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5月29日,中央政治局舉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就“切實實施民法典”發(fā)表了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民法典的地位和意義,也對民法典的宣傳、實施和研究提出了明確的指示和要求。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世之儀表也”。無法則無安,這部關系每人一生的“百科全書”已經開啟“閱讀模式”,各級黨政部門和司法部門必須占領法治制高點,在黨的領導下,立體布局全面落實民法典精神,更好地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幸福感。
橫向拓展民法典的有效實踐。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而實施的關鍵是有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中強調,有關國家機關要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加強同民法典相關聯、相配套的法律法規(guī)制度建設,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在司法實踐中不斷強化立法觀念,堅持問題導向,以民法典為準繩,對同民法典規(guī)定和原則不一致的相關規(guī)定,應該及時清理、修改或者廢止。同時制定民法典相關法律解釋,及時明確法律規(guī)定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在新的實踐基礎上推動民法典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確保在司法實踐中民法典的穩(wěn)定性和適應性。在具體實施進程中,行政、司法機關要發(fā)揮實施主體的作用,各級政府要以保證民法典有效實施為重要抓手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以民法典實施效果作為檢驗行政權力或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試金石;各級司法機關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審判水平和效率,不斷提升執(zhí)法質量和司法公信力。
縱向深入民法典的理論研究。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的頒布標志著中國正式步入民法典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中強調,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立足我國國情和實際,加強對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論研究,盡快構建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為有效實施民法典、發(fā)展我國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論支撐。十八屆四中全會對編纂民法典作出部署后,歷經5年心血,終于完成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典,實現幾代人的夙愿。深入開展民法典的理論研究工作,構建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民法理論體系是當前和今后我黨在法治領域的重要任務。發(fā)揮民法研究會理論研究資源,結合中國法律實踐經驗,借鑒傳統(tǒng)大陸法系民法解釋學經驗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訓詁與解釋方法,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性、立足國情的民族性、源于客觀的實踐性、與時俱進的時代性,探索中國特色的民事法律制度,形成具有中國特色法治理論體系,在保持民法典穩(wěn)定性基礎上,使之永遠葆有生機與活力。
全方位部署民法典的普法工作。民法典既是護民之劍、利民之器、惠民之策,更是治國之基、利國之本、強國之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在實施民法典時同步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將其作為“十四五”時期普法工作的重點來抓,培養(yǎng)群眾解決問題的法律意識。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把民法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娃娃抓起,培養(yǎng)青少年法律觀念。把司法人員、法律服務工作者、民法學者作為宣傳主體,按照文化程度、傳統(tǒng)觀念、法制意識差別制定不同的宣傳內容,聚焦民法典總則編和各分編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義和重點問題,圍繞民法典以人民為中心的精神做好一系列的民法典闡釋工作。把民法典的時代意義、價值理念、知識概念、權利體系、規(guī)范規(guī)則、制度內容以及職能職責,包括可能遇到的問題挑戰(zhàn)等,用法律共同體、黨政干部和社會大眾都能夠聽得懂、記得住的語言精準闡釋清楚和廣泛傳播。
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各環(huán)節(jié)各司其職,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讓民法典的精神和內容內化于心、外踐于行,融入日常生活,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規(guī)范。這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必將助推“中國之治”躍上更高境界,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征程上樹起又一座法治豐碑。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國民法典就此誕生。中國人民終于擁有了一部真正屬于自己的民法典,終于實現了新中國幾代人的夙愿。民法典中的“民”字代表著“人民至上”,我們不僅要細細體會和思考背后的含義,更要時時去領悟和踐行其中的真諦。
人民利益至上,舉法律武器維護人民權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huán)節(jié),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各環(huán)節(jié)”。民法典增加了民事權利種類,確認和保障民事權利,完善了權利保護和救濟規(guī)則,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回應了人民群眾需求,切實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黨員干部要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為了更好地維護人民權益,首先自身要學法和懂法,將法律學習及運用貫徹到工作始終。要自覺通過各種形式學習各方面的法律知識,強化法學理論素養(yǎng),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努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謀利益,運用法律武器切實保護人民的權益不受到侵犯。
人民需求至上,建德治屏障增進人民福祉。公平正義是提升群眾獲得感滿意度的前提。新時代下,人民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后,必然對公平正義有更高層次的需求。要順應人民的需求,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民法典確立了法人制度、代理制度、物權制度及合同制度等相關民事法律制度,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黨員干部要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守護好社會公平正義。“打鐵還需自身硬”,維護公平正義首先要從自身做起,要始終把公平正義作為一種品德修養(yǎng)、政治情操,要堅持公道正派、公正無私,堅守“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觀念,堅持原則按規(guī)矩辦事,自覺抵制人情風、關系網,戒行“潛規(guī)則”“亂作為”,將公平正義貫穿于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人民服務至上,樹法治思維守護人民安康。人民服務至上,體現于為民辦好每一件實事,體現于為民服務的每一細節(jié)。民法典貫穿人民服務至上的立法原則,對人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和隱私權等諸多方面作了相關規(guī)定,為人道主義救助從法律上加“碼”,充分體現了法律對人民安康的守護。要牢固樹立法治思維,堅守法律至上、權由法定、依法行權的思想,自覺運用法治思維為人民謀劃、開展、推動、完成工作,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范為人民想問題、作決策、干事情、定政策,堅決杜絕發(fā)生“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真心真意做好人民的“服務員”。領導干部更要做好模范,深入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把人民群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帶頭捍衛(wèi)法治,依法辦事,堅決樹立法律權威性,保證人民的幸福安康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
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yè)發(fā)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全黨要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以更好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好保障人民權益。
民法典系統(tǒng)整合了新中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yōu)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
民法典實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級黨政機關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尺度。國家機關履行職責、行使職權必須清楚自身行為和活動的范圍和界限。開展工作要考慮民法典規(guī)定,不能侵犯人民群眾享有的合法民事權利,包括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要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要把民法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對青少年民法典教育。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