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家長說的話孩子老是不接受?因為沒有掌握孩子的語言。孩子的語言特點是只喜歡聽表揚厭惡接受批評。我們應該怎么做呢?他想要表揚就給他表揚!
表揚是有技巧的。孩子摔了一跤,自己爬起來不哭也不鬧。面對這種情況,A家長的表達是這樣的:崽崽你好棒,真勇敢!B家長的表達是這樣:我看到你自己爬起來了,你不哭的樣子很勇敢,自己爬起來的行為很棒。
兩種回答區(qū)別是什么呢?是否對你想表達的事項有清晰的描述。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他不能清楚地把握家長表揚具體指的是什么。我哪里好棒?我哪里勇敢?他對事件的理解是模糊的,模糊的概念達不到教育的效果。
可能有人要問了,如果孩子偷玩電子游戲這種行為也用表揚這種方式嗎?對錯誤的事情我們當然不能表揚,我們要做的事是拒絕批評。人都有欲望,大人和孩子處理欲望最大的區(qū)別是我們稍微放縱自己的欲望受到的懲罰成本極低。你仔細想想你是不是能克制住自己刷手機、熬夜打游戲等等行為?大人都做不到,孩子就更做不到了,不要用誘惑去鍛煉孩子的意志力,這樣做的效果并不好。
《自控力》中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選取十個小孩,在他們面前放一顆糖果,告訴他們?nèi)绻x擇現(xiàn)在吃掉的話只能得到一顆糖;如果選擇一個小時以后吃掉的話,可以得到10顆糖果。實驗進行了兩場。第一場實驗糖果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保證孩子們在玩耍時不經(jīng)意就能看見。第二場實驗糖果放在不顯眼的位置。結(jié)果是什么?第一場實驗孩子們幾乎全軍覆沒,只有一個孩子選擇了不吃糖,而原因竟然是不怎么喜歡吃糖。第二場實驗有六個孩子選擇了不吃,其中三個孩子根本就忘了有糖這件事。實驗的結(jié)論是孩子很難去抵擋隨時可見的誘惑,擺脫誘惑有效的方式是遠離誘惑。
想想看我們是不是也一樣?游戲放在手機里不自覺就打開了,抖音不自覺就刷起來了,朋友聚餐不自覺就大吃大喝起來了。我們在責怪孩子偷偷玩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自己面對欲望是如何不堪一擊的呢?說了這么多就是想闡明一個觀點,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是情有可原的。處理的方式一定不能是打和罵,打罵并不能解決問題,更像是發(fā)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打罵會讓孩子恐懼,恐懼的不是自己做錯了,而是害怕疼痛。
在《制怒心理學》里有一種憤怒類型叫怯懦型憤怒者,他們是生活中的弱勢群體,他們對事物感到不滿不敢直接表達,他們往往通過說反話或者不配合的方式來發(fā)泄自己的負面情緒。久而久之他們會習慣扮演弱者博取別人的同情或者在自己強勢的環(huán)境中欺辱別人。爸媽打罵孩子教會孩子的是面對強權時屈服,自己強權時報復。
我的好朋友告訴過我一個故事。他養(yǎng)過一條狗,因為狗莫名其妙狂吠不止,他心情煩躁,狠狠地收拾了狗一頓。至此以后那條狗看到他總是表現(xiàn)地很乖巧,可是當他和鄰居聊天的時候卻聽到鄰居評價他的狗在有人路過他家門口的時候會狂吠不止。為了驗證這件事,他假裝出門,實際躲藏在樓梯口。當有人經(jīng)過的時候果然他的狗狂吠不止,他立刻沖了出去,狗眼神中充滿了恐懼(這是他自己加上的,我是不會相信他能看懂狗的眼神),沖進屋子自己躲了起來。
如果打罵不能解決孩子偷玩的問題,怎么才能解決孩子偷玩的問題呢?前面在說到欲望的時候,你有沒有一點點的認同?如果你認同誘惑是很難抵擋的,那么你就應該明白這件事情對孩子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你試圖理解孩子內(nèi)心想法的行為叫做同理心,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站在他人的角度想問題。為什么要去理解孩子?因為只有理解他,你在講述的過程中才會專注于事件而不是發(fā)泄自己的情緒,孩子才會去聽你講的內(nèi)容,思考自己存在的問題。同理心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而是真正發(fā)自內(nèi)心去思考這種行為的合理性。
A家長是這樣表達的:我理解你想要玩游戲的行為,但是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你想想看……結(jié)尾是這樣的,反正道理都告訴你了,你應該思考怎樣是對的怎樣是錯的。B家長是這樣表達的:我看到你玩了一款游戲,能和我說一說游戲的內(nèi)容嗎?以前我也玩一款游戲……后來我玩游戲的時間減少了。此時孩子一定會好奇為什么你會減少游戲時間?游戲那么好玩,這時B家長拋出了論點:學習可以告訴我們很多很多內(nèi)容。孩子會站在反方角度:學習很枯燥啊,很辛苦啊,我不喜歡。這時正方可以欲揚先抑:告訴他你恨不得把書都撕掉,但后來發(fā)現(xiàn)學習真的會打開不一樣的世界……最后總結(jié)一種勞逸結(jié)合的方式。打游戲是可以的,但是得先明白自己應該干什么,比如每周玩一次,強調(diào)大人也在用這種方式,問他要不要試試看?
兩種方式你覺得哪一種談話更有效?理論上第二種更有效果,可是答案是兩種都沒有效果!孩子會重復重復再重復犯同一個錯,不會因為你一番肺腑之言就醍醐灌頂從此熱愛學習!
同理心的效果是作用在你身上的,讓你心情平靜。電腦、平板、手機等該設置權限設置權限該禁用的禁用。當孩子嘗試著偷玩不成功后會不好意思找你麻煩,畢竟你“以德報怨”。他只能自己默默消化問題,漸漸地這個問題就淡化了。這個公式化的解題過程是這樣的:
第一、理解孩子的想法。
第二、提出自己認可的解決方案或者不表態(tài)讓他自己提出方案。
第三、分析方案存在的問題,委婉表達自己不能親自處理,需要他去解決。
第四、讓孩子處在兩難的境地再給個甜棗吃。
如果一個孩子的行為完全不能被理解或者說家長真的氣的要死怎么辦?比如孩子因為找不到心愛的東西莫名其妙指責家人。你在被罵的時候還能平靜地思考嗎?對,他罵的很有道理,因為他很生氣。這種忍耐力我是佩服的,我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因為家長也是人!每天我們要面對工作的壓力,生活的壓力,家長也會累。面對這種無端地指責有的家長暴跳如雷,有的家長偷偷抹眼淚。兩種方式我覺得都不好。
有句話叫做:你可以表達你的憤怒但是不要憤怒地表達。A家長是這樣表達的:你找不到東西找我什么麻煩?我供養(yǎng)你吃穿,你還要我怎么樣?你信不信我把你的東西全部扔掉!B家長是這樣表達的:東西不是我的,你沒有交給我保管。東西不見了你來問我,我也不知道在哪里,你的態(tài)度并不是找東西的態(tài)度,你對我的指責讓我很生氣!我非常憤怒!請停止你的指責,否則我會用憤怒的方式懲罰你。相比之下B家長傳遞了更多的信息。
作為苦命的家長,在心態(tài)平靜后你還是要去安撫他的心情,給他提出一些建議。家長真心不好當啊!
有些孩子面對失敗更喜歡用哭的方式,我們總說這些孩子缺乏受挫的能力,到底受挫能力是種什么樣的能力?為什么有些孩子表現(xiàn)的很堅強有些孩子卻很軟弱?
人有一種感覺叫做負罪感,出軌的一方,執(zhí)行死刑的警察等等容易產(chǎn)生負罪感。不只是特定的職業(yè),幾乎所有人都可能產(chǎn)生負罪感,大人面對負罪感都難以處理,孩子更不會處理。什么樣的情況會讓孩子產(chǎn)生負罪感呢?舉幾個例子:
孩子因為貪玩成績下滑。A家長是這樣說的:我們每天辛苦的工作賺來的錢都花在的你身上,你不僅沒有感激還不努力學習,你對得起我們的付出嗎?B家長是這么說的:我們來算一下你每天的時間花到哪里去了,你玩好了嗎?你現(xiàn)在成績是你希望的結(jié)果嗎?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成績是你自己取得了,我感到可惜。因為你學沒有學好,玩也沒有玩好,完全是浪費了你自己的時間。兩者的區(qū)別在什么?到底對不起的是誰。
我們不需要孩子對我們產(chǎn)生負罪感,我們需要的是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產(chǎn)生負罪感會讓人變得軟弱,害怕承受壓力,畏首畏尾。只有對自己的行為產(chǎn)生不認可才會去改變自己的行為。
A家長累了一天,此刻他只想休息?墒撬暮⒆诱f今天約好了去游樂場,A家長強打起精神陪孩子去了游樂場。在游樂場里A先生變得易怒煩躁,孩子呆在身邊戰(zhàn)戰(zhàn)兢兢。孩子會認為自己不應該麻煩父母,自己做錯了。問題是孩子真的做錯了嗎?去游樂場是提前計劃好的,孩子有什么錯?家長的處理方式會讓他分不清楚自己怎么樣做是對,怎么樣做是錯,他會產(chǎn)生負罪感。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家長直接表達自己的感覺。家長也是人,也會有不想動的時候,也會有負面的情緒。家長直接告訴孩子今天能否不去,選擇其他的娛樂項目,因為太累了。孩子會明白自己的快樂不能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學會如何正確的表達與溝通。
孩子意外受傷。面對家長自責的目光,孩子會產(chǎn)生負罪感,覺得自己做錯了。但很多時候意外的發(fā)生并不是孩子故意為之,僅僅就是意外。面對意外我們能做的是想辦法去避免而不是自責。
因為不想讓他們分不清楚什么事做對了什么事做錯了。明明正確的事會因為負罪感而備受煎熬,這種感覺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不讓孩子產(chǎn)生負罪感是。
最后我想問一個問題,父母的作用是什么?我認為父母的作用是幫助孩子喜歡他自己,幫助他們成為仁義堅強的人。孩子不是來要債的,他們是來幫助我們成長的,我們在與他相處的過程中一點點修正自己的形象,最終我們將賦予自己和孩子更多的尊嚴。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