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教育,真有一種“欲說還休”的無奈感。但想丟又丟不掉,看到問題還是想說,盡管,人微言輕,說了也白說,但是還是由不得自己想去說一說。
改革開放后,什么都改得一路向好,蓬蓬勃勃,只有教育還是死水一潭。要說教育一點都沒有動,一點都沒有改,那是絕對不符合事實,也整天在改著,但是,教育上從來就沒有出過大腕人物,都是一些在國外溜了一圈,坐在寫字樓里,根據(jù)在國外書本上學來的一些東西,根據(jù)自己在國外看到的一些皮毛,閉門造車,弄出一個個的新政來,這些新政幾乎就沒有一件成功過,不改還好,越改越不堪。
這不,教育又要出新政了,聽說,對教師的管理要使用“縣管校聘”的辦法了。如果不出意外,這套新政也會像以往的那種種新政一樣,弄得一地雞毛后,不得不中途擱淺,最后草草收場。
原因是“縣管校聘”新政是一種不接地氣的紙上談兵。以下問題,不知新政制訂者有沒有考慮?如何解決?
第一,教師的主體意識、責任感、對學校的認同感誰來建構?
“縣管校聘”之后,教師再也沒有自己的學校,到任何一所學校都是臨時的,今年在這個:反正是臨時的,沒有必要認真,認真了也沒有人認可,學校不是我的,崗位不是固定的,我如果認真負責,我就是一個傻子;再說,不認真了,你校長也管不了,大不了下學期我到其他學校去,我沒有必要買你校長的賬。
現(xiàn)行體制下,學校有時某一個學科缺教師,不得不臨時聘用教師,這些教師身上缺少的正是這種主體意識和責任感,常常教學效果不佳。
通過以上分析,一旦實行“縣管校聘”,教師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就會隨之而流失。這個問題誰來解決?怎么解決?
第二,教師的業(yè)績怎么評價?評價的結果如何運用?
以學校為單位對教師進行管理,教師所在年級、班級、任課崗位相對都是固定的,學校對教師進行評價,橫的是以年級為單位,縱的以學科組為單位進行評價,所謂的評價就是相互比較,比出高低,比出好壞。如果“縣管校聘”,換老師如同走馬燈,老師沒有固定的崗位,評價就很難進行。如果說,評價還可以勉強進行,那么評價結果是無法運用的。現(xiàn)行校管教師,評價結果直接與教師的評職、晉級、評優(yōu)、評先直接掛鉤,對教師的日常工作直接產(chǎn)生動力。假如,教師不屬學校管了,教師不停地換學校,那么縣里如何評價教師,如何使用評價結果?教師認真工作,負責任的工作動力來自何方?教師日常工作如何鞭策?積極性如何調(diào)動?
第三,教師的業(yè)務成長誰來督促?誰來負責?誰來管理?
時代日新月異地進步,教師從大學畢業(yè)三年不進行學習就會落后于時代,教師的業(yè)務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現(xiàn)今管理體制,學校以學科組、備課組為單元組織教科研活動,以教科研活動為載體,配置有一系列的獎懲措施來提升教師的業(yè)務能力,成長教師的業(yè)務,打造自己的教師隊伍。如果是縣管教師了,學校就既沒有培養(yǎng)教師的責任了,也沒有培養(yǎng)教師的積極性了,那么教師業(yè)務成長誰來管呢?縣教育局管嗎?如何管?以什么方式管?怎么組織?每一個教師都變成了一個單飛的鳥,一盤散沙,如何組織。
“縣管校聘”帶出來的問題何止以上三條?如何聘?誰來聘?聘的時候誰說了算?如何保證聘者每個人都是出于公心以保證聘的公正性?日常有教師出現(xiàn)事假、病假,誰來頂崗?班主任如何聘?每個教師的聘期如何定?聘不上的人如何安置?教師在崗上被學生轟走不管用后誰來頂崗,頂崗以后怎么算?……
所以,“縣管校聘”新政是一種不接地氣的紙上談兵的亂彈琴,不知是什么人不顧國情地想出了這么一個幺蛾子。
說了也白說,白說也想說。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