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書,也還喜歡讀書,但是病懶,大部分時間荒嬉掉了!所以實在沒有讀過多少書。年屆而立,才知道發(fā)憤,已經(jīng)晚了。幾經(jīng)喪亂,席不暇暖,像董仲舒三年不窺圓,米爾頓五年隱于鄉(xiāng),那樣有良好環(huán)境專心讀書的故事,我只有艷羨。多少年來所讀之書,隨緣涉獵,未能專精,故無所成。然亦間有幾部書對于我個人為學做人之道不無影響。究竟那幾部書影響較大,我沒有思量過,直到八年前有一天邱秀文來訪問我,她提出了這么一個問題,她問我所讀之書有那幾部使我受益較大。我略為思索,舉出七部書以對,略加解釋,語焉不詳。邱秀文記錄得頗為翔實,虧她細心的聯(lián)綴成篇,并以標題“梁實秋的讀書樂”,后來收入她的一個小冊“智者群像”,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最近聯(lián)副推出一系列文章,都是有關書和讀書的,編者要我也插上一腳,并且給我出了一個題目“影響我的幾本書”。我當時覺得自己好像是一個考生,遇到考官出了一個我不久以前作過的題目,自以為駕輕就熟,寫起來省事,于是色然而喜,欣然應命。題目像是舊的,文字卻是新的。這便是我寫這篇東西的由來。
第一部影響我的書是《水滸傳》。我在十四歲進清華才開始讀小說,偷偷的讀,因為那時候小說被目為“閑書”,在學校里看小說是懸為歷禁的。但是我禁不住誘惑,偷閑在海甸一家小書鋪買到一部《綠牡丹》,密密麻麻的小字光紙石印本,晚上鉆在蚊帳里偷看,也許近視眼就是這樣養(yǎng)成的。拋卷而眠,翼晨忘記藏起,查房的齋務員在枕下一摸,手到擒來。齋務主任陳筱田先生喚我前去應詢,瞪著大眼厲聲咤問:“這是嘛?”(天津話“嘛”就是“什么”)隨后把書往地上一丟,說“去吧!”算是從輕發(fā)落,沒有處罰,可是我忘不了那被叱責的恥辱。我不怕,繼續(xù)偷看小說,又看了肉蒲團、燈草和尚、金瓶梅等等。這幾部小說,并不使我滿足,我覺得內(nèi)容庸俗、粗糙、下流。直到我讀到水滸傳才眼前一亮,覺得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不愧金圣嘆稱之為第五才子書,可以和莊、騷、史記、杜詩并列。我一讀,再讀,三讀,不忍釋手。曾試圖默誦一百零八條好漢的姓名綽號,大致不差(并不是每一人物都栩栩如生,精采的不過五分之一,有人說每一個人物都有特色,那是夸張)。也曾試圖搜集香煙盒里(是大聯(lián)珠還是前門?)一百零八條好漢的圖片。這部小說實在令人著迷。水滸作者施耐庵在元末以賜進士出身,生卒年月不詳,一生經(jīng)歷我們也不得而知。這沒有關系,我們要讀的是書。有人說水滸作者是羅貫中,根本不是他,這也沒有關系,我們要讀的是書。水滸有七十回本,有一百回本,有一百十五回本,有一百二十回本,問題重重;整個故事是否早先有過演化的歷史而逐漸形成的,也很難說;故事是北宋淮安大盜一伙人在山東壽張縣梁山泊聚義的經(jīng)過,有多大部分與歷史符合有待考證。凡此種種都不是頂重要的事。水滸傳的主題是“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一個個好漢直接間接的吃了官的苦頭,有苦無處訴,于是鋌而走險,逼上梁山,不是貪圖山上的大碗酒大塊肉。官,本來是可敬的。奉公守法公忠體國的官,史不絕書?墒且怀瘷嘣谑直惆蚜顏硇械呢澪弁鞣ǖ墓賲s也不在少數(shù)。人踏上仕途,很容易被污染,會變成為另外一種人,他說話的腔調(diào)會變,他臉上的筋肉會變,他走路的姿勢會變,他的心的顏色有時候也會變!盃栙籂柕摚裰窀唷,過驕奢的生活,成特殊階級,也還罷了,若是為非作歹,魚肉鄉(xiāng)民,那罪過可大了。水滸寫的是平民的一股怨氣。不平則鳴,容易得到讀者的同情,有人甚至不忍責那些非法的殺人放火的勾當。有人以終身不入官府為榮,怨毒中人之深可想。
較近的叛亂事件,義和團之亂是令人難忘的。我生于庚子后二年,但是清廷的糊涂,八國聯(lián)軍之肆虐,從長輩口述得知梗概。義和團是由洋人教士勾結官府壓迫人民所造成的,其意義和梁山泊起義不同,不過就其動機與行為而言,我憐其愚,我恨其妄,而又不能不寄予多少之同情。義和團不可以一個“匪”字而一筆抹煞。英國俗文學中之羅賓漢的故事,其劫強濟貧目無官府的游俠作風之所以能贏得讀者的贊賞,也是因為它能伸張一般人的不平之感。我讀了水滸之后,我認識了人間的不平。
我對于水滸有一點極為不滿。作者好像對于女性頗不同情。水滸里的故事對于所謂奸夫淫婦有極精采的描寫,而顯然的對于女性特別殘酷。這也許是我們傳統(tǒng)的大男人主義,一向不把女人當人,即使當作人也是次等的人。女人有所謂貞操,而男人無。水滸為人抱不平,而沒有為女人抱不平。這雖不足為水滸病,但是水滸對于欣賞其不平之鳴的讀者在影響上不能不打一點折扣。
第二部書該數(shù)《胡適文存》。胡先生生在我們同一時代,長我十一歲,我們很容易忽略其偉大,其實他是我們這一代人在思想學術道德人品上最為杰出的一個。我讀他的文存的時候,我尚在清華沒有卒業(yè)。他影響我的地方有三:
一是他的明白清楚的白話文。明白清楚并不是散文藝術的極致,卻是一切散文必須具備的起碼條件。他的文學改良芻議,現(xiàn)在看起來似嫌過簡,在當時是震聾發(fā)的巨著。他的白話文學史的看法,他對于文學(尤其是詩)的藝術的觀念,現(xiàn)在看來都有問題。例如他直到晚年還堅持的說律詩是“下流”的東西,駢四儷六當然更不在他眼里。這是他的偏頗的見解。可是在五四前后,文章寫得像他那樣明白曉暢不枝不蔓的能有幾人?我早年寫作,都是以他的文字作為模仿的榜樣。不過我的文字比較雜亂,不及他的純正。
二是他的思想方法。胡先生起初倡導杜威的實驗主義,后來他就不彈此調(diào)。胡先生有一句話,“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像是給人的當頭棒喝。我從此不敢輕信人言。別人說的話,是者是之,非者非之,我心目中不存有偶像。胡先生曾為文批評時政,也曾為文對什么主義質(zhì)疑,他的幾位老朋友勸他不要發(fā)表,甚至要把已經(jīng)發(fā)排的稿件擅自抽回,胡先生說:“上帝尚且可以批評,什么人什么事不可批評?”他的這種批評態(tài)度是可佩服的。從大體上看,胡先生從不侈言革命,他還是一個“儒雅為業(yè)”的人,不過他對于往昔之不合理的禮教是不惜加以批評的。曾有人家里辦喪事,求胡先生“點主”,胡先生斷然拒絕,并且請他閱看《胡適文存》里有關“點主”的一篇文章,其人讀了之后翕然誠服。胡先生對于任何一件事都要尋根問底,不肯盲從。他常說他有考據(jù)癖,其實也就是獨立思考的習慣。
三是他的認真嚴肅的態(tài)度。胡先生說他一生沒寫過一篇不用心寫的文章,看他的文存就可以知道確是如此,無論多小的題目,甚至一封短札,他也是像獅子搏兔似的全力以赴。他在廬山偶然看到一個和尚的塔,他作了八千多字的考證。他對于水經(jīng)注所下的功夫是驚人的。曾有人勸他移考證水經(jīng)注的功夫去做更有意義的事,他說不,他說他這樣做是為了要把研究學問的方法傳給后人。我對于水經(jīng)注沒有興趣,胡先生的著作我沒有不曾讀過的,唯水經(jīng)注是例外?墒撬螌W為文之認真的態(tài)度,是我認為應該取法的。有一次他對幾個朋友說,寫信一定要注明年、月、日,以便查考。我們明知我們的函件將來沒有人會來研究考證,何必多此一舉?他說不,要養(yǎng)成這個習慣。我接受他的看法,年、月、日都隨時注明。有人寫信謹注月日而無年分,我看了便覺得缺憾。我譯莎士比亞,大家知道,是由于胡先生的倡導。當初約定一年譯兩本,二十年完成,可是我拖了三十年。胡先生一直關注這件工作,有一次他由臺灣飛到美國,他隨身攜帶在飛機上閱讀的書包括《亨利四世下篇》的譯本。他對我說他要看看中譯的莎士比亞能否令人看得下去。我告訴他,能否看得下去我不知道,不過我是認真翻譯的,沒有隨意刪略,沒敢潦草。他說俟全集譯完之日為我舉行慶祝,可惜那時他已經(jīng)不在了。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