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給大家?guī)淼氖且黄P于兒童識字的幾個問題研究,兒童識字是一個需要教育開導的事情,通常遇到的問題有哪些?這篇論文一起欣賞!
1.什么是識字?
通常意義上的識字是這樣的:一方面要掌握有關字詞的音、形、義三要素本身,要建立起三者之間的互相聯(lián)系,以形成有關字詞的整體心理結構;另一方面,要注意所掌握字詞的實際應用,達到會讀、會寫、會講、會用的目的。也就是說,兒童識字有別于幼兒識字,幼兒識字只要能讀準字音那就行了。兒童識字是入學后的正規(guī)的識字,應當在老師的指導下,做到“見形知音義,聞音知義形,想義知音形”,既包括寫字,也包括用字。
2.漢字教育有什么重大意義?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造就了世界文化中獨特神奇的象形文字,方正字形、單音字位、四聲字韻、內(nèi)向字義、多能字容,凝聚著民族的智慧。漢字是世界上使用至今最為古老的文字,如同“中華民族掌心的紋路”。漢字承載著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歷史、民族的血脈、民族的智慧、民族的特征,甚至民族的承受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浸透在一個個漢字中。加強“漢字教育”,不僅有利于小學生識字寫字、學好母語,而且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培養(yǎng)兒童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所以,讓學生扎實地掌握漢字,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漢字文化的影響,是語文課的最基本任務。
3.為什么說兒童學習漢字比較難?
要使學齡初期的兒童掌握教材上的那些生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兒童具有學習語言的本能,但是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過程和學習口語不同,除了言語聽覺分析器和動覺分析器參加活動之外,還必須要有視覺分析器參加。即開始以字形為依據(jù),分析字的音和義,在大腦中建立起音、形、義的統(tǒng)一聯(lián)系。兒童識字不是只會讀音就可以了,還要理解字義,更重要的是認識字形,會正確地書寫字形。另外,六、七歲的兒童手指肌肉末梢神經(jīng)還不很發(fā)達,不能較靈活地握筆、用筆,開始寫字是困難的,不是下筆不準確,就是筆畫不正確,有時還會出現(xiàn)錯別字。所以說,低年級漢字教學是個關,只有攻下這個關,閱讀、作文才會較順利地進行。
4.兒童識字的最佳期是什么時間?
專家認為,六、七歲這個年齡段是兒童識字的最佳期。何以言之?因為小學生和幼兒園的幼童在身心發(fā)展上是有區(qū)別的,學前兒童的學習承受能力還很差,是不具備學習書面語言能力的,教幼兒識字是有一定困難的。而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相對比較成熟了,是能夠承受有意學習的,能夠控制自己的意志接受漢字學習。有研究表明,小學生學習漢字的最佳期一過,其識字機能就會逐漸減退,漢字教學的時間越長,識字的速度、效果將會降低。老師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越到高年級,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和記憶力越不如低年級。另外,兒童入學以后,已具有口語發(fā)展的基礎,開始學習書面語言,只要認識了漢字,就會比較容易地讀書、寫話;而且學習漢字開始,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字,其字音、字義是熟悉的,只有字形是生疏的,而字形又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所以開始學習書面語言,只要方法得當,小學生學漢字是具有有利條件的。因此,不能錯過兒童學習漢字的最佳期。
5.小學語文低年級為什么要以識字教學為重點?
這主要是由漢字特點所決定的。漢字是表意文字,學習漢字必須一個一個地認,一個一個地讀,一個一個地寫,一個一個地記。由于漢字以形表義,“字話不一律”,因此,讀、寫之前,必須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漢字,否則就難以進入閱讀和作文。從識字和閱讀、作文的關系來看,識字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習書面語言,也就是為了閱讀和作文。小學階段,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學生,如果識字少,就會妨礙讀書、作文;若能多認識一些字,就可以提前閱讀和作文。所以,1956年制定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就明確提出低年級語文教學要以識字為重點。1963年的“大綱”又重申了這一重點,1978年的“大綱”仍然堅持了以識字為重點的提法。2011年的“新課標”又明確提出了“低年級語文教學以識字為重點”的要求。
6.怎樣認識“多認少寫、認寫分流”的識字教學原則?
“新課標”要求,第一學段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識字量為700個,其中上冊為300個,下冊為400個,寫字量為300個,其中上冊為100個,下冊為200個,其字量、字種、字序、字用完全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從古到今,生字教學編排的特點都是識寫分離,多認少寫,平行組織教學,這樣編排的目的是為了增大學生的識字量,減輕學生的寫字負擔。因為識字教材用字順序,不能按筆畫多少,繁簡難易來編排,但寫字必須從基本筆畫、基本結構練起,從少到多,從簡到繁,循序漸進。例如我國古代,既有識字教材,又有寫字教材,最具代表性的識字教材是《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寫字教材最流行的是“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二,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
7.統(tǒng)編教材在識字編排上有什么特點?
識字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其流程為:感知——理解——記憶——運用。六歲的兒童詞匯量約2500~3000個,開始由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他們掌握漢字,首先是把握住它的粗略輪廓,然后逐步分化,接著形成正確的視、聽、動覺表象,最后達到掌握漢字音、形、義的復合體。語文統(tǒng)編一年級新教材在編排體系上突出了識字教育。上冊,先認40個漢字,然后再學漢語拼音,這個順序的改變把識字擺到了第一位。下冊,識字內(nèi)容主要安排在識字單元、課文和“識字加油站”里,三管齊下,相輔相成。從識字方法看,統(tǒng)編教材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集中識字、字理識字、韻語識字、生活識字、閱讀識字,多元組合,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和求知欲。
8.如何看待兒童“超前識字”?
兒童四、五歲,或更提前一點至三、四歲,進行識字教育,這在當下的家庭中是不乏其例的,而且非常普遍。但“超前識字”年齡一定要適宜,要求一定要適度,方法一定要適合,字數(shù)一定要適量,符合教育規(guī)律。幼兒識字主要是進行前識字學習,如萌發(fā)孩子對漢字的興趣,以及對閱讀的興趣。識字不是學齡前兒童的學習任務,對學齡前兒童進行識字的教育只能以培養(yǎng)興趣為主,應當在日常生活中和快樂的游戲中輕松進行。識字必須與兒童的思維發(fā)展水平相適應,必須以兒童的實際經(jīng)驗為基礎,不能盲目實施,否則會影響兒童健康成長。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