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對張玉環(huán)案件做了非常集中的報道,我從《南方人物周刊》8月5號發(fā)布的深度報道開始關注這個事件,最近幾天看了所有能接觸到的媒體報道。作為一個“新聞逃兵”,不針對事件本身,僅對這些集中的媒體報道有了一些非常個人的感受。
根據(jù)報道,張玉環(huán)案件能平反和一些媒體的關注有關,一位記者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我對她是敬佩的,甚至喚起了我這個“新聞逃兵”最初的熱血。但一些媒體有時候挺像一群蝙蝠,發(fā)現(xiàn)一個出血口后蜂擁而上,拼命吸食,哪怕還剩一滴也要吸干榨盡。那些當事人一遍遍說過的話,一次次痛苦的回憶,那些無數(shù)媒體詳盡報道過的情節(jié),究竟有什么意義再反復追究下去,一沒有首發(fā)性,二沒有突破性。
不是主張輿論淡忘這個案件,現(xiàn)在還不是時候,但是該轉換角度了,不能因為觀眾被愛情感動,就一遍遍讓宋小女講述她悲苦的愛情,感動只是這個人間慘劇的衍生品,當事人如何能在感動中忘記苦難。已經(jīng)有一些媒體在做角度轉換的嘗試,關注當年案件的真相、關注冤案的追責、關注張玉環(huán)如何回歸社會……但我不明白,到今天還有不少媒體在做蝙蝠,換一個看似有新突破點的標題,繼續(xù)披著感人的外衣撕開當事人不得愈合的傷口。媒體需要關注量,而感動可以帶來。我明白媒體人說到底和普通社畜沒什么區(qū)別,但即便做不了正義的化身,至少不做卑劣的代言。
還有一些不知是刻意為之還是技術疏忽導致的信息偏差,關于宋小女對現(xiàn)任丈夫提出的三個條件,多家媒體報道都有不同。當事人在多次表述中存在非事實性差異是很正常的,而且看宋小女接受不同媒體采訪的視頻,我認為她的表達是盡量嚴謹一致的。但一些媒體把她對現(xiàn)任丈夫的要求之一——對自己的兩個兒子好一點,比別人好一點就行——轉換為“無條件對兩個兒子好”,目前的各個采訪視頻中,我還沒有看到宋小女說過“無條件”三個字,我不明白加上“無條件”的意義在哪里,也不符合宋小女在其他事件上展露出來的品性。還有一點,關于當?shù)孛襟w的發(fā)聲。從前和江西幾家媒體有過聯(lián)系,在當?shù)赜绊懥Σ恍,特意去翻了一下,這幾家當?shù)孛襟w在每天更新的公眾號上對張玉環(huán)案件沒有做任何報道,哪怕是一篇通稿。我理解媒體人大多時候身不由己,總有來自各方的限制,但這樣風暴中心式的寧靜,真的依然符合這個時代的訴求嗎。最后,依然敬重媒體的力量,希望更好。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