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文字寫作讓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鏈接形成周期比較長,構思需要時間,寫作更是費心費時,讀者選擇之后的閱讀更需要時間,把自己的感受再形成文字發(fā)表,也需要時間。所以“演講”相比這個漫長周期,表達更直觀,也能更直接地接收到來自讀者的反應。
演講能力本質(zhì)上是思維邏輯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掌握與聽眾之間關系的能力,我們在工作中可能會面臨和別人談合作、談條件,可能需要在開會時給老板、同事匯報工作進度、成果,這些需要口頭表達的場合其實都需要我們具備演講能力。所以本節(jié)課用一般意義上的演講來做舉例和研究,這樣大家對其它場合也可以融會貫通。
還有,雖然演講是口頭的表達,但今天是做這個能力的基礎工作,把演講稿的文字寫好,讓它最大程度上支持口頭表達。
首先看演講的定義,指的是在公眾場合,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tài)語言為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發(fā)情感,進行宣傳鼓動的一種語言交際活動。從這個定義,我們能理解到,演講不僅是一種形式,而是要帶有主題和目的的。所以,我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知道你要講什么。
講什么首先取決于演講的場合(應該是“目的”)。有的是傳播知識,對應的有情感類的,帶有總結和寄語性質(zhì)的,或是宣傳鼓動類的等。
做知識(或信息)傳播類的演講要注意,不要貪多求全,把演講講成一節(jié)大的基礎課,聽眾很難感興趣。相反,把一個角度講得引人入勝,而且這個角度最好能跟大家的生活有點聯(lián)系,讓聽眾容易代入,這樣的話可能他聽完以后,會覺得這個領域挺有意思的,也與自己的生活有關系,他會自己繼續(xù)去了解,那我們的演講就成功了。
要記住的是,演講不是演講者滔滔不絕講完就算成功,聽眾吸收了多少、記住了什么、有什么反應,才是檢驗演講的標準。所以知識傳播類的演講,在內(nèi)容上應把握住兩點:小的切入點,跟生活有實實在在的關聯(lián)。
而帶有總結和寄語性質(zhì)的演講,是講給特定人群的,可以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開始講,要做到把握住聽眾的群體,說出聽眾的心里話。
因此,演講的主題一定要匹配聽眾,這是在選擇演講主題時候的首要思考。因為演講過程在現(xiàn)場發(fā)生,像現(xiàn)場表演一樣,過后哪怕被錄像可以回看復盤,但也無法再檢驗現(xiàn)場真正觀眾的感受和效果。同樣的主題和內(nèi)容,講給不同的人群,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觀眾的匹配、預期、生活領域、需求,文化程度都是要考量的因素。演講和寫作不一樣,不只是為了表達你自己,而是要兼顧現(xiàn)場聽眾的期待和付出的時間,為了交付而準備。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