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也有人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習近平總書記說:“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這是在陜北七年知青歲月里,在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百姓同甘共苦的實踐中,注入他血液里不變的信念。
1969年1月,年僅15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窮山僻壤”的梁家河。一兩年后他不僅在勞動方面非常拔尖,而且在生活上、語言上都可以和村民們打成一片,尤其是在思想上積極進取。書中提到高產(chǎn)的淤地壩、陜西第一口沼氣池、磨坊和裁縫鋪、知青居住的窯洞……一處處舊址、一件件實物、一個個故事,無不訴說著七年知青生活的艱辛,把我的思緒帶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青年習近平在陜北農(nóng)村當村支書時,帶領(lǐng)群眾建鐵業(yè)社、縫衣社、代銷社、磨坊,修沼氣池,打淤地壩,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做出來的。若干年后,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提出了“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的諄諄教誨。這是在用實踐告訴我們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實實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為功,最終會順利到達目的地。在這七年里,他讀了大量的“無字”書,讀懂了什么是“中國農(nóng)村”,什么是“實際”。從梁家河的窯洞到清華大學的課堂,從基層工作到治國理政,他始終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這塊厚重的黃土地,曾經(jīng)以博大的胸懷接納過中國工農(nóng)紅軍,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演繹紅軍革命的大舞臺。
習總書記用自己青年時代在基層的成長經(jīng)歷告訴我們,在基層錘煉,就要做到心隨黨旗在基層,情系群眾共生長,為民服務(wù)敢干事,在基層磨煉中不斷升華精神、檢驗作風、提高能力。對于干廣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層的廣闊天地是我們奮發(fā)有為、增長本領(lǐng)、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們要勇于扎根基層這片沃土,在基層中汲取營養(yǎng),努力干事創(chuàng)業(yè),打好堅實基礎(chǔ),才能成長為遮風避雨的“大樹”。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