間的仇殺使戀愛受到阻力。經(jīng)勞倫斯祖父幫助,兩人秘密舉行了婚禮,羅密歐因替雄渾復仇刺死了朱麗葉的表哥泰保爾。親王下令放逐羅密歐,朱麗葉也面臨被迫逼婚的窘境。神父給她吃安眠藥裝死,并派人羅密歐立即返回,但送信人卻誤了期。不明真相的羅密歐聽到朱麗葉的死訊,立刻悄悄趕回家鄉(xiāng),在她身邊自殺殉情。不久朱麗葉蘇醒,見愛人已死,悲痛之余,也用匕首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鑒于世仇造成的惡果,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靈柩前,多少世紀不共戴天的兩個家族最后和解。這一對純真的青年為了追求愛情自由,最終以死反抗阻礙他們結合的封建勢力,在情節(jié)上雖屬悲劇,卻也充滿了喜劇作品中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向往和對未來的信心,全劇洋溢著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氣氛,實際是一首青春與愛情的贊歌。盡管主人公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隔閡卻消除了,愛情、理想最終得勝,羅密歐與朱麗葉成為世界文學中不朽的典型。劇中充滿了濃郁的抒情性,如朱麗葉等待羅密歐前來赴約的優(yōu)美獨白:來吧,黑夜!來吧,羅密歐!來吧,你黑夜中的白晝!因為你將要睡在黑夜的翼上,比烏鴉背上的新雪還要皎白。來吧,柔和的黑夜!來吧,可愛的黑夜,把我的羅密歐給我;等他死了以后,你再把他帶去,分散成無數(shù)和星,把天空裝飾得如此美麗,使全世界者戀愛著黑夜,不再崇拜眩目的太陽。
這深情熱烈的詞句不知打動過多少少男少女的心。2.悲劇時期(1601-1608)
這一時期,是莎士比亞思想與藝術成熟與深化的階段。時值伊麗莎白女王統(tǒng)治末期,王權與資產(chǎn)階級關系開始緊張,官廷貴族生活日趨腐朽。莎士比亞已看清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但他把這些歸結為善與惡的道德沖突,他反對暴力強調理性的作用,創(chuàng)作了一批輝煌而又抑郁憤怒的悲劇劇作,揭露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已開始出現(xiàn)的社會罪惡與資產(chǎn)階級的利己主義,表現(xiàn)了人文主義美好理想與殘酷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劇中的浪漫主義光輝越來越弱,現(xiàn)實主義描寫日益突出。其悲劇的主要內容是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內心深處的沖突,被稱做“性格悲劇”和“社會悲劇”的典范。
《哈姆雷特》(1601)是莎士比亞最重要的作品,這部悲劇就其表現(xiàn)的社會內容和哲學內涵來說都是最豐富的。它以精湛的藝術形式,博大的思想內容表現(xiàn)出主人公人文主義理想的幻滅,反映了作者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探索。早在12世紀就流傳著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英法兩國的劇作家都據(jù)其情節(jié)寫過中世
紀的血親復仇為中心的劇本。1601年,莎士比亞將其改編成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面貌、具有激烈矛盾沖突的杰出悲劇,使這一復仇故事有了廣泛的社會意義。
年輕的主人公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是一個有理想,有魄力、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是個誠實、坦率、正派、首先高尚的人。他結束求學生涯回國時發(fā)現(xiàn),他的祖國已變成成了黑暗的牢獄,父親已叔父克勞狄斯害死,克勞狄斯還娶了哈姆雷特的寡母,篡奪了王位。父親的亡魂出現(xiàn),要求他復仇。哈姆雷特決心殺死奸王但又顧慮重重,他報仇的愿望逐漸轉變成為一種社會責任心:應當改變這個充滿犯罪、不仁不義、謊話和虛偽的世界。而要完成這一重整乾坤的神圣使命,哈姆雷特深感自己無法勝任,反之,要同惡勢力妥協(xié),他又深惡棄絕。這一切使哈姆雷特陷入猶豫、憂郁和痛苦的自我分析之中。在他下決心動手除去奸王時,不幸誤殺了戀人娥菲麗婭的父親、媚上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傷心的娥菲麗婭因此喪失了理智,溺死河中。娥菲麗婭的哥哥雷歐提斯要為父親和妹妹報仇,在奸王陰謀安排的決斗中用涂了毒藥的劍刺中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母親也誤飲奸王為哈姆雷特準備的毒酒斃命。哈姆雷特在臨死前奮力刺死奸王,但他改變現(xiàn)實的宏偉理想?yún)s沒能以實現(xiàn)。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精心塑造的人文主義者的形象,他對人自身,對人類的明天滿懷熱愛和信心,在他看來人是“了不得的杰作”,具有“高貴的理性”、“偉大的力量”,有著無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人文主義教育使他胸懷遠大抱負,但突破其來的巨變,使他遭受了那樣多的不幸,他無憂無慮、明朗爽快的性格發(fā)生了變化。父死母嫁,奸邪當?shù),國內一片烏煙瘴氣。他渴望用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改造社會,卻又覺重任難當,難以施為。躊躇難決之下,他苦思焦慮,性格一變而為憂慮沉悶,更因得分的證據(jù)不足,一時也找不到復仇的時機,無法貿然行動,這使得他優(yōu)柔寡斷,拖延遲疑,戲中大段沉痛的、強烈自責的獨白,反映了他痛苦、矛盾的心境。表面上看,他令人惋惜地放過了一次次行動的機會,實際上這正是敵我力量懸殊,人文主義理想難以實現(xiàn)的悲劇性反映。從第三幕起,他憂郁的心情開始得到克服,崇高的理想與責任感,使他意識到必須以行動來抗爭不合理的命運,于是他雷厲岡行地采取了一系列得分措施,從采取演戲的方法從實奸王的罪行到改寫密信,破壞了奸王把他放逐到英國,然后借刀殺人的陰謀,最終刺殺奸王,把國事托給他志同道合的密友,這無不表現(xiàn)了他的機智勇敢、鎮(zhèn)定縝密以及超人的智慧。莎士比亞恰如其分地描寫了哈姆雷特性格的變化與發(fā)展。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偉大的作品,長久以來,由于它悲劇意義的深刻性、哈姆雷特性格的復雜性、對從類生活的高度概括性、悲劇藝術的豐富性和完美性,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中心。據(jù)統(tǒng)計,從1877年以來,在歐洲每12天就有一部(篇)關于《哈姆雷特》的論作問世,可見其影響力之大。故事取材于1200年的丹麥史,本來是一個流行的復仇故事,莎士比亞把它改造這一個人文主義思想者的悲劇。戲一開場,主人公哈姆雷特就陷入了世間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慘的命運中,他最崇拜的父親被暗害,母親被霸占,王位被篡奪,愛人被離間變瘋。作為人文主義者的哈姆雷特曾經(jīng)對人抱有美好的看法:“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但當一切打擊、一切不幸先后落在他的頭上時,堅貞的愛情、忠貞的友誼、堅定的人文主義生活理想都開始動搖。當?shù)弥赣H被害的真相,開始領悟到,這不僅是個人的不幸,同時也是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不幸,于是他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為了弄清真相,他為了避免遭到毒手,他開始裝瘋賣傻。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同學和情人竟然成了奸王的幫兇,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完全破滅了,他萬念俱灰,甚至開始考慮“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盡管如此,他并沒有忘記自己的復仇任務,先是安排了“戲中戲”,以便進一步證實奸王的罪行。一但罪行證實,他便立刻展開行動,只是由于尋找正義的手段,他放過了在奸王祈禱時把他殺死的機會,接著又誤殺了波洛涅斯,給自己帶來了被放逐的命運。最后,他逃了回來,在一場決斗中殺死了奸王,但自己也因中了毒計而犧牲,個人、家庭、愛情、事業(yè)全都遭到毀滅。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整個人類的悲劇。哈姆雷特是一個性格非常復雜的人物,他靈魂極其深刻,幾乎人類所有的崇高都在他的身上放射過光芒,但人類的某些弱點他也一樣擁有.他是一個憂郁的王子,沉默寡言、愁容滿面,由此性格出發(fā),他有時候悲觀厭世。有時候又思慮過重,耽于幻想,有時候又精力充沛,勇敢堅強。在他的身上有著很多矛盾的因素,以至于他的一些行為至今眾說紛紜。托爾斯泰說:“要找到哈姆雷特行為和言辭的任何解釋是毫無可能的,因此,要把他說成是任何性格也是毫無可能的!边@或許就是哈姆雷特的迷人之處。
悲劇《奧賽羅》(1604)同樣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深刻的社會矛盾。在威尼斯,黑皮膚的爾人大將奧賽羅和貴州小姐苔絲狄蒙娜相愛而續(xù)約,遭到貴族們的反對。威尼斯大公派戰(zhàn)功赫赫的奧賽羅去抵御土耳其
人入侵,故對婚事不加干涉。偽善、狡詐而又陰險的旗官伊阿古因奧賽羅未任命他為副將懷恨在心,為了報復,他巧使詭計誣陷苔絲狄蒙娜不貞。輕信他人而又嫉惡如仇的奧賽羅陷入極大的悲憤與絕望中,妒火中燒,他親手扼死了無辜的苔絲狄蒙斯,還以為做了一件正義的事。伊阿古的妻子當場揭發(fā)了真相,奧賽羅悔恨萬分,為了懲罰自己鑄下的大錯,揮劍自殺身亡。
奧賽羅其實是作者所肯定和同情的人物,他坦率、公正、誠信,但性格中存在著致命的點。他輕信虛假的表面現(xiàn)象,讓感情左右理智,以至他和苔絲狄蒙娜的愛情雖然戰(zhàn)了種族的偏見,卻未能躲過極端主義者的暗箭,釀成悲劇結局。劇中的伊阿古是一個極端生活利己主義者的形象,為了個人私欲,使盡了卑鄙毒辣的手段。他的生活信箱是“既不是為了感情,也不是為了義務,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設盡圈套去暗害別人,最后受到了正義的懲罰。
《李爾王》(1605)取材于古代英國的歷史傳說:年老昏聵的李爾王把王國給了虛偽的大女兒里根、二女兒貢納莉,卻把誠實率真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考迪麗霞驅逐到國外。李爾自己公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號侍從,準備輪留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達到目的后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在一個雷電交加的暴風雨之夜,被逼瘋癲的李爾王奔向曠野,對蒼天喊著自己的悲憤與無奈。李爾王在狂風暴雨下的大有人在對天獨白,在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痛苦心靈的同時,也揭示了這個曾被權利異化的君王的人性覺醒過程。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被殺,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莎士比亞站在人文主義社會偽善的人倫關系,肯定了同情、博愛的道德原則。
《麥克白》(1603)是莎士比亞戲劇中心理描寫的佳作。蘇格蘭大將麥克白從戰(zhàn)場上凱旋而歸,途中聽信女巫師他能當國王的預言,在野心驅使與其妻的慫恿下,趁國王鄧肯到家中作客之機,弒君篡位,最終落得眾叛親離、兵敗被殺的下場;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全劇彌漫著一種陰鷙可怕的氣氛。莎士比亞通過對曾經(jīng)屢建奇勛的英雄麥克白變成一個殘忍暴君的過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對良知的侵蝕作用。由于女巫的蠱惑和夫人的影響,不乏善良本性的殲克白想干一番大事業(yè)的雄心蛻變成野心,而野心實現(xiàn)又導致了一連串新的犯罪,結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惡、恐怖的氛圍里,作者不時讓他筆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內心,麥克白夫婦弒君前后的心理變化顯得層次分明,這就更加增大了悲劇的深度。劇中刻畫了麥克白夫婦這一對野心家的形象,譴責了君主專制,表現(xiàn)了“權力誘惑下墮落的人性”,是莎士比亞心理描寫的杰作。
以上四部劇作被稱做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在這些劇作中,莎士比亞看到了正在興起的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內在矛盾,抨擊資本主義利益原則的邪惡性質,展現(xiàn)出階級壓迫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的痛苦。但他把社會斗爭歸結于抽象的善惡好壞的道德問題,僅僅看到思想的力量,個人的作用,而忽視了人民大眾,因此在冷酷的、充滿罪惡的社會面前,單槍匹馬的個人主義英雄往往被碰得頭破血流,悲觀、茫然、幻滅,陷入不可解脫的內心矛盾與悲劇結局。在悲劇終場時,沒有一個主人公能逃脫死亡的命運,以至后人把莎劇結束的第五幕稱這為“死床”。但玉石俱焚的可怕結局,又表明了劇作家對人類世界的希望:杰出之士死了,為個人利益使盡花招的野心家也難逃死亡的命運,但正義卻贏得了道義的的勝利,正義和美德百世流芳,邪惡卻為人唾棄、遺臭萬年,重整河山仍期待著后來的英雄。其尖銳的批判鋒芒,對人性的深刻揭示,對時代精神與社會的高度概括,使莎士比亞的悲劇至今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成為戲劇史上的豐碑。
除了“四大悲劇”外,在這一時期里莎士比亞還根據(jù)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撰寫了《憂利烏斯凱撒》(1601)《雅典的泰門》(1605)、《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1607)、《科利奧蘭納斯》(1607)一系列悲劇!堆诺涞奶╅T》寫雅典的貴族泰門慷慨好客,樂善好施,揮金如土,家中日日賓客如云。雖然他幫助了許多人擺脫困境,但他分不清諂媚者與朋友,大部分錢還花在惡棍與寄生蟲身上。一朝他黃金散心,債主盈門,派人向元老、貴族以及那些曾經(jīng)受過他恩惠之人請求援助時,那些曾百般躬迎的小人卻如躲避瘟疫一樣唯恐不及,弄得他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泰門悲憤地離開了人群,獨自隱憂在城外的洞穴里,一天,他挖樹根充饑,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一大堆金子,飽經(jīng)世態(tài)炎涼,看透人間虛偽的泰門不由憤怒詛咒道:
金子!黃黃的、發(fā)光的、寶貴的金子這東西只這么一點點,就足夠顛倒黑白,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的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這黃色的奴才,可以使異教聯(lián)盟,國家分裂,祝福罪人;麻瘋病人被當作情朗;有了他在元老會議上,強盜可以封官獲爵,受人們的跪拜、頌揚;有了他,黃皮雞臉的寡婦能做新娘。
對資本主義金錢原則的揭露真是入木三分!馬克思在《資本主義》中曾引用這段話來說明傾向的本質。
居中的雅典后來遭到圍攻,貴族與元老們又來找尋找曾經(jīng)是驍勇善戰(zhàn)的泰門,給他金錢、權力、地位,但泰門的心已冷了,最后他變成一個厭世者,懷著對偽善的人類的痛恨離開了這個世界。
3.傳奇劇時期(1609-1613)晚期的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脫離現(xiàn)實轉向夢幻世界的傾向,以幻想來解決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風格也為這一變,充滿童話式的想象,富于明快的節(jié)奏。其作品有《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暴風雨》(1611)等。這些劇本的情節(jié)大同小異,都是主人公先遭到災難與不幸,后來得于偶然契機轉危為安,甚至因禍得福。雖然對黑暗現(xiàn)實有所揭露,但寬恕和諒解的精神貫穿全劇,主張用愛心醫(yī)治舊日的創(chuàng)作,強調懺悔、突出運用了大量巧合與偶然事件。
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是《暴風雨》。米蘭公爵普洛斯比羅被弟弟安東尼奧篡奪爵位,只身攜帶襁褓中的獨生女米蘭達逃至一荒島,他依靠魔法成了島的主人。后來,他制造了一場暴風雨,把經(jīng)過附近的那不勒斯國王和王子費迪南及陪同的安東尼奧等人的船只弄到荒島,又以法術促成了王子與米蘭達的婚姻,結局是普洛斯比羅恢復了爵位,寬恕了敵人,返回家園。玄妙的幻想、瑰麗的描寫、生動的形象、詩意的背景使此劇成為莎士比亞晚期戲劇藝術的代表。
莎士比亞的劇作是西方戲劇藝術史上難以企及的高峰。在他的戲劇中,展開了如此廣闊的生活畫面:上至王公貴族,下至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民百姓,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都在劇中婆娑起舞,而每個人又有各自的愛憎、傷悲與歡樂,每個人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同是陰險狡詐、極端自私,麥克白與伊阿古不同,同是勇于為理想、正義獻身,奧賽羅與哈姆雷特各。不同的人物生活在各自的典型環(huán)境中。
莎士比亞是無與倫比的戲劇結構大師,他的劇本固然有悲、喜劇之分,但在創(chuàng)作實際中又打破了悲、喜劇的界限,不受嚴格的傳統(tǒng)體裁劃分的限制,從而展現(xiàn)出更豐富飽滿的人性和人物的精神世界。他善于描寫幾條相互平等行交錯的線索,來促進生動復雜的情節(jié)發(fā)展。寫作技巧上則表現(xiàn)出一種奇妙的戲劇緊迫感,逐漸加快的情節(jié)發(fā)展的節(jié)奏,往往有一氣呵成的神來之筆,令觀眾驚嘆不已。
莎士比亞劇作的語言,完全是詩化的語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蕩如驚濤拍岸,令人回味無窮。據(jù)后人統(tǒng)計,莎士比亞所用的詞匯在一萬五千個之上,并善于用比喻、隱喻、雙關語,許多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語言已經(jīng)成了英文中的成語、典故,極大地豐富了英語詞匯。語言形式則既以無韻詩為主,又雜有古體詩、民謠體,俚諺與輕快滑稽的散文體對話,可謂多和多樣、豐富生動,成為構成莎士比亞戲劇藝術大廈的基本材料。
莎士比亞還創(chuàng)作了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一般認為是在1592-1598六年間陸續(xù)完成的,一到一百二十六首寫詩人與一位貴族青年的友誼的升沉變化,一百二十七到一百五十二首吐露了詩人對一位“黑膚女子”的戀愛,形象生動,富有節(jié)奏感,表現(xiàn)了人文主義者對真、善、美的認識與理想。
莎士比亞生前并未享受過多的榮譽,他死后的二百年里也并未得到普遍的肯定。到了19世紀中葉,眾重新發(fā)現(xiàn)了莎士比亞,并形成了一門新學科-莎學。但由于莎士比亞出身平民,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生平資料又過于匱乏,引起了一些人對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生涯產(chǎn)生懷疑,甚至還挖空心地找出了莎劇的“真正”作者。其實并沒有足夠的證據(jù)和材料推翻莎士比亞的著作權。莎士比亞作為一代文豪,偉大的戲劇家的地位是不容動搖的。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莎士比亞戲劇簡介》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莎士比亞戲劇簡介: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